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太原理工大學成立文物數位化團隊,利用數字技術將海外文物“帶回家”。
科技記者韓蓉.
戴上VR眼鏡,手持遙控手柄,瞬間就能置身於香塘山石窟之中,栩栩如生寧靜的佛像和線條流暢的五顏六色的壁畫緩緩浮現在眼前......你這是太原理工大學文學院文物數位化團隊對響塘山石窟文物數字收藏工作的成果。
春節假期期間,位於山西省太原市的天龍山石窟人頭攢動。人們在欣賞天龍山石窟雕塑藝術的同時,也欣賞數字技術再現散落在許多國家的文物。 不久前,河北省邯鄲市的香塘山石窟因文物數位化修復,實現了雕像的“重逢”,一度引發熱議。 而這離不開太原理工大學文學院的文物數位化團隊。
科技手段幫助文物重拾風采。
位於河北省邯鄲市的響堂山石窟,出土於北齊,是首批公布的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然而,由於歷史原因,香塘山的部分石窟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壞,一些文物在海外丟失。 為還原香塘山石窟昔日風貌,2017年至2018年,太原理工大學藝術學院啟動香塘山石窟數位化,對石窟本身和流失海外的文物進行數位化收集整理。
然而,文物的“家”之路並非一帆風順。 由於其規模較大,團隊需要根據採集到的資料進行點雲處理,通過多站掃瞄獲得完整的石窟表面點雲和三角測量面,並新增複雜的後處理以完成石窟模型的重建。
資料收集是費力的,數字修復是費力的,雕像的缺失應該以什麼形式和什麼位置出現,都需要精確的證據。 太原理工大學藝術學院學術院長、教授趙輝告訴記者,為了做好響堂山石窟的數位化收藏工作,團隊不僅閱讀了大量文獻,還進行了四次現場採集資料,建立了數百次現場掃瞄。 從前期資料採集到後期3D模型的對映,團隊歷經6年艱苦奮鬥,完成了北相塘第三洞(雕經洞)的數位化修復,為《響塘山石窟考古報告》的撰寫提供了寶貴的線索,也為那些流亡異國他鄉的文物提供了另一種可能。
師生接力做好文物數位化修復工作。
在山西省太原市天龍山石窟“國寶歸國”特別展廳內,3D列印的洞窟中擺放著微笑的“8窟北壁主佛頭”,其佛身在背後。
太原理工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李峰介紹,太原理工大學藝術學院於2012年成立文化遺產數位化團隊,探索了一套數位化修復文化遺產的方法。 2015年,學校對天龍山石窟進行三維掃瞄和數位化,重建石窟三維數字模型,並結合海外雕像數字模型,對天龍山石窟進行數位化修復。
雖然前期已經積累了不少經驗,但天龍山石窟的數位化修復對當時的團隊來說是乙個巨大的挑戰。 李峰介紹,該專案是國內外首例以“數位化”形式歸還散落在世界各地的文物,以遺址本身的數位化組合還原石窟原貌。 團隊一共有20多人,除六七名老師外,其餘都是太原理工大學藝術學院的本科生和研究生。
如果資訊不足,團隊成員嘗試聯絡相關機構獲取資訊; 裝置技術不夠先進,團隊成員辛苦拼搏,一遍又一遍地去現場做實證。 從資料採集、點雲處理、模型構建、紋理對映等,團隊最終實現了11個石窟100餘件文物的數位化修復。
無論是天龍山石窟的數位化修復,還是香塘山石窟的數位化修復,都得益於師生的不斷接力,花了好幾年的時間才取得今天的成績。 趙輝介紹,多年來,團隊一直致力於山西省內外重要文化遺產的數位化保護,先後完成了10餘項國內外文化遺產數字採集修復專案,收集了40餘份文化遺產數字資源,培養了100餘名學生。
趙輝認為,文物數位化修復,其實是中國失傳海外文物數位化回歸的有效途徑。 此外,通過雕像和石窟的數位化修復模式,讓人們更接近文物,讓更多的人重溫歷史,重新認識文物的原貌,這也是文物數位化修復的意義所在。
現在有越來越多的青年學生參與到文物保育工程中來,這讓我們對文物保育工作的未來充滿希望。 趙輝表示,團隊將不斷深耕這一領域,為子孫後代留下真實的歷史文化記錄,讓更多瀕危古蹟“活”出來,“走出去”。
*: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