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29日,香港高等法院對中國恆大集團***(以下簡稱“中國恆大”)舉行清盤聆訊。近半年來,中國恆大先後七次要求延期清盤聆訊,但這次與之前不同。 這一次,中國恆大不再有討價還價的籌碼,清算在所難免。 最終,法官裁定中國恆大進入清盤程式。
一旦清算程式啟動,中國恆大的運營將完全暫停。 公司董事會將被暫停進行商業決策,清算人將接管公司清點和處置資產。 中國恆大數十年的商業帝國走到了盡頭。
本文將細讀這起令人震驚的清算案,分析中國恆大從輝煌走向衰落的關鍵點,以及清算後可能對其產生的影響。
法院維持清盤申請
早在2022年7月,中國恆大就陷入了嚴重的債務危機。 有人擔心中國恆大可能無法按時償還大量到期債務,其**和債券**大幅下跌。
7月初,中國恆大召開緊急會議,成立風險管理委員會應對債務危機。 隨後,中國恆大再度表示將盡一切努力保護債權人的權益。 但有人質疑中國恆大能否成功化解債務風險。
2022年12月,中國恆大在多輪債務展期談判失敗後,未能按時支付境外債券利息。 這標誌著中國恆大正式進入違約狀態。 違約使債權人蒙受重大損失,債權人訴諸法律手段追回權益。
2023年1月,中國恆大境外債券的主要受託人提出清盤申請。 根據申請書,中國恆大顯然無力償還債務,希望法院下令中國恆大清盤,以保護債權人的利益。
儘管中國恆大多次提出延期清盤聽證會的請求,但法院駁回了這些請求。 法院認為,中國恆大短期內難以提出可行的重組方案,無法擺脫嚴重破產的困境,清盤申請應成立。
法院於1月29日作出裁決,標誌著清盤程式的開始。 中國恆大上演了一場跌宕起伏的史詩。
清算後,該業務完全暫停
根據香港法律,一旦法院批准清盤,公司的經營權將轉移給清盤人。
清算人負責接管和保管公司的資產,調查公司的財務狀況,處理索賠和債務,並代表公司進行訴訟。 公司將全面暫停正常運營。
業內專家指出,清算後,中國恆大將面臨以下影響:
1.公司管理層將失去做出商業決策的權利。 董事會不再指導公司的運營,而由清算人接管。
2.該公司的員工將面臨裁員。 清算人將根據實際需要減少員工規模。
3.該公司的資產將由清盤人接管和處置。 清算人將**資產以償還債務。
4.該公司的業務將陷入停滯。 在清算過程中,中國恆大將暫停所有商業活動。
5.公司的股東可能會損失全部投資。 清算後,中國恆大面臨解散的風險。 股東投資可能歸零。
中國恆大的清算之路並非一帆風順。 預計公司治理結構的徹底崩潰將使清算過程變得複雜而艱鉅。
金鑰節點自救失敗
回顧中國恆大債務危機的歷史,我們可以發現,恆大在兩個關鍵關頭的自救嘗試都失敗了,加速了最終的清算。
第乙個關鍵節點是海外債務重組。 中國恒有約227億美元的未償外債,佔其總債務的三分之一以上。 如果在2022年底前仍未達成重組計畫,中國恆大很可能陷入技術性違約。
為此,中國恆大管理層急於談判,爭取債權人對重組方案的支援。 2023年,經過多次延期,中國恆大與大部分境外債權人達成了重組框架協議,這一時刻本可以扭轉局面。
然而,就在債權人準備簽署法律檔案的時候,中國恆大董事長許家印突然被當局查處,離岸債務重組最終失敗。
第二個關鍵節點是恆大汽車的股權。 恆大汽車是中國恆大的核心資產之一。 如果部分股權成功交給戰略投資者,可以給中國恆大帶來喘息的空間。
2023年8月,恆大汽車與牛頓集團簽署協議,計畫收購恆大汽車275%的股權。 但隨著許佳音的調查,這筆交易也夭折了。
種種跡象表明,中國恆大與監管機構的關係繼續惡化,使其自救行動難以為繼。 這無疑加速了清算的最終到來。
展望未來,監管政策可能會收緊
中國恆大的清算將給房地產行業敲響警鐘。 在監管層面,預計將出台新政策來防止類似風險。
具體而言,監管部門可以在以下幾個方面加強監管:
1.加強對房地產企業財務報告的審核,防止出現恆大式的“快速擴張+高負債”模式。
2.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加強對控股股東和實際控制人的約束。
3.嚴格控制房地產企業負債率,避免單一企業對銀行體系的負面影響。
4.加快建立房地產企業債務違約市場化退出機制,防範債務違約帶來的系統性風險。
中國恆大的清算無疑將對中國經濟產生一定的影響。 但從長遠來看,也會推動更加科學合理的監管政策,有利於我國房地產業的健康發展。 這次清算可能是中國經濟轉型的新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