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記憶
龍年元宵節快到了,早上就找了一圈關於元宵節活動,無非就是看元宵展、吃糯飯糰、元宵節祝福、古人的元宵節。
小時候,元宵節很有趣。
元宵節期間,春耕還沒開始,很多外出打工的人還沒有出門,孩子還沒上學,家家戶戶都會做一頓豐盛的晚餐。
盛宴前,應該像春節那天一樣,有一種特別的儀式感噼里啪啦地放著熱鬧的鞭炮,只有放完鞭炮才能開宴。
在我的記憶裡,我們這些孩子都很匆忙,心不在焉,只想快點吃完飯,約好朋友到外面玩燈籠。
晚餐後,火紅的燈籠會出現在街上。 孩子們三五成群地提著燈籠,嘰嘰喳喳,像夜裡的精靈。
如果是陰天,在漆黑的夜晚,燈籠更喜慶; 如果是晴天,十五日的月光可以照亮村莊,彷彿是白天,走在路上,可以看到影子和你一起走來走去。
小時候只有紙燈籠,忙日子裡都是大人,抽時間用高粱秸稈綁架子,然後用糊糊把紙貼在高粱秸稈上。 一些聰明的成年人還會把燈籠綁成各種形狀,比如一些可愛的小動物,或者在紙上畫出美麗的圖案。
無論是簡單還是精緻,都是小朋友從新年到元宵節的心思。
紙燈籠需要用蠟燭點燃,即使沒有風,小火苗也像是夜裡不安分的小腦袋,總想四處張望。 拿起帶蠟燭的燈籠,小心點,不然不小心晃動了火焰就會歪斜,說不定紙燈籠會燒壞,然後就沒有戲了。
在兒童中,觸控燈籠也很受歡迎。 當燈籠相撞時,你必須先觸控別人的蠟燭才能熄滅或燃燒,同時確保自己的燈籠完好無損,你就是贏家。
元宵晚飯過後,村里的大街上人頭攢動,不時有人開始一場兒童摸燈比賽,大人們在一旁歡呼,拼到驚心動魄的地方,興奮地教孩子摸燈籠,甚至想親自上陣。 歡呼聲、尖叫聲和吶喊聲堪比早市。
記得有一年,大人們給剛會走路的弟弟系了一盞燈籠,弟弟的相貌是乙隻雞,燈籠的形狀還是乙隻大公雞,士氣高漲。
姐姐帶著我和哥哥把街上所有的燈籠都打了起來,燈籠一直沒有熄滅,成為那天街上最耀眼的存在。
小時候,點蠟燭的紙燈籠比用電池、唱歌、閃爍、從不熄滅的塑料燈籠好玩得多。
另乙個令人難忘的元宵節活動是燃放煙花。
晚飯後,村民們爭先恐後地開始燃放煙花。 到了晚上,烟花在遙遠的村莊裡爆發,中間穿插著鞭炮聲。 這是年底。
大家邊走邊欣賞,評價哪個村子的烟花好看,烟花放的時間長,說明村里的經濟條件好,村民們都賺到了錢。
有的家庭就是為了這個比賽,集體榮譽感爆棚,鄰村的烟花要燃放更長的時間。
小時候,還有一件很神奇的事情,大人總能預測元宵節的天氣,而且非常準確。 他們的方法是根據去年8月15日的天氣,確定今年正月15日的天氣,即“8月15日的天氣將是明年正月15日的天氣”。
當時還以為是大人的封建迷信,所謂8月15日的天氣,證實了次年正月十五的天氣,純屬巧合。 直到最近我才知道,“.八月十五日雲遮月,正月十五雪亮這是有科學依據的。
這是因為天氣之間存在著相應的節奏關係,而節奏是指某種天氣出現後,與未來幾天將出現的相應天氣相對應。
這種節律的長度從 30 天、60 天、90 天、120 天、150 天、180 天和 240 天不等。
8月15日烏雲遮月,正月15日雪亮“按農曆,正好是150天的節奏。
天氣就像管弦樂隊,風、雲、雨、雪、雷、閃電、霧、霜,彷彿這支樂隊演奏了一首樂曲。 而這個樂章也有自己的“節奏感”,有高音、低音、迴圈。
元宵節一過,一年就徹底結束了。
孩子們開學,大人外出打工,老人去田裡耕春,春天悠閒地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