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論》被稱為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教科書?

Mondo 娛樂 更新 2024-02-29

2014年以來,總書記多次系統論述中華民族問題,明確肯定“中華民族多元融合格局”觀點,把“鍛造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和各項民族工作主線。 黨的十八大以來,總書記一再強調:“一部中國史,是一部各民族融合成乙個多元融合的中華民族的歷史。 2023年,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期間,提出“繼續推進中華民族通史和中華民族交流交流融合史編纂工作,編纂用好《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論》等教材。

《中華民族共同體導論》被置於《中華民族共同體導論》出版座談會上。 (國家民族委官網)。

2月27日,北京國家文化宮三樓會議室裡,一摞紅灰相間的《中華民族共同體導論》(以下簡稱《導言》)整齊地擺放著。 同日舉行的《導論》出版座談會標誌著該教材的編纂和出版工作圓滿完成,即日起將在全國發行。

中華民族共同體導論“出版研討會。 (國家民族委官網)。

在《導言》出版座談會上,與會專家學者一致認為,《導言》教材地位崇高,主線突出,特色鮮明,有血有肉,是一本里程碑式的教材,對開展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具有開創性和開拓性意義。

它講述了為什麼它是中國的“黃金教科書”

《導言》的正式出版,是我國教育體系開展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教育工作的重要里程碑。 相信這本教材將對高校教學過程中的師生產生積極的社會效應,如了解和提高對中華民族社會的認識和打扎實打實的必要性等。 北京大學教授馬在閱讀了《導言》後認為,該教材對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作了新的詮釋,明確了中華民族與中華文明的關係,明確了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是今後工作的方向。

第十六講的主題是“文明新道路和人類命運共同體”,將“鍛造企業”工作與人類文明新形態、人類命運共同體聯絡起來,是未來的展望。

河南洛陽市洛陽隋唐市國家遺產公園明塘遺址內的文字牆。 (*視覺中國)。

教材根據不同歷史時期介紹了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的歷史過程。 這些章節按照歷史分期詳細介紹了共同體的歷史演變過程,並在大框架下豐富了大量新鮮的史料和豐富的資訊,展示了當今中華民族共同體“有我,我有你”和“大一統”的多元融合格局是如何在幾千年的歷史程序中逐步形成和鞏固的, 這是非常有說服力的。

《導言》全面闡述和分析了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基本理論、中華民族的歷史觀、中華民族的起源、形成和發展,古代各民族在各個時期交流融合的歷史事實,以及近代中華民族從自由到自覺的發展歷程, 具有很高的理論和實踐意義。中國社科院一流教授何興亮認為,該書是一本全面闡釋總書記關於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教材。

長城。 (*視覺中國)。

教材以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以增強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目標,全面闡釋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總書記關於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

何興良總結了《導言》的特點:教材十分注重從學習理性、邏輯的角度,系統地講解“鍛造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思想和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指導精神。 深入研究和解讀中華民族起源、形成和發展的歷史脈絡,全面呈現中華民族生存與發展的空間、內涵和構成的動態過程。 它是正確把握和科學處理共異的教材。 大量史料和當代資料證明,中華民族史是一部各民族融合史。

教材大量運用史料表明中國各族都認同“中國”,強調“大統”概念,強調華義同源,這些歷史事實充分表明各民族都有強烈的民族認同感,這對提公升當代國家各族人民的民族認同感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中華民族交流、交流和融合史上的成就。

鍛造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時代的歷史責任,也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中華文明長盛昌盛的思想保證。 北京大學教授楊立華對《導言》給予了充分肯定,並提出要盡快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學科建設。

大學老師與學生在一起**。 (*視覺中國)。

四年前,在很多學校,都曾有過關於打造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討論,大家一直期待著這樣一本具有指導意義的教材的出現。 民明大學教授沈偉榮說:“今天我終於拿到了《導言》,我覺得這本教材的意義非常深遠,也是對迄今為止我們所追求的鍛造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論和實踐的總結和完善。 今後繼續領悟如何繼續領會,從歷史和實踐的眼光深化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認識,增強和鍛造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對我們具有重要意義。 ”

沈偉榮非常感動的是,在教科書中,學者們的思想和意見得到了尊重和體現。 作為實際工作的指南,《導言》不僅是高校的教科書,更是中華民族交流融合史上的成果。

歷史理論,歷史理論的結合,歷史的融合,創造一種新的敘事模式。

導言的出版對學術界和教育界來說是一件非常高興的事情。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楊公樂說,國家民族委和有關出版單位勇敢地挑起重擔,團結全國眾多專家學者,共同攻克重點問題,攻克重難,成效顯著,精神精神和效率令人欽佩。

