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中國市場,重走百年軍工之路,三菱的野心超乎想象!
2023年10月,中國汽車行業迎來了重磅訊息,三菱汽車作為日系車的傑出代表宣布退出中國,不少業內人士認為日系車時代悄然一去。
但與此同時,有訊息稱,三菱已經與日本防衛省達成合作,從中國撤軍,只是為了獲得更多的軍令,這不禁給三菱的舉動蒙上了一層陰謀論。
三菱為什麼退出中國? 這與日本軍國主義有什麼關係?
2023年10月24日,三菱汽車表示將停止在中國的汽車生產,並退出與廣汽集團的合資企業。
訊息一出,其實早在幾個月前,就接連爆料三菱即將退出中國車市,但三菱一直否認,謠言一直沒有發酵。
如今,對於三菱的退出,很多人認為是由於廣汽三菱近年來業務的惡化,但也有一些小心翼翼的**與三菱商事最近的動向有關,認為三菱退出中國市場還有另外乙個隱藏的原因。
原來,早在2023年4月11日,日本防衛省就宣布已與三菱重工簽訂了遠端飛彈研發和量產合同,並計畫最早在2026年部署這批飛彈。
其中比較引人注目的是12式岸基反艦飛彈的公升級版,該飛彈最初由三菱重工研製,於2015年正式在日本自衛隊服役,初始射程約為200公里。
日本防衛省和三菱重工計畫開發這種飛彈的海基和空基版本,將最大射程增加到900至1,200公里。
換言之,如果這枚飛彈部署在日本軍事大城鹿兒島,整個東海都將在其打擊範圍內,甚至江浙滬地區都將受到威脅。
這只是合同的冰山一角,此外,三菱重工還將開發用於防禦偏遠島嶼的高超音速彈道飛彈和潛射遠端反艦飛彈,反艦飛彈的設計也將接近美國著名的“戰斧飛彈”。
也是對偏僻島嶼的防禦,也是瞄準艦隊的遠端飛彈,日本花了大價錢建了行動,其意圖在司馬昭心中早就為大家所熟知,分明是針對中國的。
根據日本2022年12月通過的《國防戰略》等檔案,明確指出日本的遠端飛彈發展計畫是為了遏制中國、俄羅斯和朝鮮的潛在威脅。
不僅如此,日本當地**《朝日新聞》透露,自衛隊近兩年進行的“離島作戰”演習一直是中國的假想敵,實在是懶得裝。
日本繼續加強軍備,企圖挑起東亞軍備競賽,也是對國際社會底線的考驗,是企圖突破二戰戰敗後的軍事限制,最終實現軍國主義的復辟。
在這個過程中,三菱集團無疑是主要的**之一。
三菱重工是日本最大的國防承包商,自衛隊的坦克、飛彈等軍事裝備絕大部分在三菱重工的車間生產,日本海軍一半以上的潛艇和30%的驅逐艦都是三菱生產的。
2023年11月6日,三菱重工主動發表宣告稱,公司本財年軍訂單成功翻番,達到史無前例的1。6萬億日元,約合106億美元。
訊息一出,就引起了各國的熱議,英國路透社直言不諱地表示,這是日本自二戰以來最大規模的軍事擴張。
路透社的報道直接將二戰期間的日本進行了比較,但實際上,字裡行間有些東西,暗示日本打算再次發動世界大戰。
在日本軍事放鬆的過程中,三菱集團也將像半個多世紀前一樣,幫助日本軍國主義的侵略事業。
1853年黑船事件爆發後,日本結束了閉關鎖國,通過幕府運動推翻了封建幕府,進入了明治維新時代。
時代的潮流給無數人帶來了機遇,三菱商事的創始人岩崎彌太郎是抓住機會逆流而上的人。
早在幕府時代,岩崎彌太郎就擁有獨特的商業才能,並在長崎的官方商會中聲名鵲起。
1870年,維新**意識到封建企業嚴重擠壓了私營企業的生存空間,於是決定大規模廢除封建企業。
面對失業危機,岩崎彌太郎不得不另闢蹊徑,帶領下屬脫離藩藩,自力更生,接管了土佐藩的商業“大阪西長堀書店”和附屬於商店的建築工地房屋和三艘船,將其命名為土佐開成書店。
後來,岩崎彌太郎多次更改公司名稱,最終於1873年3月正式更名為“三菱商會”,三菱的名字一直延續到今天。
在更名的過程中,三菱逐漸壯大,主營業務從原來的小商品生產銷售轉向航運業,甚至比同期三井資本創辦的郵政輪船公司更受大眾歡迎。
但對於未來成長為日本經濟命脈的三菱財閥來說,這還遠遠不夠,與官方聯絡是三菱騰飛最不可或缺的一步。
1874年2月,嵯峨叛亂爆發,三菱的兩艘商船被徵用運輸軍用物資,開啟了政商合作的序幕。
同年4月27日,日本侵入我國台灣,有前合作基礎大久保律等人決定重用三菱商船為日軍侵華運送物資,岩崎彌太郎趁此機會豪賭一番,動用所有三菱商船執行運輸任務,以此贏得明治**的信任。
原來岩崎彌太郎打贏了賭注,台灣之戰後,**將13艘艦艇交給三菱管理,三菱只需要在戰時執行支援運輸的任務。
1875年9月,明治**向三菱下達了“第一道令”,要求三菱按照約定承擔公務並接受官方監督。
另一方面,三菱每年獲得25萬日元的“運費補貼”和一系列優惠政策。
