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燦爛的中國年]。
農曆新年的吉祥餃子。
孫璐琪. 餃子是最傳統的中國食物。 它象徵著幸福和美麗,代表著家的味道,在幾千年的飲食文化中代代相傳。
從古至今,餃子的名稱一直在變化:扁平食物、粉角、餃子誘餌、箍、餛飩、複製手、新月餛飩、水點心、......還有乙個發音相似的“槽”,是後世“餃子”一詞的詞源。
吃餃子是我國最常見的事情。 過年要吃餃子,生日要吃餃子,旅行要吃餃子,回家要吃探親的餃子。 與之相關的諺語數不勝數,如“冬至餃子和夏至面”、“出門吃餃子,回家吃麵條”,以及“餃子是酒,越去越好”、“好吃的餃子不如餃子”。
新餃子如刀刃,冬至如餃子。
追溯歷史,餃子也有著悠久的歷史。 在秦漢時期,人們將麵食統稱為糕點。 沒有餡料的煮義大利面,用於湯餅; 如果有餡料,那就是餛飩。 西漢楊雄在《方言》一書中說:“麵包叫餛飩”和“或餛飩”。
在其悠久的歷史中,餃子逐漸與餛飩分道揚鑣。 三國時期,魏國人張毅在《光雅》中提到過一種用新月包裹的餛飩,與餃子基本相似。
北齊作家閻志絣在《閻家笞》中也說:“今天的餛飩形像月,天下也被吃了。 “劍月是指農曆第七天,半弦月躺在夜空中,這一夜過後月相趨於完美,有吉祥泰來的意思。
大約在唐代,餃子的形式已經成熟。 而且煮沸後取出,單獨放在碗裡吃,這與湯水一起吃的餛飩有很大不同。 1986年,考古學家在吐魯番三寶鄉唐墓中發現了8個餃子,形狀和我們今天的餃子一模一樣。
直到宋代,餃子和餛飩的名字仍然混淆不清。 但是在冬至那天,吃餃子已經成為一種傳統。 周密在《武林舊物》中清晰地記載了宋代人過冬至的情況:
三天之內,所有商店都關門了,掛上了帷幕喝世博會,這被稱為“做節日”。 享受第乙個使用餛飩,有一句諺語“冬天的餛飩,新年餃子”。 你的家人尋求好奇心,一種有十多種顏色的器皿,叫做百味餛飩。 ”
在明清時期,吃餃子已經是冬至的標配。 福查敦衝在《燕京年志》中解釋道:“餛飩的形狀像個雞蛋,與天地混沌頗為相似,所以是冬至的日食。 “用吃飯的方式,咬破'混沌',才能展現新舊交替,永珍的更新。
而且,此時餃子的形狀逐漸多樣化,從最初的半月形發展到錠形、麥穗形、柳葉形、金魚形、蝴蝶形、小鎖形、四喜形等形狀。
湯蒸炒,錠落在玉盤上。
餃子煮熟後是正宗的,這也是自唐代以來流行的傳統飲食方式。 當時的餃子皮大多是用麵粉和公尺粉混合擀開,包上餡料,大火煮,蘸湯吃。
時至今日,在陝西關中地區,這種“湯餃”的吃法依然沿用。 一大碗“酸湯餃”,加入蔥花、香菜和各種辛辣調味料,吃得酣暢淋漓。
除了煮餃子,另一種經典的吃餃子方法是在籠子裡蒸。 唐代段承石在《酉陽雜記》中記載的酒食產品有“籠牢丸”和“湯獄丸”。 前者是水煮餃子,後者是蒸餃。
蒸餃比水餃子細膩柔軟一些,輕輕咬一口,皮薄多汁,口感十足,特別適合牛羊肉餡,可以滿足食慾。
蒸餃講究保濕湯,咬了就油膩。 在《紅樓夢》第四十一集中,丫鬟們呈上了兩個小盒子,開啟一看,是蓮藕粉肉桂糖糕、松鵝油卷、蟹肉餃子、忌廉炒小麵條。
除了蒸,煎餃也很好吃。 據東京夢華錄報道,在熙熙攘攘的汴梁夜市,就能買到“脆皮水晶炒槽”,餡料包裹著半透明的麵粉麵糰,湯汁飽滿,滴著酥油,光是名字就讓人聯想到,非常誘人。
甜鹹的小角,精緻地包裝著一切。
中國餃子的花紋可以說是千差萬別,數不勝數。 豐富的民間飲食文化和地域差異,使我們的餃子在花形、麵糰、餡料、烹飪方法等方面都與眾不同。
早在1300年前,魏居元就在《烤尾食表》中記載了24種各式各樣的小餃子,與節氣相對應,可見唐人飲食的精緻用心。
常見的餃子皮主要有兩種型別,即公尺粉皮和麵粉皮。 麵粉皮有三種型別,冷水麵糰、熱麵糰和酥皮。 面餃子皮薄透明,酥脆餃子酥脆香,餃子飽滿有彈性,熱餃子軟軟有嚼勁,可以說是各有優劣。
面餃子在北方更好吃,麵餃在潮汕人最好吃。 詩人袁梅曾經吃過一種豬肉餡的粵式麵餃,叫做“鄂不容”。 包裹在煮熟的皮果凍中,蒸後柔軟芬芳,口感令人難忘。
將麵糊攤開,將肉蒸熟以進行填充。 它的好處都是在製作餡料的方式上,但肉很嫩,去除了肌腱,食材也只是用了。 俞去了廣東,把觀真臺倒過來吃了,很好吃。 以肉皮燉醬為餡料,手感柔軟美觀。 ——清元美《綏遠美食單》。
餃子皮的圖案有限,但餡料很花哨。 餃子可以是肉的,也可以是素的,肉、海鮮、山地美食、蔬菜和蔬菜都可以填飽肚子,甚至可以把鮮花包在裡面。 比如民間愛吃槐餡,後來清朝宮廷就用芙蓉包“木餃”。慈禧太后喜歡厚厚的白菊做成的小錠餃子,冬天是菊花火鍋,清湯裡放幾個菊花餃子,清湯,清新雅緻,花瓣香氣撲鼻。
雖然大部分餃子都是鹹的,但也有很多甜餡。 在明代宋旭所著的《宋保健科》中,提到“蜜過角”是一種油炸甜餡餃子,裡面裝滿了去皮的核桃、榛子、松子、糖蜜和豆沙。
餡料甜的餃子相當於點心。 在《隨源美食清單》中,記載了乾隆時期著名的女點心師傅蕭美仁說她做的糕點和餃子,小巧可愛,潔白如雪,香甜鹹鹹,令人驚嘆。
餃子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團圓的象徵之一,願新年的團圓給大家帶來團圓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