“導言”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下的一項新成果。 貫穿其中的是新時代精神,所體現的是精神上的獨立。 該教科書闡明了中華文明的精神特徵,回答了“像石榴籽一樣相互擁抱”、“石榴籽是如何形成的”等中華民族的重要理論和道德問題。

同時,《導言》對一些重大核心概念的表達更加清晰,如教科書指出:“中華民族是中華大地上浸潤中華文明數千年,歷經長期交流與交融的各群體組成的人民共同體, 在共同建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歷史程序中形成,具有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同;今天,它主要包括大陸、港澳台各族同胞和具有中華民族社群身份的海外華僑。

概念是教科書的靈魂。 概念的定義,特別是核心概念的定義,對教科書的編纂具有重要意義。 《導言》在這方面做了許多成功的探索,極為寶貴,是一部具有開創意義的傑作。

民族團結的花壇。

國家民族委組織編纂的《導言》認為,中華民族是中國土地上各群體從古至今在共同建設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過程中,通過交流交流、交流而形成的具有中華民族共同認同的共同體, 系統、全面地完成了中華民族實體的學術建設,對不斷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浙江大學教授沈桂平說,《中華民族共同體導論》為中華民族共同精神家園構建了理論體系。

愛國主義植根於我們都經歷過的非凡鬥爭的歷史。 《中華民族共同體導論》關於“共同開闢祖國的燦爛江山,共同書寫祖國悠久歷史,共同創造燦爛的中華文化,共同培育中華民族偉大精神”的精神資源,是喚起各族兒女共同歷史文化記憶的精神資源中國各族群,激勵各族兒女團結奮鬥。

在中華民族的歷史敘事部分,《導言》強調各族群共同打造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從而確認中華民族“共同歷史文化記憶”的本體認知和概念認同。 在中華民族的現代敘事中,重點在於描寫中華民族在各民族抵抗外敵入侵的百年鬥爭中形成的歸屬感。 中華民族在各族人民興強、富強的過程中形成的中華民族自豪感,以及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引領的中華民族自信感和在鍛造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指導下不斷建設中華民族共同體的使命感, 為各族群眾團結奮鬥提供理論基礎和行動目標。

