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說是夜襲魔天嶺招致報復,不如說是曾支隊讓日軍不堪重負,進而多次派兵“討伐”。
曾支隊是第1師團的第三游擊支隊,是一支平時偵察、騷擾日軍、戰時配合主力的機動部隊。 1939年8月,山察冀軍區團級幹部名冊上記載:支隊長曾永亞,政委詹道奎。
詹道奎後來被調到第26團。 黃土嶺戰役中,“我們部署了第26團團長詹道奎、政委商英、第34團團長馬惠、政委黃連秋,率兵剿縣、滿城、徐水等地剿敵。 “(《回憶錄》,中國人民解放軍出版社,2007年版) 下同)。
據第一師今年10月2日統計,曾支隊有706人,各類火炮483支,佔人員的68%+,是第一師中槍械比例最高的部隊。
據軍區1939年《戰記》記載,6月16日,曾支隊從富兔嶼推進至建陵以南約10裡的武建坊,接管第12旅第2營的防禦,次日第12旅第2營向唐縣軍城方向移動。
插入箭嶺位於萊源南部白石山西麓,是內長城的重要關口,沿長城東面是白石口,西面是獨山城,南面有一條南北流淌的烏門江,沿河谷南經武建坊, 烏門子的焦場村可以到達鄒馬依鎮。
順便說一句,當年的地圖顯示,舊祖馬依鎮位於現在的祖馬依鎮以南,在烏門河和唐江的交匯處。
巧合的是,在曾支隊換崗前四天,賴源日軍第11師團占領了建靈嶺,開始長期修建防禦工事和據點。 6月12日,軍區作戰科“工作日記”記載:
萊源敵企圖占領箭嶺,緊急修復防禦工事,並已使第十二旅的乙個營今晚堅決進攻。 ”
在軍區的《戰記》中,曾支隊留下了不少筆墨。
6月25日,250餘名日軍從建建嶺沿東西高山和中溝三路進攻武建坊。
7月1日,300多名日軍從建建嶺、下北頭(今白石山鎮)沿白石山西麓、唐江支流河谷南下,與駐紮在膠場村的曾支隊取得聯絡。 與此同時,來自萊源的300多名日軍通過白石口進入三岔關和上**,一人沿白石山東麓南下,接近燕肅崖。
這是你的機會。 從萊源到寨子村南岔的大路,像個子人物一樣,在長城線上分別經過白石口和劍尖嶺,從白石山東西兩側向南,通往銀坊和馬驛站。
圖 04-1 全國**吉察政委調查處,1936年版,50,000 幅圖畫 1 幅。
當時,第1師團的主力在東部的彝縣,第3師團的主力在南部的唐縣。
這時,軍區判斷日軍正試圖南下銀坊,決心摧毀東路。
** 指揮官於同日上午9時下令:
第三團團長季廷燮率領兩個營東起義縣,向西進軍,向銀坊、張家芬進發; 第2團團長唐子安率領南唐縣北上兩個營,向銀坊進軍; 騎兵營營長劉率領兩個連從東南順平縣向北進發,也向銀坊進軍。
同時,曾支隊奉命“在箭嶺守,另一支在**上防備銀方,與。
第二團和第三團以及騎兵營切斷了聯絡”。 “(《戰區日記》)。
這其實是燕肅崖之戰前的一次拉扯彩排。
誰知日軍中途折返,西路日軍和曾支隊在交火一天後向北撤退,東路日軍也在2日凌晨兩點通過燕肅崖抵達張家芬後返回萊源, 而八路軍空無一人。
7月26日,萊源的500多名日軍冒著大雨,再次經箭南下,在與曾氏支隊交戰後占領了膠場村。 翌日,日軍繼續冒雨南下,8時占領祖瑪伊,曾支隊“以3連兵力繞到烏門子,攻擊敵人的側翼和後方”,12時,日軍撤退到箭嶺,曾支隊收復祖瑪依。
8月20日,駐蒙古日軍第2旅團接管第11師團,駐紮在萊源
賴源的敵人已經改變了防禦,現在城裡有一千多個敵人,箭嶺有一百三十多個敵人,北石佛有一百三十多個敵人,下北頭有三十多個敵人。”
8月底,曾支隊乙個旅奉命前往彝縣五會嶺,曾永亞率領支隊主力駐紮在鄒馬依以北。
9月8日,曾支隊乙個排對建劍嶺發動襲擊騷擾,日軍“機槍大炮亂放”,折騰了一整夜。
10月10日,日軍發布《1939年治安整治第三階段計畫》,支隊駐紮的萊源南部山區成為重點“十字軍東征”的目標。
10月18日,獨立混成二連軍駐紮在萊源的部隊分成三路,在馬伊一帶攻擊曾支隊,其左線將到達白石口和張家芬的銀坊。 然後向西繞行到馬步道。
10月19日,第1師團北上支隊夜襲莫田嶺的當天,日軍各界800餘人占領了祖瑪依,曾支隊南撤至唐縣道馬關附近。
消滅敵人的機會又出現了!
