英國在天下挑起事端,讓天下不平,他有一根棍子,他叉過來,但如果他做太多壞事,他終究會受到懲罰。
據《環球時報》2月5日報道,北愛爾蘭民族主義政黨新芬黨副主席公尺歇爾·奧尼爾(Michelle O'Neill)兩天前當選北愛爾蘭首席部長。 她在公開採訪中表示,北愛爾蘭已經開始了“充滿機遇的十年”,她預計在未來十年內將與愛爾蘭共和國舉行統一公投。
從目前英國的發展跡象來看,似乎越來越證明卡梅倫選擇脫歐公投是一種極其不負責任的做法。
毫無疑問,如果蘇格蘭、北愛爾蘭等地區最終因此脫離英國統治,那麼卡梅倫將不可避免地承擔責任。
換言之,即使英國脫歐能給英國帶來一些短期利益,又能與國家分裂帶來的損害相比,又如何呢?
我一直強調的是,是否脫歐,應該是乙個需要慎重考慮的重大歷史事件。 無論是英國脫歐還是留歐,對英國的影響都可能持續數十年,甚至數百年。
卡梅倫決定將這樣乙個歷史性的選擇交給普通民眾投票,甚至想將其作為黨爭的工具,然後在公投失敗後以光速辭職,這完全是他缺乏政治責任的表現,也是他缺乏領導責任感和不願承擔作為英國領導人的政治責任的表現。
我從不否認英國脫歐肯定符合很大一部分英國人民的利益。 但沒有人可以否認,英國脫歐也會損害其他國家的利益,比如蘇格蘭人和北愛爾蘭人。 這也是他們今天選擇離開英國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在英國脫歐問題上,通過公投來決定是極其愚蠢的。
一方面,這是“少數人的許多”。 難道僅僅因為利益受到損害的人比接受利益的人少一些人,他們的利益就被理所當然地忽視了嗎?
另一方面,絕大多數投票的英國人只能看到自己手中的短期利益,而看不到英國的長期損害是分崩離析的可能性。 要求這些人做出可能影響他們數百年的決定,顯然是像卡梅倫這樣的政客避免做出錯誤決定的後果並將決策責任“轉移”給普通英國人的一種方式。
最後,從客觀的角度來看,對於當時的英國來說,真的只有“脫歐”和“留歐”兩個極端對立的選擇嗎?
會有第三、第四甚至更多的選擇嗎?
比如,英國可以選擇不情願地留在歐盟,但未來一定要讓**為自己國家在歐盟的更大利益而戰?
例如,英國也可以選擇離開歐盟,但它更有計畫性,也更全球化。 也就是說,既要照顧既得利益者,也要照顧那些利益因英國脫歐而受到嚴重損害的人。 整個過程需要將英國脫歐的負面影響降到最低。
所以你可以看到,在英國脫歐前後,英國已經從民間變成了互相扔鍋的奇怪現象。
卡梅倫的想法是:反正我自己不做決定,你們英國人自己做決定,你們要對發生的事情負責。
英國人分為兩派,一派想離開歐盟,另一派不想離開。 最終結果是支援英國脫歐的人數略多。
卡梅倫看到英國脫歐後籃子更大了,他拍了拍屁股就走了,把一團糟扔給了梅姨媽和他身後的繼任者。
英國脫歐後,英國的發展並不順利,GDP甚至被當年的弟弟印度超越。 更可悲的是,蘇格蘭和今天的北愛爾蘭都希望獨立。
這時,很多英國人後悔脫歐,反對脫歐的人出來罵街,但又有什麼用呢? 就算是公投再加,這種來來回回,英國內部的問題早已被無限放大。
2月** 動態激勵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