中華民族共同體簡介”。

第一講: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基本理論。

第一節 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基本概念

1.中華民族。

2.中華民族的共同體。

3.中華民族的共同體意識。

第二節 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基本概念

1. 12個必須。

二、四大常見。

三四個在一起。

第四,四對關係。

第三節 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理論淵源

1.馬克思主義理論。

2.歷史傳統的大統一。

3.“兩聯”的理論成果。

第四節 中華民族的現代文明與中華民族的共同體

一、中華文明的突出特點。

二、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

總結。 發人深思的東西。

第二講:樹立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

第一節 中華文明與中華民族共同體

1.地理與文明。

2.國家和民族。

3.多樣性和統一性。

第二節 中華民族先鋒隊和中華民族共同體

1.先鋒隊和中華民族正在努力拯救國家。

二、先鋒隊與中華民族團結、同中華民族共同進步。

3.中華民族社會的先鋒隊和建設。

總結。 發人深思的東西。

第三講是文明的開端和中華民族的起源(史前時期)。

第一節 中華民族的起源

1. 中國早期人類與文化。

2.中國早期文化圈的形成與發展。

3.地域文化的早期融合。

第二節 中國的開端

1.有很多狀態。

2. 王國的開始。

第三節 中華文明特徵的基本形成

1.持續進化。

二是創新發展。

3.包容開放。

第四,從分工到整合。

總結。 發人深思的東西。

第四講:世界的秩序和華人社會的演變(夏、商、周時期)。

第一節 華人社群的誕生

1.中華文明的核心區域。

2.“內部服務”和“外部服務”。

3.書寫和青銅。

第二節 華人社群的發展

1.在一周開始時密封。

2.每週禮儀令。

3.“周島”路網。

第三節:華人社群的成熟度。

1.從“朱霞”到“華夏”。

2.雜項和通婚。

3.《同文》和《共同祖先》。

總結。 發人深思的東西。

第五講:中華民族的大統一和初步形成(秦漢)。

第一節 構建統一的政治秩序。

1.中央集權和縣級制度。

2.附庸治理體系。

3. 邊疆制度的演變。

第二節 形成統一的經濟體系。

1.統一度量衡。

其次,汽車在同一條軌道上。

第三,不乏封閉市場。

第三節 重塑社會生活

1.家庭聚會。

第二,同一條線。

3. 遷移。

四是漢族的形成。

第四節 深化文化融合格局。

1.與書的文字相同。

2.儒家思想是正統的。

3.各國文化的融合。

四是中原與邊疆的互動。

總結。 發人深思的東西。

第六講:“五胡”進入中國,中華民族(魏晉南北朝)大融合。

第一節 政治體制的共存和政治制度的趨同。

1.政治制度的趨同。

2.中國身份的擴充套件。

3.從胡漢分裂到胡漢融合。

第二節 分治下的經濟交流。

1.游牧與農業相輔相成。

2.平原與山脈之間的聯絡。

3.跨民族經濟發展。

第三節 社會變遷中的結構重組

1.北方部落制度的解體。

2.南方民族的家庭適應。

3.民族從北向南的雙向遷移。

第四節 動盪時期的文化發展

1.北朝時期的西域四花。

2.儒家、佛教和道家文化的融合。

3.黕夏公祖的歷史寫作。

總結。 發人深思的東西。

第七講:華夷的融合與中華民族的空前繁榮(隋唐)。

第一節 共同構建政治格局。

1.包容性政治秩序。

2.相容社會治理。

3.官員選舉的開放制度。

四是區域治理靈活。

第二節 共同塑造經濟秩序

首先,經濟重心已經向南轉移。

第二,高聳的可汗大道。

3. 絲綢之路**。

第三節 分享社會文化。

1.愛Yixia。

二是文化興旺。

3.唐凡互動。

四是西部新大開發。

5.衝突與融合。

第四節 唐代中後期的政治文化發展.

1.安石之亂。

二是唐式五朝十國傳承。

總結。 發人深思的東西。

第八講:共同體現中華民族(遼、宋、夏、晉三代)的凝聚力發展。

第一節 爭奪“中國”正統

1.尊重“中國”身份。

2.共同建設“中國”的領土。

3.共同繼承“中國”制度。

第二節:共享經濟的好處。

1.區域經濟一體化。

二、現場**網路。

3.“宋錢”四面八方。

第三節 整合社會生活。

1.種族遷移。

2.種族間通婚。

3.禮儀和習俗的變化。

第四節 “中國”文化的融合。

1.儒家、佛教和道家的結合。

2.漢字的使用。

3.文藝融合。

總結。 發人深思的東西。

第九講:南北融合與中華民族大統一(元朝時期)。

第一節 重新建立統一。

1.統一全國。

2.行政區域制。

3.多語種政務。

第四,禮儀與儒家思想。

第二節 經濟一體化。

首先,郵政道路系統。

2.發行鈔票。

三是農牧業融合。

第三節 胡漢的家人。

1.種族間融合。

第二,大遷徙和大混合。

3.文化融合。

總結。 發人深思的東西。

第十講:中外交往與中華民族的穩固發展(明朝)。

第一節 鞏固統一的政治結構。

一是繼續大一統。

2.構建二元論的領土治理體系。

3.明萌互動。

第四,共同打擊外敵入侵。

第二節 農業和商業同時發展的經濟形式。

一是邊疆屯田和新作物的引進。

2. 豐工互貿市場和茶馬**。

三是流通與市場的統一性。

第三節 疏通華誼的社會觀

1.北方民族的依戀。

2. 農牧混合社會的發展。

3. 南方多元社會的發展。

第四節 互學共融的文化氛圍。

1.儒家、佛教和道家是一體的。

2.促進儒家教育。

3.多元文化融合。

4.中外文化交流。

總結。 發人深思的東西。

第11講:中華家庭與中華民族格局(清初和中清)。

第一節 政治統一。

一是領土繁榮。

第二,大統一的政治觀。

3.習俗統治。

第二節:經濟一體化。

1.邊境地區新發展。

2.新的農業發展和人口激增。

3、邊境地區驛站系統建設。

四是國內一流制度成熟。

首先是三個節日的社會融合。

1.人口流動。

2.交錯混合。

3.種族間通婚。

第四節 文化融合

1.道教與治理。

第二,“同一文字”的規則。

3.藏傳佛教的治理。

第四,忠義精神。

總結。 發人深思的東西。

第十二講:民族的危險與中華民族意識的覺醒(1840-1919)。

第一節:從君主制到共和制。

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形成。

二、晚清的“自救”

