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9月18日晚,駐紮在東北的日本關東軍突然進攻瀋陽,發動了對中國東北地區的入侵,史稱“9·18事變”。在這次事件中,原東北軍想要奪回日軍占領的土地,但南京人民嚴令張學良不得反抗,讓他率領東北軍返回山海關。
因為東北軍一槍不發,全國大半部分淪陷,導致國內罵人很多,他們被指責為**,但面對高層命令,他們又能怎麼辦?
“9·18”事件前,中國東北軍近30萬人,而駐紮在東北的日本關東軍不到3萬人。 另一方面,日本長期以來一直覬覦中國東北地區,並策劃了這一事件。
1931年9月18日,他們炸毀了南滿鐵路,並誣陷東北軍,趁夜襲擊了東北軍北營。 經過一夜的激戰,東北軍北大營被日軍占領,此次戰鬥有300多人,而日軍只有24人。
由於蔣介石一貫奉行“先內政後攻外”的方針,一貫致力於摧毀我黨的革命根據地,因此他的外交政策是“不抵抗日本的挑釁,避免衝突”。 正是在他的要求下,張學良已經下令,無論日軍做什麼,都不能抵抗,並將槍枝存放在倉庫中。 也正因為如此,擁有近8000名士兵的北大營被只有300名士兵的日軍擊敗。
隨後,日軍開始入侵東北各地。 面對這樣的局面,各地的東北軍並不打算執行張學良的命令,自發組織反擊,但都被日軍打敗了。 最終,長春、吉林等地相繼淪陷。
日軍咄咄逼人,明眼人都能看出他們的侵略野心,於是張學良在錦州集結軍隊,打算以武力收復失地。
南京**百姓不會坐視事態公升級,在制止張學良行為的同時,派大使前來談判,並提出將錦州劃為中立區,並聲稱要讓東北軍撤出錦州和山海關。
後來,張學良也打算保住自己的力量,並表示願意支援這個錦州中立的計畫,於是決定率軍進關,12月初開始撤軍。 蔣介石雖然不想讓張學良反抗,但又不想讓他這麼快撤退,萬一日軍反叛,進一步進攻,他還是需要反抗的。
果不其然,日軍在十二月開始對錦州發動猛烈攻勢,張學良已經一心保全,嚴格執行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撤退到山海關。 就這樣,東北用了不到半年的時間,就占領了東北地區。
雖然蔣介石、張學良等高層領導堅持“不抵抗政策”,導致東北淪陷,但仍有許多東北軍沒有跟隨張學良走出東北。 他們分兵作戰,只為抵抗馬戰山、黃憲生等人等日本侵略者,組織日軍老兵發動猛烈反擊。
在幾年的時間裡,日本關東軍在東北地區損失慘重。 根據日本提供的資料,在1931年至1934年期間,關東軍損失了近20,000人。
由此可見,留在東北的部隊是多麼勇敢,他們為此做出了多大的犧牲。 東北軍的這些老部隊抵抗了14年,儘管缺乏資源,但堅持與日本侵略者作鬥爭。
入關的東北軍雖然沒有經歷過那些人的苦難,但所遭受的心理折磨卻十分沉重。 因為沒有開槍,東北淪陷,導致東北軍被百姓辱罵。 雖然張學良一再奉行“不抵抗政策”,但也遭受了心理折磨。 因此,1936年底,對蔣介石發動了“習事變”,促使他停止內戰,全面抗日。
在隨後的幾年裡,入關的東北軍為了洗刷恥辱,在前線作戰非常勇敢。 在八年抗日戰爭中,東北軍將領100餘人殉難,東北軍**率也超過80%。
雖然他們因上級的“不抵抗政策”而受到謾罵,導致了東北的淪陷,但他們對後來的戰爭的貢獻也是不可磨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