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協統籌整合全縣合作組織,搭建綜合農業服務平台,服務地方農業生產方方面面,推動縣級農業生產產業化、專業化、品牌化,並非易事。 同時,這也是縣協會做不到、做不到的事情,也需要先行先導,各部門參與,才能有效開展。
一般而言,特色農業生產提供的“特種產品”有三種:一種是特種農產品或加工品; 二是旅遊休閒產品的主要或附屬農產品; 三是混合城鄉知名品牌產品的主要或附屬農產品。 今天我們只談最基本的特種農產品生產。
我國“大國小農”的現實,造成農產品雜亂無章、質量欠佳的現象依然存在。 由於種植、養殖、初加工、家庭消費等地域、傳統和當地農民的習慣,不可能一下子改變“小而全”的農業生產模式。 生產沒有一定規模的“利基”特色農產品,是不可能支撐全縣特色經濟的。
同時,在一些地方,由於缺乏全國性的農產品生產計畫,盲目引導特色農產品生產,導致一些地方出現農產品“生產過剩”,導致農民在前面鼓吹,在後面砍樹毀苗的現象, 甚至出現了“坑農”和“害農”現象。
當然,也有地方單純追求規模,而無視農產品生產所需的自然條件,甚至不顧生產一些極其稀缺的農產品所需的惡劣條件,一味搞引進種植養殖,擴大規模,從而形成了“淮北橘子長”的笑話, 甚至一些地方生產的特產也出現了,出現了無產無質量、外觀無味、甚至連中藥材都沒有藥效的“假冒偽劣農產品”。
基於這些情況,縣協建設的縣級農業綜合服務平台必須首先承擔上崗。 在當地人民的領導下,做好當地特色農產品的市場分析和定位,根據當地生產情況適度擴大種植規模,突出其地理特色。
在科學合理規劃的基礎上,縣域是農業綜合服務平台,應採用以下方式助力地方特色農產品的工業化生產。
1、逐步減少農藥化肥的使用,提高其利用率,打造綠色產品;
2、實行社會化、專業化、綜合化服務,提高科技生產內容,普及機械化生產程度;
3、推廣和擴大主要農產品種植規模,確保其優質;
4、重點抓特色農產品初加工,做好特色品牌包裝;
5、聚焦農產品流通渠道,做好系統內合作聯盟,確保好產品以好價錢賣出去;
6、以農民為主體,促進當地農民素質的提高,加強農民組織化和農業生產。 三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