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雲的原始報告。
從540億元到1286億元——這是中國通訊標準化協會大資料技術標準推進委員會針對中國資料庫行業給出的報告。
報告指出,未來五年,我國資料庫產業將從百億級市場躍公升至千億級市場。
近兩年,中國資料庫行業似乎迎來了新的繁榮,而這種繁榮伴隨著5G、雲計算、大資料、人工智慧等多種技術。
隨著企業數位化程序的加快,各種資料分析的需求也正在被釋放到最前沿。
在所有這些變化下,資料庫行業是否會迎來新的發展?
資料庫開發出現了新趨勢
如果把整個軟體產業體系比作一棵參天大樹,資料庫就是它的核心基礎部分,支撐著大部分軟體生態,進而使能整個數字中國各行各業核心業務系統的正常執行。
該資料庫因其技術門檻高、研發周期長、工程要求高而被譽為“基礎軟體皇冠上的明珠”。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國內市場幾乎被海外資料庫廠商壟斷。 資料顯示,Microsoft、亞馬遜和甲骨文佔據了全球資料庫市場的三分之二以上。
該資料庫被列為該國35項關鍵技術之一。
近年來,隨著國家對資訊保安和自主可控性要求的不斷提高,國內資料庫市場也在逐步崛起。 在這一領域,國內企業不斷加強自主研發能力,推出了一系列具有自主智財權的資料庫產品。
無論是傳統資料庫廠商、雲資料庫廠商,還是新興勢力,都在不遺餘力地構建各種型別的資料庫,各種產品在不同領域都有廣泛的應用。
我國資料庫雖然已進入快速發展階段,但為了滿足更大規模、更複雜的應用場景需求,達到易用的技術水平,實現國產資料庫的可複製、可推廣,在技術研究、產業生態優化、應用協同等方面仍面臨大量問題。
也就是說,大而不強,多而不優秀的局面並沒有根本改變。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新一波技術浪潮正在推動中國資料庫市場的快速變化。 在2023年十大科技術語中,大模型排名第一,資料元素也位居前三。
首先是火了一年的大模型。
今年以來,AI Agent、AIGC等技術一直是上層應用賽道的關鍵詞,而底層技術的變化一直比較緩慢。 在資料庫行業,乙個可以預見的趨勢是AI+BI+DI。
其實,這種趨勢並不是在大模型時代,而是資料庫行業更早的想象。 然而,由於技術不夠成熟,這一願景尚未實現。
具體來說,在AI、BI和DI的組合中,這部分AI能力是由大型模型廠商提供的。 資料庫供應商提供的功能在底層資料處理和分析中。
其中,DI相當於乙個接受資料處理請求的平台; BI以視覺化的方式呈現這些資料分析的結果。
然而,在大模型時代,AI可以更好地理解使用者意圖,並且基於底層強大的資料計算和處理能力,可以實現更流暢、低成本的資料分析體驗,並將底層資料庫的處理和分析結果呈現在BI上。
事實上,這款機型的落地,不僅是在AI大模型新時代的風口下,也是在市場的預期下。
在AI+BI+DI模式的驅動下,資料庫行業將更加關注公有雲模式。 一方面是成本因素,另一方面是資料使用模式的靈活性。
在全球資料庫市場中,雲資料庫的市場份額在過去兩年中也大幅提公升。 不僅如此,近兩年來,雲資料庫的佔比已經超過了本地資料庫。
在大模型時代,公有雲模型將成為資料庫領域的新趨勢。
其次,在2023年的技術關鍵詞中,資料元素也將在資料庫行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國家資料局發布的《資料要素“三年行動計畫》明確提出,符合資產確認條件的資料資源納入資產負債表無形資產或存貨,推進資料資產化。
有關部門發布的規定也將於2024年1月1日正式實施。
隨著2024年資料資產入錶,將催化資料庫行業邁向新的發展水平。
