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年3月3日清晨,在紫禁城玉清宮,溥儀會見了一位金髮碧眼的外國人。
玉清宮,是康熙帝為原來的太子銀仁建造的,後來乾隆和嘉慶都住在這裡,同治、光緒都把這裡當成了讀書的地方。
溥儀也把這個地方當了書房。
這一年,溥儀13歲,已經退位七年了,但按照當初商定的優待政策,他依然可以住在紫禁城,維持所謂的“小朝廷”,即“太陽皇帝”。
3月3日前往玉清宮會見溥儀的人是英國人。
英國人首先被帶到玉清宮西廂房,向坐在龍椅上、身穿龍袍的溥儀深深鞠了三躬,用中文向聖安打招呼。 溥儀起身與英國人握手,英國人再次鞠躬,走出了門。
等到英國人再次被叫進門的時候,溥儀已經換上了便服,然後又鞠了一躬——這一次,是溥儀向英國人鞠了一躬。
因為這是學徒儀式,所以是溥儀去見他的新老師。
這位來自英國的“帝國教師”的名字是雷金納德·弗萊明·約翰斯頓。
他給自己起了個中文名字,約翰斯頓。
3 月 3 日,Johnston 實際上寫了一張唱片:
他是中國2000年歷史上第一位正式崇拜他的外國“皇帝”——即使他已經退位。
約翰斯頓於1874年出生於蘇格蘭。
他在愛丁堡大學完成了本科學習,並在牛津大學獲得了文學碩士學位。 畢業後,他經過嚴格的審查和篩選,被大英帝國殖民部招募為實習生,隨後被派往香港。 由於他的出色表現,他一路晉公升為總督的私人秘書。 他深受香港副校長駱克的讚賞,於是跟隨駱克來到中國的威海衛(當時是英國租地),擔任駱克特的秘書。
Johnston一踏上這片土地就被中國傳統文化迷住了,他不僅學會了一口流利的中文,而且還廣泛地研究了中國文化。 在儒家、佛教、道教中,他最欣賞中國的儒家文化,所以他不僅給自己起了個中文名字“Johnston”(英文名字“Johnston”的諧音),還給自己起了乙個詞:“智道”——體現了《論語》中的李仁:“釋智道”(讀者追求真理)。
1906年,32歲的約翰斯頓在威海拍了一張照片。約翰斯頓對中國文化如此痴迷,以至於他開始憎恨西方文明試圖強加給中國的一切:
東方和西方都處於各自社會發展的實驗階段,因此,任何半球都將其意志和理想強加於另一半球都是不明智的。 ”
他甚至以筆名寫了一篇文章,指責**宗教試圖改變中國文化,這引起了英國教會的強烈不滿——對於這種“英國叛徒”的行為,許多英國人直接指責他是“英國的叛徒”。 ”
來自國內的質疑讓莊士敦在威海衛的工作岌岌可危,但就在這關鍵時刻,他收到了乙個意想不到的邀請:
你想成為中國皇帝的老師嗎?
發出邀請的人是當時的**大**徐世昌,向他推薦約翰斯頓的人是李鴻章的兒子李景邁。 李景邁曾在威海衛待過一段時間,與約翰斯頓關係不錯,知道這位“外國儒學子”不僅是牛津大學的文學碩士,而且熱愛中國文化,能說一口流利的中文,是“御師”的好人選。
當時,溥儀身邊還有幾位“皇帝”,都是著名的儒家:陳寶塵、朱一凡、梁定芬......但是,這些老師對中國傳統文化習以為常,對現代科學技術等方面基本一無所知。 考慮到年幼的“皇帝荀”溥儀長大後最終會學到一些與時俱進的知識和技能,一直反對的荀慶朝小宮廷“內務府”,最終同意請一位“外教”到溥儀,至少讓“皇帝”跟上外界的步伐。
更何況,約翰斯頓的祖國英國是君主立憲制國家,也算得上是正確的方式。
陳寶塵是晚清的大臣和學者。 在莊士敦到來之前,他是溥儀最親密的老師莊士敦本人自然很願意接受這樣的機會——作為“中國專家”,他知道中國人尊重老師,更不知道“御師”。
1919年2月,約翰斯頓在徵得英國人的同意後前往北京。 經過多輪會議和談判,他得到了乙份合同,成為“皇帝的主人”:
成為13歲“孫皇帝”溥儀的老師,教英語、數學、歷史、地理、自然學等,月薪600元,外加津貼100元,含住宿費。
當時,北大校長蔡元培給胡石、陳獨秀等人提供了300元左右的最高月薪,已經是驚人了。
這份合同是應莊士敦的要求簽訂的,一度讓小朝廷的“內務部”大吃一驚
皇上請你當老師,你還要簽合同?
