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美國一直呼籲製造業回歸,以鼓勵海外企業在美國投資建廠。 特別是在晶元行業,美國已經花費了大量的精力。 又是立法,有人提議徵收高額補貼,但當這些公司去美國建廠時,發現事情要簡單得多。
台積電在全球部署了很長時間。 在美國和日本建設新工廠。 但台積電並不打算固步自封,它希望在德國投資100億歐元,建立乙個專注於尖端晶元的工廠。
本來台積電的發展勢頭強勁,但突如其來的晶元出口管制,讓台積電失去了大陸的大客戶——華為。 不過,後來的美國公司及時彌補了台積電的這一市場空白,但同時也意味著台積電對美國的依賴也更深了。
為了發展美國的半導體產業,拜登花費了520億美元作為補貼激勵,想吸引外國公司來美國建廠。 在如此鉅額資金的補貼下,自然有企業迫不及待地想嘗試,想在美國建廠。
除了台積電,還有南韓的三星。 但直到這些公司真正開始在美國投資,他們才意識到在美國賺錢並不是那麼容易。
據台灣《商業時報》2月17日報道,2023年7月,台積電宣布,原計畫在美國建設第一家晶圓廠的計畫被迫推遲。 當時,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銀對此進行了解釋,稱公司的海外決策需要根據當地政策和補貼進行調整。
次年19日,此事再次被報道,台積電在亞利桑那州建造的廠商也將推遲一年,因為美國承諾的補貼還沒到。據了解,這項補貼最早是由英特爾獲得的。
這不得不讓人懷疑,是不是因為英特爾是美國國內公司,所以才有一定的特權? 那麼,未來國外企業能順利拿到補貼嗎? 它一度成為討論的焦點。
對此,台灣經濟專家劉培珍建議,如果按照台積電此前的宣告,投資400億美元在美國建廠,那麼按照美國的承諾,應該給予8.01萬億美元的補貼。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台積電應該暫停建廠,增加更多的議價籌碼。
不僅是台積電,三星電子預計將投資173億美元在美國建廠,但美國承諾的補貼一直沒有兌現。 大約有500家公司申請了美國的半導體補貼,但只有兩家公司真正拿到了補貼。
《環球時報》對此事也非常關注,普遍認為,如果英特爾拿到了100億美元的補貼,那麼其他公司只能拿到更少的錢。 這讓人不禁懷疑,美國提供的補貼的誠意究竟是左手到右手,還是最終被美國企業拿走了。
補貼還沒到,台積電在美國建廠的進度非常緩慢。 因此,沒有人能猜到台積電對在美國建廠還有多少信心。 或許正是在這個時候,台積電也回過神來,覺得自己不應該在掌聲中被如此玩弄。
因此,台積電最新規劃的1nm晶圓廠址繞過美國,將工廠位址設在台灣省嘉義縣科學園區。 截至目前,台積電已向當地申請了100公頃的土地面積,預計投資數萬億台幣。
除了計畫在中國建立製造商外,台積電還計畫在南京擴大產能。 此外,日本第一家晶圓廠的建設已經開始,其原因是日本在半導體材料和半導體裝置方面具有較大的優勢。
看來台積電並沒有完全被美國控制,承諾的好處也拿不到,所以直接就掉頭了。 不知道台積電的掌舵行為是否讓美國感受到了一絲危機,據2月20日訊息,拜登**突然宣布向半導體公司格芯提供15億美元的補貼。
也許美國想利用這筆補貼來穩定軍隊的士氣,防止其他半導體公司改變計畫。 但以往的反覆無常,可能會讓其他人難以相信美國的承諾。
美國一直叫囂製造業回歸,但在實際實施方面如此謹慎,實在是有點不合時宜。 如果對方能夠一直保持這個水平,那麼我們似乎也不必太擔心。
若同意,請點贊、歡迎**、留言分享。
**10,000粉絲獎勵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