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愛總是有條件的,即使對最親密的父母也是如此。 下班後,我們意識到我們的父母也是現實的,當我們出人頭地時,我們的父母會為他們臉上的光芒感到自豪,他們也在各個方面愛我們。 另一方面,如果孩子“沒有生產力”,父母通常會覺得自己虧了錢,投入的時間和精力都被浪費了。
如果家裡有不止乙個孩子,父母對孩子的態度差異會更加明顯。 那些學得好、掙得多的孩子,往往得到父母更多的關愛和關注,而學習差、經濟條件差的孩子,往往被父母忽視,甚至讓他們感到冷淡。
我記得那些日子,我還在經濟上依賴父母,他們經常罵我,把我當成發洩的發洩口。 但隨著我在經濟上獨立,他們的態度發生了180度的轉變。 我賺的錢越多,他們對我就越好,他們就越尊重我。
這時,我才意識到,父母其實並不像我們想象的那麼高尚偉大,他們也有自己的痛苦和慾望,也會被現實打得落花流水,在某些時刻會屈服於現實。 和其他人一樣,他們都是普通人,對孩子的愛不是無私的,而是有一定的期望和要求。
當我意識到我的父母只是普通人,有自己的要求和期望時,我不再期望他們無私地愛我。 我也不再是乙個完全聽話他們的孩子,我有自己的想法,我有自己的追求。 他們不再無條件地愛我,我也不再依賴他們的愛。 在我心裡,不再有太多的情感內耗。
生活告訴我們,當乙個人沒有錢時,即使是他的家人也會不喜歡他。 在經濟上依賴他人的日子裡,無論情況多麼困難,都不要向任何人抱怨。 因為沒有人會真正幫助你,他們只會在你最困難的時候再次踩你。 所以,我們需要努力工作賺錢,擁有自己的生活。
來自貧困家庭的孩子可能更容易憎恨他們的父母。 因為,父母會教他們在生活中自力更生,靠自己,他們只會給你生活最基本的需求。 對於富裕家庭的孩子來說,父母會提供最好的教育,擁有最廣闊的視野,甚至會給孩子最好的事業起點。 他們的父母將是他們最堅實的後盾,讓他們感到安全,勇敢地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們是不是應該恨父母呢? 答案是否定的。 因為父母也是人,也是普通人,他們也有權有自己的選擇和決定,也可以選擇愛我們,也可以選擇不愛我們。
總之,父母只是人,雖然他們對我們的愛可能是有條件的,但他們也會選擇愛我們,為我們付出一切。 那麼我們也應該對他們有理解和接納,盡力去愛他們,幫助他們,和他們分享這一生的快樂和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