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e Thought Walker》的作者
修煉是一種飽滿的滋養。 乙個沒有得到充分營養的人是不可能得到營養的。 修煉是一種愛的完全滲透和滋養,乙個有修煉的人的每乙個細胞都滲透著愛之水。 它就像一朵充滿營養的花朵或水果。
修身養性不是灌輸的結果。 灌輸只能教育和教育。 灌輸是心靈的,修身是心靈的。 教養是一種模式,一種規範的禮儀; 而修身,完全是愛的一種滋養。 教養和養育並不完全相同,你可能教養得很好,但你沒有修身養性。 乙個人渴望被培養,他很可能是不合適的社會化模式的結果,因為社會是心靈的,他的思想無法適應社會; 如果乙個人極度渴望自我修養,那就意味著他的內心深處缺乏愛。 愛沒有浸透,所以他身體最深處乾癟無氣,所以他無法真正修煉。 他可能看起來很有教養,但他很可能完全沒有受過教育。 此外,還有乙個反常現象,即乙個人看起來越有文化,他可能就越沒有文化。 育兒是由外而內,而自我修養是由內而外的。 修煉是心靈的支配和克制,修身是心靈愛的氣質的自然流露和外流。 因此,受過教育的人不一定被培養,被培養的人也不一定遵循教育的模式和慣例。
蓮花生大士出生在渾水裡,她挺直挺挺的,很聰明,她很自給自足。 人工栽培的花枝很規整,很漂亮,但受教育多,栽培少。 因此,修養更多地是指一種自然的包容,而教養更多的是指人為的或社會的內容。 修煉需要時間和精力來修煉,而修煉則更加困難。 因為修身是用心和愛滋養的,而不是用心---時間和精力滋養的"教"孕育出來。 所以,要培養乙個修身修養的人,必須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用愛來灌溉; 育兒可以隨時開始,只是需要一些時間或精力,但有乙個規則---越早培養,難度就越小。 但修煉的主要本質是愛,教育的主要內容是心靈中的文化傳統和禮儀。 因此,受教育容易,但培養難。
栽培是以水為基礎的,而教養是以泥土為基礎的。 粘土可以成型,但水性不能成型。 因此,教養是可以塑造的,但修身是無法塑造的。 修煉自然,修煉愛; 教養之後,教育可以有功德。 所以,在我看來,乙個人如果長大後是自修的,而不僅僅是受教育的,那麼他要從很小的時候就被愛灌溉,用心滋養,這樣他長大後,就會充滿光明的修煉,就像泥濘中的水上的蓮花, 站在亭子裡,深沉而純正的香味。在生活中看似受過過度教育的人,一般都缺乏修養,--養育的形成,沒有滋養內容。 乙個過分讓自己體現教養的人,其實內心是空虛的,內在沒有修身修養,必須用正規的教養來掩蓋內在修養不足的現實。 如果乙個人是真正修煉的,如果乙個人是真正的內在,他就不會再過多地避難那些外在的教化形式,因為修身和內在的愛的光芒會自然而然地自發地流出---就像一朵美麗的花無法掩飾它的芬芳一樣。 所以,乙個有教養的人,就是乙個有花香的人,乙個受過良好教育的人,頂多就是乙個有一張漂亮臉蛋的人。
乙個有教養的人可以得到他人的滋養,也可以通過自我滋養來滋養。 修身養性始於對他人的愛,在自我滋養的時候成熟。 而教養從來都是外力的力量。 修煉就像是靈魂的外套,修身是靈魂的蓮花華蓋。 因此,教養多表現在外在形式上,修身是內在實相的內容。 栽培是愛的發酵,是花的芬芳; 教養是心靈的人工性,是力量的程度。 因此,就質地而言,修身是軟的,教養是硬的。 柔軟是極致的美,所以我們必須軟化和軟化我們的思想和心靈。 這是極致的美,也是最終的境界。 世界從柔軟開始,硬和強只是過程或手段,最終我們必須變得柔軟和美麗。 如果使用性別符號,世界從女性開始,最終必然會到達女性世界。 男人只是乙個過程,一種手段。 社會只能從女性的本性出發,最終必然以女性性別的命運為終點。 如果使用性別符號,自我修養是女性化的,教養是男性化的。 因此,修身是女性化和愛心的; 教養是艱難的,也是堅強的。
如果乙個人是一粒種子,如果落入心池,他就會變成一朵修身的蓮花; 如果他進入心靈之牆,他就會成為教養的鐵樹。 總之,修身與愛情有關---是水潤的、柔軟的、有光澤的、花香的、柔美的; 另一方面,養育子女與恐懼有關---它是對他人的恐懼,一種必須形成的適應。 它是泥濘的、堅硬的、刻意的、陽剛的。 簡而言之,養育是關於愛的,而養育是關於恐懼的。
好吧,這就是與保護和保護相關的主題。 說到這裡,我想更進一步"鼓吹"我一貫的觀點是:扔掉一切,不修煉,不教育,......當什麼都沒有時,就什麼都沒有了......一切又回來了。 好吧,在你年輕之前,就像乙個空杯子,讓自己充滿......第一然後在某個時候,清空自己......然後是:空性,即豐滿; 滿就是空。 當乙個人開始讀自己的修身修養時,他已經處於開始清空自己的階段。 好吧,清空自己,包括你一再渴望的營養。 我什麼都不想要,包括修身養育的問題,請你把東西扔掉,把......都扔掉讓自己空虛、光明,像空房子或空煙斗,騰出空間,讓歌聲或旋律,讓上帝進入你自己。 當乙個人需要觸控自己的面板時,是時候開始排空自己了。 好吧,我的朋友們,通過我的話,開始思考這些問題,然後也拋棄他們的思想,就像一座空房子一樣,和那個空房子在一起。 把自己變成乙個空房子,和乙個空房子在一起,不要堆任何東西,不要裝飾,只是乙個空房子,只是乙個空房子。 來感受那空虛和那美麗。 ......不再有修身養性,修身化成了空房子。 井。。。。。。本文到此結束,我祝福你。
這是一位注定要與你分享的老師在2005年發表的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