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員工崗前培訓的內容之一是醫學倫理和醫學風格教育。 新員工都是受過高等教育的年輕人,他們有自己的想法,不喜歡說教和灌輸所謂的“三綱五常”。 他們的理念是:法律、法規、規章制度要遵守,否則會受到懲罰。 至於道德,如果不是剛性約束,對你有好處就去做,不好就懶得理會。但對於心理學和形上學來說,他們既好奇又懷疑,對了解世界和宇宙的真相有著強烈的渴望。 他們為什麼為人而活? 對生命意義的思考比上一代人多。
我把《道德經》、《易經》和《聖經》結合起來,對道德有了自己的理解。 我們習以為常談論的道德,與《道德經》和《論語》中提到的道德是不同的。 在《道德經》中,“道”可以大致理解為一種法則,一種天地自有的法則或真理; “美德”是基於根據這些法律法規形成的規則或行為規範。 套用《道德經》第一句話:“道很道”,“道”不是可以用語言來形容的東西,當我們用語言表達它時,我們已經被形象化了,偏離了真理。 但它可以幫助我們從各個維度理解真相,雖然管子裡的豹子,雖然是片面的,但是我們看到的部分越多,我們就越能接近全貌。 傾聽是明確的,我們需要從各個維度觀察和思考。
人人活在世上都是為了追求某樣東西,現代人會更加功利。 為什麼現在有越來越多的人患有精神疾病? 材料越豐富,人們似乎就越不快樂。 世界的真相是什麼? 從現代科學、量子力學、歷代哲學,所有宗教都在尋找同乙個問題的答案:我是誰? 來自**? 你去哪兒? 世界的起源是什麼? 它將如何發展? 目的地是什麼?
《道德經》將此歸結為“道”,而真理就在於“道”。 洞察道的秘密,按照道的原則思考和行動,是美德的規範。 最終結果是成功和成就。
讓我們以《道德經》中的一句話開始說:天道足以彌補不足,但人之道卻不行,損失不足以給予綽綽有餘。聖經中的馬太福音中也有類似的經文:“凡有的,必賜給他,叫他多,沒有的就取他所有的。 這句話被後人總結為馬太效應。 這些是宇宙的真理和法則。
聖經所說的話,我們在現實生活中隨處可見。 那些擁有資源的人將吸引越來越多的資源,而那些資源匱乏的人將獲得資源的機會將越來越少。 這種現象在我們的臨床研究團隊中也能看到,乙個在工作中表現出色的人會得到更多的關注和資源,這反過來又使他更加突出,更有資格獲得更多的資源和榮譽,甚至職位。 在團隊中,每個人都可能做出類似的貢獻,但功勞往往歸於已經擁有聲望的人。 這符合世界的規律和現實的規律。 所以,我們所有人,尤其是剛走出來的新人,都應該做好“人之道”,用特別的努力提公升自己的技術和服務能力,努力在自己身上開啟馬太效應。 這也是《易經》所說的:“天行劍,君子是不斷追求自強不息”。 要積極進取,有為患者服務的技術和能力,這也是道德的第一表現,要有良好的醫德,這是第一位。
此外,我們也應該注意《道德經》的“天道,就是以失大於失來彌補不足”。 這是天道的原理,是宇宙的自我調節機制,是一種真理。 如何理解? 以我們的職業為例,乙個醫生,在啟用馬太效應之後,自然是有財富和地位的。 但是,如果他把財富之類的東西看作是最終的追求,認為馬太效應會永遠起作用,那就大錯特錯了。 當財富達到一定程度時,難免不能再追求財富的增長。 我們常說,德要配,能有多少財富沒有問題,就看你的德行了。 如果你能不忘初心,做德行,那麼你就是在自己做“天道”,你會有更多的資源去利益有需要的人,你的德會得到提公升,自然會有更多的資源去適應,這就是《易經》所說的德行, 這符合天地法則。否則,如果你繼續不惜一切代價增加你的財富,那麼天道就會起作用,他會調整你的多餘,並以各種方式分配給需要它的人。 也許詛咒會迎來。 這方面的真實例子比比皆是。 所謂天狂有雨,人瘋有災,這是道理。
馬太福音 7:30 說:“你們不要放棄自己,也不要輕視自己,因為你們被呼召出生,你們的任務是服侍別人。
道德就是遵循天地法則,聽從當初的職責召喚,勤勤勞,感受愛,傳播愛心,使自己更加富有。
如果我們認真研究和思考,就會發現,所有宗教和科學都指向宇宙的真理,其實是同乙個源頭,只是它們使用不同的載體,採用不同的角度,表達它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