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培育新品質生產力,賦能高質量發展。
2023年9月7日,總書記在黑龍江省主持新時代推進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時指出:“積極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進製造、電子資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培育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的優質生產力, 增強發展新動能。 2024年1月31日,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中強調,高質量發展需要以新的生產力理論為導向,實踐中形成了新的質量生產力,為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動力和支撐。 新質生產力理論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我國獨立經濟學知識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生產力新品質的基本含義。
新質量生產力的概念是習總書記在東北視察時提出的。 新的質的生產力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和政治經濟學的乙個重要範疇。 所謂“新質量”,是指新質量生產力不同於一般意義上的傳統生產力,是實現關鍵性、顛覆性技術突破所產生的生產力,是以新技術、新經濟、新業態為主要內涵的先進生產力。 新的質性生產力不同於馬克思提出的“精神生產力”、“自然生產力”和“科學生產力”的概念,它不強調單一的生產要素,而是強調“新”生產要素對舊生產要素的全面超越。
總的說來,新的質量生產率誕生於技術的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的創新配置、產業的深度轉型公升級,以勞動者、勞動材料、勞動物件及其最優組合的飛躍為基本內涵,以全要素生產率的大幅提高為核心標誌。 新素質生產力的基礎是創新,核心是高質量,本質是先進生產力,是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創新和發展,是生產力現代化的具體體現。 與傳統生產力相比,新品質生產力具有更高的技術水平、更好的質量、更高的效率和更多的可持續性。
新品質生產力賦能高質量發展的深層邏輯。
新的優質生產力是相對於傳統生產力的乙個概念,是社會生產力不斷積累和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 產生新的優質生產力,是科技創新與經濟發展共同推動的結果,既是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是提公升國際競爭力、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
技術革命性突破,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創新動力。 新技術中的新技術是超越傳統模仿和漸進式科技創新,突破前瞻性和顛覆性關鍵核心技術,具有高科技、高效率、高質量先進品質,涵蓋人工智慧、量子資訊、區塊鏈、5G通訊、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術等新興技術和未來技術。 一旦蘊含在新型優質生產力中的突破性技術出現,將有效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不斷湧現,助力傳統產業不斷向高附加值、高效率產業攀公升,增強區域產業韌性和產業鏈自主可控能力。
新生產要素優化配置,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新動能。 不同於傳統生產要素,新的質量生產力包含著新的生產要素,勞動資料和勞動物件的雙重身份融入生產中,超越了傳統生產要素的基本屬性和價值創造能力,形成了新的發展動力。 新生產要素在產業發展實踐中的創新應用,不僅提高了生產和消費兩大環節的全要素生產率,而且在創新應用後進一步轉化為新知識,在“資料+算力+演算法”的加持下,持續產生與使用者的互動反饋, 不斷優化研發設計,滿足使用者個性化、體驗化需求,更好地實現研發創新迭代。
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出現,為高質量發展提供了主要支撐。 通過技術創新、模式創新、業務創新,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得以成長,並不斷吸收和整合新技術、新元素,形成了從研發、生產、銷售到服務的先進完整的產業鏈,極大地促進了區域產業價值鏈和國際分工。 同時帶動傳統產業轉型公升級。特別是對於那些具有前瞻性的未來產業來說,一旦跨過爆發式增長的拐點,先安裝商將獲得鉅額“創新租金”,繼續佔據先發優勢,成為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有力支撐。
培育新品質生產力切實路徑,賦能高質量發展。
在第四次工業革命浪潮中,中國正逐步向高收入國家邁進,勞動力成本優勢在國際上不再突出,作為推動經濟高速增長的主要引擎的傳統製造業和房地產業已不可持續。 作為生產力能量水平的飛躍,新質量生產力符合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必須全力推動和加快發展。
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 關鍵核心技術是新質量生產力的核心,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動力。 當前,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是前瞻性、顛覆性關鍵核心技術突破不足,亟需統籌部署,系統解決重點問題。 要充分發揮我國社會主義集中大事的制度優勢,繼續開展關鍵技術定期鑑定,著眼於未來科技發展新趨勢,形成創新聯合體,加快推進弱短領域科技攻關。 要關注產業鏈長度企業在基礎研究和技術應用創新中的“主力軍”和“領軍者”作用,帶動各類業務實體,協同解決行業關鍵核心技術難題,打造優勢互補、開放融合的產業創新生態。
促進資料等新生產要素的整合和滲透。 新質量生產率新要素不僅包括傳統生產要素的“質量公升級”,還包括數字經濟時代以資料要素為代表的數位化、智慧型化新生產要素的嵌入和融合。 有別於遵循規模報酬不變規律的傳統生產要素,資料要素以勞動材料和勞動物件的雙重身份融入生產中,具有依賴性乘法和密集替代性,超越了傳統生產要素的基本屬性和價值創造能力,成為發展新型優質生產力的重要力量。 現階段,要加快完善資料要素與資本、勞動力、技術、產業環境等其他生產要素的協同聯動和深度融合機制,通過產業鏈上下游各要素的數位化再造和轉化,優化要素間的組合結構和匹配效率。 借助“雲計算+算力+資料”模式,搭建資料要素橋梁,整合構建產業鏈互聯的全方位創新鏈和生態網路體系,推動資料要素在生產活動和價值創造中的價值化程序,實現產業鏈各主要環節的知識溢位共享, 為全產業鏈現代化發展提供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動力。
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 新素質生產力的形成和發展,需要前瞻性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為現代產業體系建設提供核心支撐。 下一階段,重點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增強全球競爭力。 要聚焦新一代資訊科技、積體電路、醫藥健康、新能源汽車和智慧型網聯汽車、人工智慧、智慧型裝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打造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跨領域、跨產業、跨集群深度融合,形成一批具有完整產業鏈,產業特色鮮明,領先優勢突出,具有國際競爭力。
前瞻性布局未來產業。 日前召開的第一次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特別是要用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推動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新的質量生產力。 “未來產業以原創科技為主導,具有前沿交叉性、顛覆性等特點,能夠引領新需求,激發新動能,滿足新品質生產力發展的要求。 從全球視野看,世界經濟強國相繼出台並實施未來產業發展規劃和投資規劃,加強前沿技術研發,創新未來產業孵化,積極謀求未來產業發展的主導力量。 下一階段,要大力支援現有行業龍頭布局未來產業前沿領域,依託創新技術和數位化平台形成開放共享機制,加快推進未來製造業、未來製造業等一批引領世界的未來產業集群。 未來資訊、未來材料、未來能源、未來空間和未來健康。
持續推進傳統產業轉型公升級。 傳統工業是現代工業體系的基礎。 任何乙個傳統產業一旦被科技賦能,就有可能公升級產業鏈,轉型為現代產業。 要把推進傳統產業轉型公升級作為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的根本基礎,積極引導傳統企業加大技術改造和裝備投入力度,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實現高階化、數智化、綠色化轉型。 要充分發揮資料要素的使能作用,推動傳統產業各要素數位化轉型,實現工業網際網絡與消費網際網絡的有機融合,把一批新製造、新服務、新業態做優做強,為培育和形成新的優質生產力奠定堅實的基礎。
作者吳德金,福建省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福建省社會科學院當代馬克思主義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福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