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淮元宵節是南京流行的民俗文化活動,又稱金陵元宵、孔廟元宵,是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有“世界第一元宵”和“世界秦淮燈彩鎧”的美譽,是我國唯一集花燈展、元宵節和元宵市場為一體的大型綜合性元宵節, 也是中國持續時間最長、參與人數最多、規模最大的民俗元宵節。
秦淮元宵節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南朝時期,當時傳統的元宵節在首都建康(今南京)舉行,是全國第乙個元宵節,也是中國最早的元宵節。 它在唐代迅速發展,並在明朝達到頂峰。 南京是六代古都、十朝都城,秦淮元宵作為重要的民俗活動,歷來是南京人民告別新舊、祈吉祥、歡慶的社交文化場所。 秦淮文化是古代金陵文明的代表,秦淮元宵節是傳承秦淮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
秦淮元宵節的歷史可以追溯到魏晉南北朝時期,據文獻記載,早在南朝初期,南京市就舉辦了元宵節。
南朝時期,舉行元宵節的習俗出現在國家首都建康(今南京),這是中國最早的元宵節記錄。 《南史》描寫建康上元節(元宵節)的盛況:“萬火萬火,若銀河明天晴,人潮澎湃,寬闊的院子裡沒有縫隙。 後來唐、宋、元、明時代,元宵節越來越興旺,技藝精湛的燈匠層出不窮,燈籠的製作越來越正式,氣勢磅礴。
隋朝以後,金陵雖然被忽視,但元宵節期間的燈籠展示、觀燈等活動開始流行起來。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建都南京後,提倡元宵節盛大,將南京一年一度的元宵節延長至十晚,成為中國歷史上最長的元宵節。 在此期間,秦淮元宵節進入了發展的高潮,朱元璋每年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製作出相當數量的燈籠,以吸引人們參加大型元宵節。
洪武五年(1372年)元宵節,朱元璋甚至巧妙地下令在秦淮河上燃放一萬盞水燈。 永樂七年(1409年)年初,明代先祖朱棣“給百官放元節十天假”,繼續放燈籠營造節日氣氛。 三年後,他下令在南京故宮正午門外組織元宵節,召集技藝精湛的工匠,精心繫好鏢山的“萬歲”燈籠,與百姓共度佳節。明代中期以後,《南都風光》等畫卷描繪了傲山的璀璨煙火和人民表演的熱鬧場面。 明末,《正德江寧縣志》中記載的元宵節更是興旺盛。
清代中期,南京的燈具市場主要集中在地橋、平石街一帶。 晚清,地橋燈城逐漸南遷至孔廟一帶。
1949年後,孔廟每年仍圍繞元宵節舉辦“燈市”,規模大小不一。 然而,這一事件在“動盪的十年”期間被打斷了。
1985年,南京恢復了具有歷史意義的一年一度的秦淮元宵節。 歷史上,秦淮元宵主要分布在南京的秦淮河流域。 例如,這裡建有朝代宮殿內外,以及孔廟、三山街、地橋、平石街、上心河等文化商業繁華區。 核心區主要包括孔廟、詹園、白鷺洲公園、王道謝安展覽館、吳京子故居展覽館、江南公園展覽館、中華門文城展覽館,以及中華路、平江府路、湛園路、琵琶路等。
秦淮燈籠的製作融合了編織、繪畫、書法、剪紙、皮影、刺繡、雕塑等中國傳統手工藝技藝。 就製作材料而言,用於製作骨架的材料主要有竹子、樹木、藤條、麥秸、動物角、金屬等; 構成光源的材料已經從使用松脂、動植物油、漆、石蠟、煤油等燃料發展到使用竹子、草、棉芯等。 其表面半透明材料也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包括各種顏色的半透明紙、絲絲、畫紗、棉布,以及合成絲鍛造、塑料薄膜、特種玻璃等。 其生產工藝融合了木工、漆器、繪畫、雕刻、泥塑、編織、貼上、焊接、機械傳動、聲光音響、電子節目控制等一系列工藝技能和生產方法。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從傳統的蓮花燈、獅子燈、兔子燈、金魚燈、**燈、錠燈等單燈,到各種組合燈、大型燈籠,並隨著時代的進步而創造出包括遠洋船、運載火箭和各種反映城市建設和山林景觀的燈籠, 其品類已達400餘種。秦淮元宵節除了展示燈籠外,還包括南京其他民間文化藝術門類,如南京剪紙、空竹、繩結、雕刻、皮影戲、動物舞蹈、陽格、搖動、踩高蹺等。
從秦淮燈籠的形狀和內容來看,從秦淮燈籠節的文化環境來看,充分體現了秦淮燈籠的藝術精髓。 從民俗學的角度,凝聚了南京人民的精神氣質、文化風範、社會價值和人生追求,為南京本土民間藝術的生存和延續開闢了空間。
*資訊來源於網路,侵權行為已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