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伊始可謂是A股投資者集中痛的時期,A股全線來看,光伏板塊成為重災區,距離春節假期僅2天,因重倉光伏股而虧損數百萬的投資者不少。
新年過後,A股市場即將開盤,光伏板塊會延續此前的走勢嗎?
華夏能源網注意到,風電資料顯示,從今年年初到2月6日,光伏指數下跌近20%。 不過,不少業內人士認為,隨著產業迭代的快速推進,光伏板塊的價值亟待重估。 新的一年,光伏股價將走向何方? 還值得投資嗎?
被業績拖累的股價
過去一年左右,光伏行業結束了前三年的高速增長,正處於下行通道。
風電資料顯示,2022年8月,光伏指數達到5048高點為15,此後一直處於**趨勢; 今年2月5日,光伏指數跌至1760的低點63。此後,該指數略有反彈,截至2月9日,該指數已下滑至205510,與一年半前相比下降了近60%。
除了整體下滑的影響外,光伏企業業績不佳也被認為是影響投資者信心的主要原因。
年初以來,已有近60家光伏企業發布業績預測,業績差異明顯,其中近半數出現利潤下滑。
對於晶圓企業來說尤其如此。 根據領先的矽片公司TCL中環(SZ:002129)的公告,公司預計將實現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淨利潤42億元至48億元,同比減少2960% 至 3840%;京雲通(SH: 601908)宣布,公司預計2023年實現淨利潤165億比237億元,同比減少4400% 至 6100%;巨集源綠能(SH:603185)發布公告稱,預計2023年實現淨利潤730 億比 800億元,比上年同期減少7362% 至 7593%。
業績下滑的企業大多表示,由於產品**的下滑,毛利受到影響,使得公司盈利能力低於同期。 TCL中環還指出,“四季度,主營產品**快速**至非理性區間,公司主營業務盈利能力承壓”。 TCL中環第四季度虧損約13%88 億美元至 19 美元88億元,最大金額的預期虧損已經接近前三季度淨利潤的三分之一。
2023年,產業鏈**的波動將對整體業績產生重大影響。 行業內日趨激烈的爭奪在第四季度變得更加激烈。
不僅是矽片,光伏產業鏈各個環節的產品利潤空間也受到了擠壓。 例如,領先的BC電池公司Aiko Co., Ltd.(SH:600732)在2023年前三個季度歸屬於母公司的淨利潤約為1887億元,但由於第四季度業績虧損,拖累全年業績,全年歸屬於母公司的淨利潤預計僅為735-7.75億元,同比減少6671%-68.43%。
產能過剩和一流戰爭因素讓光伏行業進入“寒冬”成為行業共識,而股價低迷的背後,則反映出光伏行業對資本市場缺乏信心。 結合龍頭企業業績不佳的因素,光伏板塊的下滑趨勢並未改變。
股價的快速上漲引發了龍頭企業的關注,掀起了回購浪潮。
1月30日,TCL中環首次回購公司約500萬股股份,支付總額為6255股80,000元。 同日,隆基綠能(SH:601012)董事長鐘寶申增持公司股份30萬股,增持614股10,000元。 1月31日晚間,通威股份有限公司(600438)也宣布擬增持公司股份不少於10億元,不超過20億元。
紓困會奏效嗎? 光伏行業將發生什麼變化**? 把目光投向新的一年。
潛力**處於“休眠期”。
在光伏企業規模虧損的情況下,仍有一半以上的企業取得了良好的年度業績。 具體來看,仍有幾類企業發展前景值得關注。
首先是受益於技術迭代週期的企業。 多位業內專家表示,光伏行業產能過剩只是“落後產能”過剩,“先進產能”永遠供不應求。 在光伏電池技術從p型向n型轉變的過程中,n型容量是“先進容量”的代表。
從n型市場中受益的典型參與者是晶科能源(SH:688223)。 去年,晶科能源N型TOPCon元件產能和產量大幅提公升,幫助晶科能源重新奪回元件出貨量第一的位置。 晶科能源預計2023年實現歸母淨利潤725億元-795億元,同比增長146%92%-170.76%。
同樣,另一家龍頭企業天合光能(SH:688599)也受益於n型元件銷售佔比的提公升,對其全年業績持樂觀態度,預計2023年實現歸母公司年度淨利潤527億元-582億元,同比增長43%27%-58.36%。
二是輔助材料及裝置製造企業。 隨著2023年光伏製造能力的激增和下游裝機容量的增加,對輔助材料和裝置的需求將擴大,相關企業的業績將受益。
陽光電源(SZ:300274)業務分布於逆變器、儲能、電站系統整合等領域,預計2023年歸母淨利潤同比增長159%-187%; 石英砂製造商石英股份有限公司(SH:603688)預計2023年歸屬於母公司的淨利潤將同比增長35144%-406.56%;高視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股票程式碼:688556)主要從事金剛石線業務,預計2023年歸屬於母公司的淨利潤將同比增長82%6%-87.67%;光伏裝置製造商晶盛機電(SZ:300316)預計2023年歸屬於母公司的淨利潤同比增長50%-70%。
上述一直保持增長的企業,如石英、高西、京盛等,都是產業鏈細分領域的“冠軍”企業,在整體低迷期保持業績增長。
隨著2024年光伏技術迭代的繼續,預計輔助材料和裝備製造需求仍有擴大空間。
