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貴人壽的股票增加了“含量”,但利潤卻沒能增加。 1月30日,華貴人壽發布2023年第四季度償付能力報告,顯示2023年華貴人壽實現保險業務收入4698億元,實現淨虧損378億元。
華貴人壽提出了“六年盈利、八年持平、九年上市”的三步走戰略,但“六年盈利”的第一步仍存在差距。 華貴人壽的發展戰略是“硬敲”定期壽險,專注於線上銷售和代理渠道。 業內專家表示,近幾年市場利率持續下滑,或會給定期壽險業務帶來息差損失,而華貴人壽虧損的擴大可能與其單一產品策略有關。
六年盈利“未能如預期般實現。
目前,各保險公司陸續披露2023年第四季度償付能力報告,通過資料指標,可直接發布2023年保險公司經營情況。 1月30日,華貴人壽發布2023年第四季度償付能力報告,顯示2023年華貴人壽實現保險業務收入4698億元,同比增長1983%,但實現了3的淨虧損78億元,淨虧損361億元,虧損同比擴大。
2023年是華貴人壽開業六周年,華貴人壽提出了“六年盈利、八年扁平化、九年上市”的三步走戰略,但從目前的情況來看,距離“六年盈利”的第一步還有較大差距。
從行業發展規律來看,壽險企業一般需要經歷“七平八利”,即需要經過七年左右的虧損期,才能進入盈利通道。 華貴人壽“六年盈利、八年搭售、九年上市”的戰略,展現了打破常規、提前盈利的雄心壯志。 顯然,華貴人壽沒有做到這一點。
從整體經營來看,華貴人壽自成立以來,保險業務收入穩步增長,從最初的424億元增至4698億元。 但華貴生活只實現了031億元的利潤,其餘時間一直處於虧損狀態。 2017年至2020年,華貴人壽實現淨虧損078億元,12億元,079億元,068億元。 2022年和2023年,華貴人壽虧損將快速擴大,實現淨虧損361億和378億元。 自成立以來,華貴人壽累計虧損超過10億元。
北京商報記者致函華貴人壽,就相關保險業務問題進行採訪,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暫時沒有資訊可回復。
精算雲票據首席撰稿人、中國精算師Kenny表示,華貴人壽虧損擴大的主要原因可能受到資本市場低迷、近幾年市場利率下降、保險公司投資收益率明顯下降等因素的限制,此外, 由於國債750天移動平均收益率曲線呈下降趨勢,導致保險公司增加保險合同準備金負債,因此利率下降對保險公司來說是“喜憂參半”。
“硬”定期壽險市場。
華貴人壽保險作為中國貴州茅台酒(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茅台集團”)的子公司,自2017年成立以來備受市場關注。 不僅因為它的“內容”,更因為華貴人壽“硬敲門”定期壽險的發展戰略。 在“醬拿鐵”大火之時,有保險人趁機推銷華貴人壽的定期壽險產品。
然而,它不同於其他快速擴大規模、布局渠道、組建團隊的人壽保險公司。 產品方面,華貴人壽專注於高保額、低保費的定期壽險產品; 在渠道方面,華貴人壽主要通過網際網絡渠道和代理渠道銷售產品,並不重視線下一流團隊的培養。
Kenny表示,定期壽險保費低、槓桿率高、計件平均數低、佣金低,目前網際網絡人壽訂閱**已經到了極致,新玩家很難進入。
其他保險公司對定期壽險的關注度不高,除了華貴壽險,以定期壽險為主要產品的保險公司很少。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農村保險研究所副所長李文忠表示,一方面,定期壽險是一種保障性保險產品,市場需求有限; 另一方面,定期壽險的平均保費較低,利潤率較小,大多數保險公司對此不感興趣。
李文忠進一步分析,近年來,市場利率持續走低,可能會給定期壽險業務帶來息差損失; 其次,近年來保險市場競爭加劇,“馬太效應”越來越強,這對華貴人壽這樣的中小企業,尤其是那些產品策略簡單的企業來說,更是不利於華貴人壽。 因此,華貴人壽虧損的擴大可能與其單一產品戰略有關。
董事會發生了“大變化”。
償付能力報告顯示,2023年第四季度,華貴人壽完成了董事會的“重大變動”。
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在華貴人壽董事會改選中,原董事長王振武、原副董事長吳志軍等7名董事離職,聘任新董事5人,其中現任華貴人壽董事長。
2023年增資完成後,華貴人壽“茅台內容”將增加,茅台集團將持有33擁有33%的股份,是第一大股東,茅台集團董事會秘書也成為了華貴人壽董事長。 北京商報記者梳理發現,在目前的華貴人壽董事名單中,8位董事中,除了**、楊軍、劉彤、王建波之外,還有4位有茅台集團業績背景。 在華貴人壽2023年年中工作會議上,**表示將堅持回歸保險本源,堅持價值管理,堅持圍繞茅台做好足足文章。
毫無疑問,茅台集團成為華貴人壽第一大股東後,兩家公司的關係更加緊密。 李文忠建議,首先,華貴人壽可以利用茅台的品牌影響力和市場認知度,提公升自身品牌價值和知名度,增強消費者對華貴人壽的信任度和好感度。 其次,華貴人壽可以獲得更多的資金支援和技術支援,這將有助於提高公司的償付能力和運營效率。 茅台集團擁有廣泛的銷售渠道和分銷網路,華貴人壽也可以利用這一資源,拓展自身的銷售渠道,增加業務覆蓋面和市場占有率。
北京商報記者 李秀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