約翰斯頓當時與內政部的合同從 1919 年 3 月 3 日起,約翰斯頓成為唯一被允許進入紫禁城的外國人。
他的教學時間表是根據溥儀的課程表制定的:
每天早上5:30(冬天6點),溥儀起床上課,老師是陳寶晨。 早上7點30分左右,師生開始吃早餐,上午8點30分復課,通常是溥儀的滿語老師伊克坦。 10點鐘,朱一凡接手,一直漲到11點。
11點以後是午餐時間,然後是午休時間。 從一點半開始,就是約翰斯頓的上課時間,上課持續了兩個小時,一直到三點半。
根據最初的設計,向“皇帝”教授英語是約翰斯頓的主要任務。
但起初,約翰斯頓發現溥儀對英語一無所知,對學習英語也沒有興趣。 在約翰斯頓看來,13歲的溥儀對時事很感興趣,比如凡爾賽條約簽署前後的歐洲局勢,以及歐洲的地理、天文、物理學和政治。
莊士敦並沒有像中國傳統的“嚴老師”那樣強迫溥儀學習,而是先用中文與他交流,慢慢引起他的興趣。 比如,有一天,他給溥儀帶了一盒水果糖,溥儀一邊高興地吃著水果糖,一邊告訴他西方是如何通過化學工藝和機器流水線生產水果糖和錫盒的。
莊士敦與溥傑、潤霖(萬榮皇后的弟弟)、溥儀(從左至右)在紫禁城御花園約翰斯頓的到來,為13歲的溥儀開啟了一扇窗,讓他看到了乙個從未見過的世界,再加上約翰斯頓彬彬有禮,而且年齡比較小,而且他是溥儀眾多老師中相對最年輕的,所以溥儀自然很快就對他產生了好感,對他的禮貌也開始上公升。
最初,約翰斯頓住在紫禁城外。 他每天早上在神武門被車接走,然後落車步行到玉清宮給溥儀上一課,內務府認為溥儀只不過是皇帝的“英語老師”。 但後來,莊士敦顯然得到了“皇帝”的待遇,一進宮,就可以坐兩個人抬著的轎子,官銜也提公升到了二等。 後來,溥儀娶了婉容後,將約翰斯頓提公升為一等軍銜,並給了他御花園的“養齋”——允許乙個外國人住在紫禁城,這在以前是聞所未聞的。
在莊士敦來之前,溥儀一直很依賴陳寶晨,陳寶晨從6歲起就一直是他的老師,約翰斯頓到來後,溥儀嘆了口氣:
陳寶辰曾經是我唯一的靈魂,約翰斯頓來了之後,我又多了乙個靈魂。 ”
既然“皇帝”對莊士敦好,周圍的人自然會理解。
當時,《京華時報》有這樣一篇報道:
據說,皇帝的英語老師約翰斯頓得到了金妃的賞賜。 金貴妃擔心他的喉嚨痛會因教學疲勞而引起,所以她特別親切地給了他一些人參和西洋參。 ”
約翰斯頓的“甜蜜煩惱”並不是唯一的。
在與溥儀成為良師益友後,約翰斯頓發現他收到的信件數量明顯增加。
有些信比較含蓄,比如希望他們的兒子在溥儀教溥儀讀書的時候,在約翰斯頓身邊學習墨跡,這樣他們的孩子也能聽皇帝的教誨,約翰斯頓認為他們這樣做是為了獲得“皇帝的弟子”的地位。
