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很難容納大學生嗎? 一位77歲的教授大聲疾呼!
這位77歲的教授說,社會再發達,也很難容納這麼一大批大學生。
這位77歲的復旦教授表示,如今,中國較發達的社會已經無法利用這麼多大學生了,他解釋說,全國大學生人數已經遠遠超出了市場的實際需求,主要是由於各大大學的招生人數不斷擴大。 隨著時間的流逝,大學生在社會中的地位發生了巨大變化,與過去父母的眼光相比"天空的驕傲",逐漸演變成大量的群體,讓大學生的身份不再那麼特殊。
1977年,高考剛剛結束,學士學位相對稀缺,備受追捧。 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大學生人數的急劇增加導致其市場價值急劇下降,畢業生規模尚未達到頂峰。
自 23 財年以來,畢業生人數已超過 1100 萬,預計 24 財年將再創新高。 這種過剩甚至導致一些名牌大學的畢業生從事傳統上被認為不太受人尊敬的工作,例如快遞員和文具工,這些工作已成為最便宜的勞動力形式。
面對這種情況,77歲高齡的復旦大學教授葛建雄就大學生過多的問題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他指出,即使在較發達的社會,也不可能充分利用如此龐大的大學生群體。 這個觀點得到了許多學生的贊同,他們認為這是乙個深刻的啟示,觸動了他們的心靈。
葛教授還強調,並非所有學生都適合上大學,應根據個人情況選擇未來的發展方向。 這一觀點給了同學們更客觀的認識,也引發了對教育制度和職業選擇的深刻反思。
中國的大學生人數已經超過了美國、德國等一些國家,甚至一些發達國家也難以容納如此龐大的大學生。 葛教授指出,隨著博士生、研究生人數的增加,就業競爭激烈,尤其是一些冷門專業,招聘異常火爆。 這種情況導致雇主對人才的要求更高,大學生要想脫穎而出,就必須調整自己的就業期望。
葛教授的話可能很刺耳,但觸及了乙個真正的問題:隨著大學生人數的增加,勞動力市場的競爭越來越激烈。 這導致一些畢業生的就業標準降低:青北畢業生申請中小學教師,985名研究生選擇城市管理。 也許這已經成為常態,但這真的合理嗎?
當然,學徒制的重要性是不可否認的,但大學並不是唯一的出路。 許多大學畢業生通過學習技術技能來控制自己的未來。 我國優秀的高校眾多,選擇得當,發展前景良好。 學歷並不是衡量個人價值的唯一標準,雖然這種觀點有一定的侷限性,但它確實為大學生提供了更多的選擇。
雖然大學生找工作越來越難,但擁有名校光環的學生的優勢卻越來越明顯。 大學生要慎重擇校,爭取考上名校,才能在激烈的就業競爭中脫穎而出。 總體來看,大學生就業率只有23%,可見找工作的難度,但這並不意味著大學生應該擔心,相反,更重要的是提高自己的能力,爭取更多的就業機會。 畢竟,努力提高自己是大學四年的必備條件,你應該總是有時間這樣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