第三,競爭優勢較強的一線企業更容易度過股價低迷的週期。 一方面,由於品牌效應,一線企業的產品有更大的溢價空間。 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華夏能源網,市場將給003-0.04元W高階空間。 另一方面,垂直整合布局的一線企業可以實現較低的整體成本,並抵禦利潤擠壓的風險。
不過,也有投資者認為,光伏股的高光時刻難以重現。 自2023年以來,光伏行業的市盈率(P/E)水平一直處於歷史低位。
Wind資料顯示,目前Wind PV Index的市盈率為117,而2022年的市盈率為217, 49 在2021之內69。與**等板塊相比,光伏板塊的市盈率也處於較低水平。 目前,新能源汽車細分市場的市盈率為180、上證綜指市盈率為123。
注:隆基綠能近五年市盈率變化。
與行業平均水平相比,許多龍頭公司的市盈率都不到10。 根據龍年春節收市前的資料,四大矽料企業中,通威股份在A**市場的市盈率為58;特變電工 52;大全新能源 66;在兩塊公矽片中,TCL中環為61;隆基綠能,曾被譽為“光伏毛”,只有98,與前兩年(2021 年和 2022 年)相比。 3.大大減少; 在電池龍頭企業中,出貨量僅次於通威的愛科股份,市盈率為91。除隆基綠能外,其餘四大元件巨頭分別是晶科能源109;晶澳太陽能 65;天合光能 82。
領先的市盈率也處於低點。 以通威股票為例,其市盈率上一次跌至10左右是在2018年,此後大部分時間都在20以上。 直到2022年初,市盈率持續下降,今年1月8日跌至419。
一位關注能源行業的投資者對華夏能源網表示,“行業拼命擴產能的後果是龍頭企業的盈利能力無法持續,最終市場將逐漸回歸製造業的估值邏輯(對於一些能源企業來說),估值不會太高; 按照一般邏輯,如果公司的營收或利潤增長能夠保持在較高水平,比如50%以上,市盈率就不能只給出10倍。 歸根結底,核心是企業的成長能力。 ”
該人士還表示,新能源板塊增長受限的原因之一是行業仍處於“股票博弈”階段。
長期趨勢下的重估
二級市場投資的核心是對未來的預期。 對於光伏製造業來說,短期內存在結構性和階段性產能過剩,但長期來看,行業仍有巨大的增長潛力。
首先,光伏裝機仍有很大的增長空間。
2023年,隨著光伏產品的下滑**,光伏裝機容量將受到刺激。 根據國家能源局發布的2023年全國電力行業統計資料,截至2023年12月底,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約為610GW,正式超過水電,成為全國第二大電力業態。 此外,2023年新增光伏裝機量同比增長率將高達552% 以 216 為增量88GW,明顯超過歷史記錄。
2024年,光伏裝機容量有望繼續保持快速增長態勢。 集中化方面,首批光伏基地專案進入生產高峰期,帶來2023年光伏裝機量提公升; 隨著第二批、第三批大型風電光伏基地的建設,集中式光伏需求將繼續快速增長。 配電方面,光伏元件仍處於低位徘徊,元件正在下降,相當於光伏電站成本下降,光伏電站收入增加,將直接刺激分布式光伏裝機需求,未來分布式市場空間將進一步刺激產業鏈生產製造需求。
日前,長三角太陽能光伏技術創新中心主任沈輝告訴華夏能源網,“2022年,太陽能光伏發電佔全球發電量的比重不到5%,但未來,我們的目標是達到10%甚至20%,成為主要能源。 為了實現這樣的目標,我們跟不上產能的增加。 ”
其次,近期光伏產品出現了企穩跡象。
新能源上游企業業績預期偏低,與最高質量密切相關。 2023年是多晶矽的一年。 2023年2月,多晶矽**突破23萬噸。 此後,多晶矽價格一直跌至最低點的6萬噸左右。 2024年,矽料將繼續處於6萬-7萬噸的低位。
不過,春節前,矽料似乎正在企穩反彈。 Infolink Consulting披露資料顯示,矽料在春節前連續四周上漲,年前最後一周單晶緻密多晶用料平均成交價為6.0%80,000噸,30%,多晶矽顆粒平均成交價為610,000噸,17%。
業內分析人士認為,光伏產業鏈產品已經觸及或突破成本線,這種情況不會持續太久,行業完成洗牌後,將率先回到合理區間。
晶科能源董事長李先德近日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在第二到第三季度,元件將調整到合理的利潤區間。 ”
17日晚,隆基綠能創始人李振國在做客央視《對話,新年談》節目時也表示,與2023年相比,2024年光伏企業生存將面臨階段性困難,但行業發展週期已經觸底。 “2024年應該不會更糟,因為**已經跌到這個水平,很多公司已經在虧損了。 在這個過程中,強大的企業可以度過這個階段。 但是,一些負債率相對較高、技術相對不具特色的企業,很可能無法生存到這個階段。 “李振國說。
在下游需求持續擴大、產品企穩等多重因素影響下,光伏製造業的下行趨勢預計不會持續太久。
正如一位領先分析師對華夏能源網所說,“過去光伏行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只有這樣才有了最新進展。
一兩年的短期動盪,但這還不足以讓我們低估未來十年的趨勢。 越是市場低迷,越是要冷靜分析,尋找機會。 ”
*轉載請註明出處、文章**:華夏能源網,**hxny3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