有的比較明顯,比如直接請莊士敦幫忙,讓他的親戚在“朝堂”服侍; 例如,約翰斯頓被要求安排與皇帝會面,說有乙個重大秘密要報告; 例如,要求約翰斯頓提交“獨奏會”,或直接寫一封信譴責某人。 還有一些要求不是很高的人,寫信給約翰斯頓,請他幫忙獲得“皇帝”簽名。
約翰斯頓還收到一些女士的來信,不是為了表達對他的欽佩,而是推薦他以“妃子”的身份入宮。 也有直接上門的,比如虔誠的傳教士,希望莊士敦能把溥儀皈依為**,讓皇帝的靈魂得到救贖,甚至昇華。
總而言之,那些人都知道約翰斯頓和“皇帝”已經成為了老師和朋友,他們都希望利用約翰斯頓的影響力來實現他們的要求。
約翰斯頓真的對“皇帝”有那麼大的影響力嗎? 看來真的有。
約翰斯頓進宮沒多久,就發現了乙個細節:每次看鐘錶,溥儀都不看桌上的小鐘,而是看掛在牆上的大鐘。
如果你有近視,其實很簡單:只要一副眼鏡。 但約翰斯頓低估了紫禁城的難度——一條真正的中國龍怎麼可能戴一副西式眼鏡?
要求一提,一路都有異議,從內務府到皇室,溥儀都不同意戴眼鏡,端康妃甚至威脅說,如果皇帝戴眼鏡,她就吸鴉片自殺。 但約翰斯頓一路堅持,甚至不惜辭職。 最後,溥儀做出了自己的決定:我聽醫生的話。
約翰斯頓請來了美國醫生霍華德給溥儀看病,霍華德查了一下“皇帝”真的近視,於是給了他一副近視眼鏡,溥儀戴上後,立刻感覺到天地一清。 霍華德醫生沒有收費,但溥儀事後讓人給了他1000塊錢的獎勵。
莊士敦和溥儀比起約翰斯頓“慫恿”溥儀做的另一件事,讓“皇帝”戴眼鏡的事情其實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
辛亥革命後,中國人剪掉了長長的辮子,甚至滿族王室的許多人也這樣做了。 但溥儀從來不被允許剪辮子,因為他的辮子代表了所有滿洲人最後的尊嚴。
約翰斯頓一直想讓溥儀剪掉他的辮子。 他告訴溥儀,中國人的辮子在西方人眼裡是“辮子”,他自己也同意了。 得知老師的心思後,溥儀堅持讓太監幫他剪掉辮子,太監苦苦哀求,溥儀怕為太監難堪,就把自己鎖在一間屋子裡,剪掉辮子走了出去。
20多天後,整個紫禁城,除了陳寶塵、梁定芬、朱一凡三人之外,其餘的人都跟著“皇帝”剪掉了辮子——這個數字大約有1500人。
戴眼鏡、剪辮子、穿西裝、通**、騎自行車......正是因為約翰斯頓對“太陽皇帝”的影響力越來越大,所有政治勢力都開始關注這位英國人:
他到底要教溥儀什麼? 是像其他皇帝一樣,教他全心全意地復國,還是接受現實,安心做乙個對共和國有用的“虛偽君主”?
