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世紀初以來,“三個農村”問題在國家發展戰略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其轉變程序深刻影響和推動了我國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 回顧歷年的第乙份檔案,我們清晰地梳理了“三鄉”領域與城鄉關係、中央與地方政府關係互動中所經歷的重大變化。
2010年,改革開放時期的產物“鄉鎮企業”在一號檔案中最後一次被提及,其在中國工業化程序中的歷史使命逐步完成。 2004年,隨著農民工跨省潮的興起,1號檔案正式承認農民工在城市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地位,並針對隨後幾年國際金融危機對農民工的影響,提出了一系列安置和增收政策。 特別是在城鎮化程序中,農民入城返鄉創業成為新趨勢,體現了鄉村振興戰略下鄉村發展的新面貌。
同時,2004年一號檔案以促進農民增收為重點,直面農民負擔過重的問題,明確提出逐步降低農業稅率直至最終取消農業稅,結束了長達2000多年的“農業扶政”歷史。 進入新世紀,土地出讓收入的分配格局也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從長期支援城市建設到逐年加大對農業和農村的支援力度,特別是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土地流轉收入用於農業和農村的比例明顯提高, 表明了國家對農業和農村發展的高度重視和堅定決心。
在這些現象級事件的背後,地方**的行為邏輯和發展驅動力不容忽視。 過去,一些地方的“GDP衝動”和“重城輕農”“促實壓農”的傾向,使“三鄉”在一定程度上承擔了發展的重擔,但同時也為地方乃至全國的經濟發展做出了歷史性貢獻。 無論是鄉鎮企業的轉型,還是農民工的巨大貢獻,還是減輕農民負擔、調整土地出讓資金使用等重大舉措,都揭示了農業、農村和農民在國家現代化程序中的基石作用和不可替代的價值。
雖然第一產業的比重在產值的比重上可能會下降,但從農產品安全和勞動力供給的角度來看,農業和農民的重要性是難以衡量的。 對農民的補貼逐年增加,是對農民過去努力的一種補償,也是對農民未來價值的尊重和肯定。 正如第一國總書記深情地說:“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農業,忘記農民,對農村漠不關心。 “農民的犧牲和貢獻是中國糧食安全的基礎,是中國製造業的動力,是中國振興的重要支撐。 國家的繁榮最要感謝的是那片廣袤田野上的耕耘者——億萬中國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