*的舉動恰好在岩崎彌太郎的算計之中,在他看來,只有以**為後盾,三菱才能走得更快更遠。
在岩崎彌太郎的帶領下,三菱正式走上了政商結合的道路,這一決定為三菱帶來了幾十年的輝煌,但也為它的未來投下了不可磨滅的罪孽和恥辱。
接受第乙份訂單後,三菱在江華島事變、西南戰爭等一系列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三菱屢次從中受益。
到 1877 年,三菱已成為日本航運業的主導者,其野心像日本軍國主義一樣繼續擴張,最終到達軍事工業。
19世紀80年代,明治維新後,日本綜合國力大增,走上了侵略之路。
作為乙個島國,強大的艦隊是日本對外侵略的充分和必要條件,而日本的大型**長期依賴外國進口,相當於日本的軍事命脈掌握在其他國家手中,本國造船業的發展迫在眉睫。
1886年,三菱成為第二代掌舵人岩崎矢介搶占出口,主動放棄航運業的直接經營,開始著力於造船業和採礦業的建設,抓好第一生產的上下游產業,力爭打造獨具特色的三菱生產線。
岩崎矢之助的判斷是正確的,1896年,日本相繼頒布了《造船激勵法》和《航海激勵法》,以補貼國產船舶的建造和購買。
岩崎矢介
法案一出,日本民眾掀起了造船熱潮,提前十年開始發展造船業的三菱,無疑成為了該法案的行業領頭羊和最大受益者。
據統計,從1898年到1912年,三菱共為日軍建造了11艘**艦,獲得了489萬日元的獎勵,是所有造船企業中獎勵最多的。
而三菱企業賺來的真金**,也浸透了中國人的鮮血。
1896年,日本頒布了第一部獎勵造船企業的法案,前一年,中日簽訂了《馬關條約》,無能的清**補償了日本2億兩**,讓莽撞了30年的日本國庫瞬間被填滿,否則日本也無法對擁有巨大財富的民營企業給予獎勵。
在嘗到了造船業的甜頭後,三菱加大了對軍工製造業的投入,由於日本對外戰爭不斷,三菱的軍訂單飆公升,迫使三菱走上了自主研發的道路。
20世紀初,三菱先後成立了三菱內燃機公司、三菱鐵器公司、長崎軍械廠等子公司,逐步發展成為“康禪”型壟斷企業。
到 1921 年,三菱投資了驚人的 25億日元,確立了三菱作為日本軍事工業領導者的地位。
三菱在迅速發展的同時,也與日本軍國主義緊密相連。
通過日本的對外擴張,三菱不僅掠奪了中國、朝鮮等國的原材料,傾銷了剩餘商品,還對中國進行了野蠻的資本輸出,在中國大規模建廠,擠壓了中國民族企業的生存空間。
同時,對於資源匱乏的日本來說,如果失去中國這個原材料產區,三菱的生產線將被大規模關閉,這促使三菱逐漸從戰爭的擁護者轉變為幕後推動者,與日本軍國主義同乘一輛戰車。
在77事件爆發之前,三菱等大財閥與日軍達成共識,制定了“打仗養活”的軍事戰略,戰後積極開展軍產,不斷將第一派往前線,日軍占領的土地將資源反饋給後方, 從而實現乙個迴圈。
日本侵略者犯下的販賣鴉片、虐待戰俘和勞工等罪行,都與三菱等財閥有關。
毫不誇張地說,除了親自踏上第一步,奔赴前線之外,三菱還深度參與了日本侵華的方方面面,所犯下的罪行不勝列舉。
據統計,從1937年到1945年,三菱為日軍生產了15841架飛機,占全日本的四分之一,其中著名的“零式戰鬥機”也是由三菱研製生產的。
在海軍方面,三菱生產了包括武藏號在內的114艘艦艇,總排水量為31萬噸,佔日本私人造船總噸位的40%。
可以說,抗日戰爭期間向中國人發射的每一顆子彈,都有一半以上是三菱生產的!
而且,為了解決勞動力短缺的問題,三菱還要求前線的日軍逮捕中國平**,然後自己去日本,強迫他們在危險的礦井工作,完全被趕為奴隸,無數中國人死在了其他地方,這也是三菱在戰後試圖掩蓋的事實。
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戰敗後,《波茨坦公告》明確指出,三菱是日本侵略戰爭的罪魁禍首之一,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同時,根據協議,三菱企業將被肢解,統治三菱的岩崎家族也將作為戰犯被驅逐,三菱將不復存在。
令人憤慨的是,由於美蘇之間隨之而來的霸權鬥爭,美國的對日政策從“攻擊”“削弱”轉變為“保護”和“支援”,三菱的肢解大大減少。
雖然美國裝聾作啞,日本選擇性遺忘,但億萬中國人將永遠銘記侵略中國的日軍和三菱公司的罪行,這段難忘而痛苦的歷史將永遠與皓月同在。
今天,三菱正試圖再次登上日本軍國主義的戰車,但中國人將處於同樣的歷史地位,以更加乾脆利落的方式扼殺陰謀。
本文原文由“趣史”原創,已在全網開放維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