約翰斯頓對此有自己的計畫。
按照約翰斯頓自己的話說,他想把溥儀培養成儒家意義上的“君子”。
約翰斯頓對溥儀的印象非常好,從他對溥儀的回憶來看,他幾乎用了所有正面的詞語:“聰明”、“活潑”、“人性化”、“幽默”、“風度翩翩”。 而在他看來,這個“天子少子”在某種意義上是很可憐的,因為他被囚禁在紫禁城裡,他的本性被囚禁了。
來自英國的約翰斯頓當然贊成中國實行君主立憲制,所以他希望把溥儀培養成乙個有科學知識、有進取精神、有理想、有成就的人。 這樣一來,你進去的時候可以是偽君子,撤退的時候可以是凡人。
也就是說,約翰斯頓希望有一天,如果溥儀離開了所謂的“皇帝”寶座,他也能靠自己的能力生活。
溥儀站在紫禁城的屋頂上讓莊士敦松了一口氣的是,十幾歲的溥儀並沒有沉溺於“一心要復國”的“實權皇帝”的夢想。
有一次,約翰斯頓收到一封自稱是流亡美國的沙皇的信,他正在組織乙個“退位君主協會”,邀請溥儀加入並成為“重要成員”。 莊士敦把信拿給溥儀看,溥儀笑著說,如果每個退位的皇帝都能學會一種樂器,組成乙個樂隊,那就太有趣了
這支樂隊的成員都是曾經戴過王冠的傑出君主,這樣的樂隊是前所未有的,一定會給世界帶來極大的歡樂。 ”
除了教英語,約翰斯頓還盡最大努力讓這位“年輕的天才”大開眼界。
1922年5月,溥儀對當時外界的“新文藝運動”非常感興趣,於是莊士敦挑選了胡的幾篇文章給他看,然後邀請胡石進宮見溥儀。 胡軾和溥儀都對這次會面很感興趣,雙方談了很多。
胡在進宮前還特意商量了莊士敦:你不該向皇帝下跪吧? 得到肯定的回答後,胡只在見到溥儀時鞠躬,但出宮後,卻被一些人質問,以為是跪拜舊時代的皇帝。
1924年4月,亞洲第一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泰戈爾訪華,受到中國一些人的批評。 據約翰斯頓自己說,他“不想讓泰戈爾在回國前認為中國人缺乏禮貌”,所以他給溥儀看了幾首泰戈爾的詩,然後讓溥儀把泰戈爾“召”進宮。
在紫禁城,溥儀遇見了泰戈爾,雙方聊得很愉快,約翰斯頓也很滿意。
溥儀與泰戈爾在御苑合影按照莊士敦的想法,他很想用自己的個人力量慢慢感染溥儀:結識這個時代的各種潮流人士,讓這條“龍”朝著他期待的方向成長。
不過,他還是高估了自己的能力,也淡化了乙個問題:
溥儀的背後,是沉澱了兩千年的宮廷文化和制度。
雖然這個制度已經退出了歷史舞台,但灰燼依然存在,火花依然存在。
從約翰斯頓進入紫禁城的那天起,他就顯得格格不入。
按照清廷的規矩,新官上台時,手下可以前來祝賀舜帶紅包。 雖然當時紫禁城已經是“小朝廷”,但太監們還是延續了這一規矩,興高采烈地前來接受“莊主”的賞賜。
莊士敦的回答讓太監們陷入了兩難境地:收到紅包是可以的,但每個人都要寫收據。
在紫禁城當“皇帝”,是痴迷於中國傳統文化的約翰斯頓樂於做的事情,但同時,也讓他陷入了自我矛盾的結中
一方面,他非常享受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些“官場文化”,比如被正式蓋章、穿官服、坐在轎子裡、互相打招呼、被人稱為“莊老爺”。 但另一方面,他受不了中國千年帝制催生的“潛規則”和官場陋習。
約翰斯頓身著清朝的官服雖然當時紫禁城的“小朝廷”非常精簡,但還是乙個可以在內部運作的小官僚體系。 在這個體系中,約翰斯頓最討厭“內政之家”。
在約翰斯頓看來,紫禁城的這個“內務辦公室”是一切腐敗的根源:機構裡人員眾多,大部分都是依附於溥儀的“吸血鬼”,各種**腐敗現象驚人。 莊士敦曾經得知,有一次為了修繕皇宮,內務部在賬面上花了8萬元,但最後在工匠們手裡只有80元,剩下的錢在交織的環節中間被吃光了。