同日,第一分區向軍區發出電報,請求“萬急”指令。
據各方訊息,19日進入祖瑪依、銀坊的800多名敵人聚集在祖瑪依營地。 估計敵人明天(20日)最有可能撤退到建劍嶺,然後留在那裡,然後在附近進行游擊攻擊。 為了摧毀和打擊敵人的任務,我們認為:
第1團2個營、第3團2個營、第2團全部、第358旅1個營、曾支隊(缺1個旅)參戰。 部署......如下”
當年地圖上的寨拓和煤桶店,就是今天義縣縣的寨頭店和墨桶店。
在請求第一師團指示的電報中,特別提到該師“配合第一團的行動,由第一團團長指揮”。 半個月後,在黃土嶺戰役中,第1師炮兵連再次奉命出征,由第1團團長指揮。
接到電報後,軍區迅速制定作戰部署,於20日凌晨2時致函各部隊,決心“殲滅祖馬伊地區的敵人”。 ”
具體部署為:
第1、第3團、第2團、曾支隊、第12師第715團乙個營的主力部隊於同日10時進入祖馬依東北、東南、西南、西北,並於當晚18時30分“黃昏”開始主攻,集中殲滅敵人。 ”
各軍團均由楊、高統帥指揮,夜戰時若需要統一聯絡符號,由楊統一執行。 ”
電文中,“楊”指第1師師長楊成武,“高”指副師長高鵬。
八路軍各部到達指定陣地後,得知日軍已經撤退。 軍區的《戰記》記載:
20日上午,占領馬哨的敵人通過教學場地撤退,我軍形成包圍局面後,14時報告敵人撤退(但尚未明確),直到黃昏才正確得知馬哨所所向披靡。 ”
雖然說這是燕肅崖之戰前各部隊協同作戰的第二次彩排,但世上沒有白路可走。
10月24日,日軍趁著萊源、靈丘的防禦,對駐紮在靈丘上寨、下關的715軍團進行“討伐”。
27日,軍區下令“城南兩面城子、鄒馬依全軍支隊(1b)從原地向蕎麥茶鄉的京子匯、上寨進軍,切斷敵人的運輸,配合第715團作戰”。 ”
B是營的縮寫,灰堡現在是水堡,蕎麥茶現在是蕎麥茬。
軍區同時下令:
第3師團第2團從唐縣川裡鎮出發,“明日(28日)12時前抵達鄒馬依,接手曾支隊的防禦”。 該團主力位於鄒馬依、烏門子一線,派出乙個營在高家臺附近切斷與曾支隊的聯絡,防止敵人從側翼繞道而行,派出一小部分到建陵河西、南進行偵察活動。 ”
3個團、1個團仍處於待命狀態(3個團在銀坊,乙個團在黃田嶺、司哥莊)。 ”
10月29日,日軍在賴源的回程途中在水堡紮營,“曾氏支隊夜襲敵人,死傷一人。 “(《戰區日記》)。
10月30日,第1師團給軍區電報:
在上寨與萊源和靈丘相遇的敵人撤退到灰色堡壘,現在已經返回了賴源。 1r明天還是會回到元崗、桑崗一線,因為現在的車站房子比較少,不適合長期居住。 ”
1R是乙個團,R是團的縮寫。
10月31日,第1師向軍區報告:“灰堡的敵人已經撤退,曾支隊仍退回城南北,鄒馬依地區,在建建嶺集結,第2團返回川裡鎮,第3團仍在銀坊注意聯絡。 ”
縱觀軍區《戰記》,曾支隊是這一時期第一師作戰行動最頻繁的部隊,也是獨立存在。
事實上,從8月20日蒙古軍攻占萊源,到10月底,多次與之交戰的八路軍是曾支隊的唯一部隊,這或許就是安倍制定“十字軍”計畫的時候,但幾百人的曾支隊卻成了主要目標之一。
有個細節:銀坊原本沒有八路軍駐軍,這次第三團臨時駐銀待命,二團到馬哨臨時接替曾支隊,都在十月底蒙古軍敵情圖上。
圖04-2 1939年10月31日駐蒙古部隊敵情圖。
這幾天,日軍兩次南下銀坊,八路軍調兵兩次圍剿,雖然沒有命中,但天不負眾望,只做了三件事,終於得到了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