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大組、區組、百貨組、門店組、專案組、整改反饋組......春節前夕,在福建省福州市一家連鎖餐廳當店長的於欣,本想把帶寶寶的合影發給江西老家的父母,但當她不停地往下滾動微信頁面,翻閱無數群時,花了好一會兒才找到家裡的微信群。 “我的生活被工作小組壓得喘不過氣來。 “於欣說。 餘欣在頂部有多達56個微信工作組。 於欣並不是唯一乙個被這群人困住的人。 下班後、節假日,那些隨時彈出的微信工作群訊息提醒,讓越來越多的員工在工作和生活之間沒有界限。 (2月19日,《工人**》)
在數位化浪潮的推動下,工作組已成為職場溝通的新常態。 然而,當工作小組的訊息提醒無休止地侵占我們的個人時間,當“請回覆收到”成為懸在我們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時,職場中的人們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群體困難”。 這不僅是對工作效率的考驗,也是對員工身心健康和生活質量的嚴峻挑戰。
我們不得不承認,建立工作組的初衷,就是為了降低資訊傳輸水平,提高溝通效率。 然而,隨著企業規模的擴大和業務的增加,工作組的數量和活動也呈指數級增長。 這種無序的擴張和濫用使工作組從乙個方便的工具變成了乙個沉重的負擔。 職場上的人彷彿被無數無形的線拉扯著,時刻待命,很難享受片刻的安寧。
這種“24小時待命”的工作模式,不僅剝奪了工人的休息時間,而且消耗了他們的精力。 員工需要始終保持高度的關注和響應能力,以便隨時響應可能出現的任務指令。 這種長期不間斷的精神緊張,不僅會影響工作效率,還可能導致員工身心疲憊,甚至誘發各種職業病。
更嚴重的是,“*加班”已經成為職場心照不宣的潛規則。 除了正式的工作時間外,員工還需要回覆各種訊息,處理工作組中的各種突發事件。 這種無法量化的加班,不僅難以得到應有的補償,也難以得到社會和法律的認可。 工人的權益在無形中受到侵犯,企業往往以“自願加班”或“彈性工作制”的名義推卸責任。
要解決這一困境,企業首先需要從源頭上治理。 建立合理的工作組管理制度,嚴格控制工作組的數量和活動,避免無序擴容和濫用。 同時,應構建高效的資訊採集平台,將工人從龐大的工作群和無序的資訊流動中解放出來。 通過技術手段對資訊進行整合和分類,使工人能夠更清楚地掌握工作動態和任務要求,減少無效的溝通和重複工作。
此外,法律和社會各界也應積極行動起來,為勞動者提供強有力的支援和保護。 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明確“加班”的認定標準和補償機制,維護職工合法權益。 同時,要加大勞動監察和執法力度,嚴厲打擊和懲治違法企業。 社會各界也應積極推動健康的職場文化,營造尊重和關愛職工的良好氛圍。
當然,職場人本身也需要學會合理規劃,在工作和生活之間劃清界限,拒絕使用無意義的“加班”。 同時,我們積極尋求職業發展和能力提公升的機會,提高自身價值和競爭力,從而在職場上獲得更多的主動權和話語權。
春城晚報-開平新聞特約評論員王琦.
責任編輯:袁習。
盧士誠負責校對。
主編:閆雲.
終審:編委李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