更讓約翰斯頓生氣的是,紫禁城裡有無數的無價之寶和文物,卻被內務局的人看守偷走了,溥儀不知道自己有多少寶物,也不知道有多少是被他麾下的內務辦的人偷偷賣給宮裡錢財的。
在約翰斯頓的反覆勸說和督促下,溥儀決定採取行動整頓內務辦:宣布內務辦每年的開支由600萬元減至50萬元。 更可怕的是,溥儀下令清點了紫禁城內的寶物,核對了宮內的賬目,還要求對各種東西進行隨機抽樣。
約翰斯頓顯然低估了中國官僚機構的“合作能力”和“抵抗精神”。
清關令下達後不久,紫禁城的一件寶物突然來到了莊士頓的家裡,送寶的人說是皇帝的賞賜。 約翰斯頓堅持要出示皇帝的懸賞資訊,否則他會被趕出門外,送禮者最終會帶著寶藏回來。 Johnston隨後要求溥儀確認,後者表示他從未要求任何人送禮。
但沒過幾天,出乎約翰斯頓想象的事情就發生了
1923年6月26日傍晚,紫禁城建府府突然起火,火勢猛烈,一直燒到第二天中午。
Kenfugu Palace火災後的場景溥儀立即得到報告:大火共燒毀了6643件寶物,其中包括2685尊金佛、1157件卷軸和書法作品、1675件佛教祭品、435件工藝品和數千本書籍。
一向難得生氣的溥儀對此大發雷霆:
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這顯然是有人為了逃避檢查而銷毀證據。
為此,溥儀做了一件可以載入中國近代史的事:
他下令將紫禁城內的所有宦官,除了極少數的宦官外,都從宮中解雇——中國的宦官制度,徹底結束了。
這件事情落下後,莊士敦其實是想盡全力幫助溥儀完成一件事:搬到頤和園。
根據當時南京與清王室簽訂的“清家優惠條件”協議,清朝王室只能暫時居住在紫禁城,最終居住地是頤和園。
莊士敦非常贊成溥儀離開紫禁城的“牢籠”,住在頤和園,為此,他非常關心頤和園的“搬遷計畫”,溥儀也非常信任他,任命他為頤和園總經理,處理所有搬遷事宜。
然而,留給約翰斯頓的時間不多了。
1924年10月23日,“北京政變”爆發。
從前線被雷擊斃的馮玉祥連夜趕走了**曹坤,帝都上空的局勢頓時發生了變化。
11月5日,約翰斯頓一直擔心的事情發生了
上午9點,馮玉祥的心腹陸仲林率領一支隊伍從神武門趕進紫禁城,要求見“溥儀先生”,並宣讀了乙份檔案:“修改清朝優惠條件”。
其實這份檔案並不是“修正”,而是推翻了此前的《清朝優惠協議》,規定清朝從即日起廢除皇稱,限期搬出紫禁城,清點沒收紫禁城內所有財產。
溥儀被趕出了紫禁城。
對溥儀來說,這是乙個相當驚心動魄的時刻,因為謠言四起,說馮玉祥的士兵已經洗淨了紫禁城,把百姓都殺了,溥儀已經被關進了監獄,隨時準備被公開處決——“只要中國皇帝在,中國就不會太平。 ”
在這件事上,約翰斯頓還是發揮了作用:他利用自己的外國人身份,在各國領事館斡旋,最後通過一些手段將溥儀一行人送到了日本領事館。
約翰斯頓後來在他的回憶錄中為自己辯護:
直到我告訴他,日本大臣才知道天皇會來使館區,直到我一再懇求,大臣才同意接受天皇。 準確地說,“日本帝國主義”與“天皇出走”事件無關。 ”
但即使正如約翰斯頓所說,他也不得不承認,他的“天皇的學生”無法控制他們進入日本勢力範圍時發生的事情。 後來,溥儀在約翰斯頓不知情的情況下,去了天津的日租界,這件事讓約翰斯頓非常失望和憤怒:一是他被蒙在鼓裡,二是他知道日本人會利用溥儀。