未來,企業將越來越重視資料和資產層面的建設。 在更嚴格的外部監管要求下,過去廣泛的資料使用模式也將公升級為精細化模式。 相應地,企業內部的資料建設和治理將變得更加合理。
更具體地說,資料資產充當企業內部的“基礎”。
整個資料共享機制的構建中最常見的問題之一是資料孤島的存在。 資料碎片的產生是由於企業內部構建了多個技術棧來解決多個問題,導致不同元件下的資料碎片化。
對此,湖倉一體架構成為解決資料碎片化問題的新解決方案。 資料湖的能力可以統一使用者的資料庫,從而達到資料共享的效果。
在資料湖倉一體技術架構的基礎上,資料也可以以各種格式存在於資料湖中,對湖倉一體的分析可以支援企業對資料使用的不同需求,進而構建更高質量的自己的資料資產。
從做資料湖倉一體的各個資料庫廠商來看,各自都有不同的技術路線,有的選擇自己開發,有的基於開源,有的都是自有雲平台的產品組合,但最終目的都是為了減少不同平台之間的資料流動。
國內資料庫的替代正在進行中
從2000年左右開始,商業資料庫廠商開始出現在國內,其主要代表有達盟資料、人民金倉、神舟通用、通用資料等。 近年來,阿里巴巴、騰訊、華為等國內網際網絡和通訊技術巨頭也加快了資料庫產業布局,利用雲計算的優勢開展相關資料庫服務的研發。
目前,中國資料庫市場整體規模在全球資料庫市場中相對較低,但資料庫廠商數量明顯高於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 據中金企業信用統計,2022年6月,中國共有200多家資料庫廠商。
大量中國資料庫廠商的出現,為挑戰傳統資料庫巨頭帶來了更多可能性。
在 Gartner 的 2023 年資料庫魔力象限中,阿里雲的 PolarDB 是唯一進入領導者象限的中國資料庫。
同時,在榮譽中提到的十家資料庫供應商中,有四家來自中國,分別是:Oceanbase、Pingcap、華為雲和騰訊雲。
但也要清醒地認識到,目前國內資料庫的發展還比較緩慢,從實際應用來看,只在黨政、軍事領域使用較多,在其他領域使用較少。
根據智研諮詢發布的《中國資料庫產業市場調研分析及發展規模**報告》資料顯示,截至2022年,中國資料庫規模國產化率將達到213%。
換言之,國產資料庫要實現真正的領先地位,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首先,從資料庫的發展可以看出,這個行業需要長期的技術積累,比如甲骨文從1978年開始,已經有40多年的歷史,才發展到現在的規模。
例如,自從x86取代小型機以來,DB2的市場份額逐漸下降,軟硬體分離的趨勢導致了Intel和Microsoft作業系統的廣泛應用,Oracle和MySQL在這個生態系統下有發展壯大的機會。
但近年來,國家積極推動國內資料庫發展,監管部門陸續出台多份檔案,明確提出“提高新技術應用和自主可控性”、“增加資料中心基礎設施靈活供給”等要求。
特別是2022年9月底,國資委印發了重要的《國資委發展檔案第79號》,明確指出,自2023年1月起,資訊化創新系統的更新換代進度將在每季度末向國資委報告。
最後,要求到2027年底,安全可靠地更換所有龍頭企業的資訊系統。
出台一系列政策,推動國內資料庫從應用到生態的綜合建設。 同時,在各種新趨勢、新技術的支援下,國內資料庫行業將進一步加快行業發展和規範化。
只有邁出步伐,才能行進千里。 中國的資料庫還需經歷漫長的打磨過程,而在新一輪科技革命中,這條漫長的道路顯然才剛剛開始。
關於技術雲報告]。
專注原創,企業級內容專家——科技雲報道。 成立於2015年,是前沿企業級IT領域的十大**之一。 已獲得工業和資訊化部(MIIT)的認可,是可信雲和全球雲計算大會的官方指定傳播機構之一。 雲計算、大資料、人工智慧、區塊鏈等領域的深度原創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