3.辛亥革命與昭建。

第二節 “中華民族”話語的出現

1.現代中國人身份。

2.民族名稱“中華民族”的出現。

3.國家建設的初步思路。

第三節 邁向自我實現。

1.抵抗西方列強。

2.區域經濟互聯互通。

3.社會和文化發展。

總結。 發人深思的東西。

第13講:先鋒隊與中華民族的獨立和解放(1919-1949)。

第一節 開創性事件。

1.馬克思主義的早期傳播。

2.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3.革命的新形勢。

第二節 革命的新道路

1.土地革命與長征。

2.中華民族的先鋒隊。

3.全國抗戰。

四是邊境地區民族治理。

第五,中國命運的選擇。

第三節 **時期的民族治理及其侷限性。

1.邊疆治理。

2.社會融合。

3. 治理限制。

總結。 發人深思的東西。

第十四講:新中國與中華民族新時代(1949-2012)。

第一節 重塑現代中國

1.捍衛民族團結。

2.建立黨的集中統一領導。

(三)建立社會主義政治制度。

第二節 建設中華民族大家庭

1.深化民族平等。

2.加強民族團結。

3.促進民族互助。

四是促進民族和睦。

第三節 促進中華民族偉大進步

一是經濟突飛猛進。

第二,政治和文化認同的巨大凝聚力。

第三,人口流動和社會融合正在加速。

四是文化共享與共同傳播的快速發展。

總結。 發人深思的東西。

第十五講:新時代與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2012-)。

第一節 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新挑戰

一、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面臨挑戰。

二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面臨挑戰。

(三)社會主義民族關係面臨挑戰。

第二節 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新思路

1.確立民族工作主線。

2.堅持基本方法。

三是抓好重點工作。

第三節 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新成就

首先,政治上更加團結。

二是經濟更加共同繁榮共享。

第三,文化更具創新性和整合性。

第四,社會更加嵌入和包容。

五是生態文明更加可持續發展。

第四節 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新方向

一是超大規模現代化之路。

二、共同富裕之路

3、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和諧之路。

四、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路

五、和平發展之路

總結。 發人深思的東西。

第十六講:文明新道路與人類命運共同體

第一節 百年變遷與中西治理

首先,世界格局正在發生變化。

2.中西治理體系的比較。

3.現代民族認同的困境。

第二節 中華民族共同體和人類命運共同體

1.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

二、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全球意義。

三是中國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

第三節 人類文明新形態與世界文明的互鑒互鑒。

1.人類文明的新形態及其特點。

2.中國對人類文明新道路的探索。

總結。 發人深思的東西。

閱讀文獻。 結語。

監製 |王翔宇.

編輯部 |王彥龍.

製作 |胡小蝶.

相關問題答案

    發揮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強聲”

    鑄就中華民族強烈的共同體意識,就是要引導各族人民牢固樹立榮辱與共 禍與難 命運與共的共同體觀念。新時代,主題曲 進行曲 交響樂 三歌 要同譜創作,奏響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 強聲 推動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譜寫黨的領導的 主題曲 讓 擁護核心 心心最強 的中華民族共同體奏響 強音 從時間上看,...

    塑造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我們生活在乙個擁有多年歷史的多民族國家,民族融合一直是我們多民族國家的鮮明特徵。在時代的輪迴中,我們經歷了一段風風雨雨的歷程,傳承了年的文明,培育了新時代的精神力量,中華民族是乙個多元的整體,在歷史 文化 語言等諸多方面都存在著豐富的差異,如果我們不能凝聚共同的價值觀 共同的信仰,那麼我們將失去核心...

    培養強烈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民族宗教政策法規知識

    了解民族和宗教政策法規 .種族 新時代黨的全國工作主線是什麼?做好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必須把形成強烈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黨的民族工作的主線。什麼是民族平等政策?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各民族,不分人口 歷史長短 發展水平,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一律平等,不允許歧視和壓迫任何民族各民族不論是集中的還是分散...

    “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促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座談會舉行

    人民網北京月日電 近日,打造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論壇在 民族大學舉行。民族大學黨委副書記 校長郭廣生,國家民委教育廳一級巡視員周曉梅,北京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張吉出席座談會。郭廣生在致辭中表示,這次座談會是以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推動新時代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實踐,具有重要的理...

    鍛造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鍛造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塑造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潘岳.黨的十八大以來,黨總書記關於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 新觀點 新論斷,都是對新時代黨的領導領導進行文化建設的實踐經驗的理論總結。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形成了一流的文化思想。這一重要思想博大精深,不僅蘊含著鍛造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深刻內涵,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