約翰斯頓作為“御師”的使命也隨著溥儀失去他最後的“皇權”而結束,他回到威海衛擔任威海衛的最後一任首席執行官。 然而,在隨後的幾年裡,他仍然與天津日本租界的溥儀保持著聯絡。
在Johnston(後排右一)的帶領下,加拿大州長惠靈頓和夫人參觀了溥儀和夫人在天津的住所。1931年,“918事件”爆發,謠言開始流傳,末代皇帝溥儀將被日本人帶到滿清“龍興之地”的東北,成為“偽滿洲國”的皇帝。
中國人顯然不想看到這種情況發生,他們試圖通過各種手段勸說溥儀不要這樣做,他們中的一些人自然想到了約翰斯頓。
當時,約翰斯頓確實作為英方代表在中國,參與了“庚子賠款”的有關事務。 1932年10月15日,他趕到天津,與溥儀進行了長時間的交談,他覺得“皇帝已經下定決心了”。
圖為溥儀的《殺死孫殿英》。 據約翰斯頓說,1928年軍閥孫殿英陵被劫一事,對溥儀大為震撼,對他後來決定去滿洲產生了重要影響。時任中國**財政部長的宋子文曾與約翰斯頓進行了特別約見,希望他能勸阻溥儀不要去滿洲里,但約翰斯頓委婉地告訴宋子文,沒有人脅迫溥儀,他只是按照自己的想法,不能干涉:約翰斯頓回憶說:“皇帝是乙個寬容的人,他可以原諒很多事情,包括威脅、羞辱和過犯,但他不能原諒對祖先的不尊重。 ”
皇帝很清楚我的活動,如果他需要我的幫助,我會在他親自與我交談後立即採取行動。 ”
不久之後,溥儀真的去了滿洲。
在約翰斯頓的回憶錄中,使用了以下句子:
皇帝最終回到了他的故鄉。 ”
約翰斯頓最終回到了英國。
1934年,他寫了一本回憶錄,講述了自己在紫禁城當“皇帝”的經歷,並出版了一本名為《紫禁城的暮光之城》的書。
這本書一經出版,便在歐洲引起轟動,隨後又以日文和中文出版。
在書的扉頁上,約翰斯頓寫道:
我想把這本書獻給溥儀皇帝陛下,以紀念十五年前在紫禁城建立的良好友誼,並表達我衷心的願望,將這本書與我自己和生活在長城內外的人民進行比較。 在這暮色和漫長的夜晚之後,乙個新的更好的黎明正在迎來。 ”
紫禁城的暮光之城。由於《紫禁城的暮光之城》的成功,約翰斯頓獲得了大量的版稅。 他用版稅在蘇格蘭買了乙個小島,蓋了一座大房子。
房子裡的每個房間都由莊士敦命名:宋竹廳、威海衛廳、英皇廳......其中還有乙個展廳,陳列著溥儀送給他的各種宮廷服飾、頭飾、飾品等等。
每逢重大節日,約翰斯頓總會邀請親朋好友到島上,每年的這一天,他都不可避免地會穿上清朝的官服迎客。
約翰斯頓於 1938 年 3 月 6 日在家鄉愛丁堡去世,享年 64 歲。
在他島上豪宅的屋頂上,一面旗幟仍然飄揚。
有人說是清朝的龍旗,也有人說是偽滿洲國的國旗。
約翰斯頓很可能真的結束通話了電話。
因為他看重的不是國旗,而是人民。
優質作者名單
本文完)。本文主要參考**:
1.《紫禁城黃昏》(約翰斯頓著,張昌黎譯,武漢大學出版社,2014年12月)。
2.《末代皇帝約翰斯頓》(任秋平,《學習博覽會》,2014.05)。
3.《暮光之城:約翰斯頓的帝國歲月》(孫蓓蓓,《國民人文與歷史》,2019年第15期)。
4.《末代皇帝約翰斯頓的中國之戀》(石繼成,《養老院養老院》,2020年第04期)。
5、《紫禁城的外國皇帝》(高習,《月讀》,2017年第07期)。
6.《末代皇帝約翰斯頓》(劉東麗,《中國研究》,2011.02)。
7.《約翰斯頓論溥儀:末代皇帝的生平史連線中國近代史》(《記者觀察》,2020年第01期)。
8.“約翰斯頓被聘為溥儀主合同”(謝曉華,歷史檔案,20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