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我們的雜交水稻長得多麼漂亮! 在從蒲隆地最大城市布瓊布拉前往中國援軍蒲隆地農業技術示範中心的路上,援軍蒲隆地高階農業專家組組長楊華德指著窗外的稻田。
農業是蒲隆地工業的支柱。 2009年以來,中方已派出6批高階農業專家赴蒲隆地執行對外援助任務。 “援建乙個專案,發展乙個產業”,中布農業合作為蒲隆地實現“人人有飯吃,家家有積蓄”的發展目標做出了實實在在的貢獻。
我們的生活確實不同了。
汽車緩緩駛入村子,兩層樓房兩旁掛滿了腳手架,工人們正忙著蓋新房。 看到這輛掛著“援華”字樣的汽車,許多村民高興地圍了上來。 “這是我們第乙個雜交水稻扶貧示範村,林兒四號村。 楊華德說。
2018年,中國專家組在布班扎省基杭家縣林格4村建設了首個雜交水稻示範專案,為該村提供第一季生產投入**和技術指導,從村里選拔年輕人擔任技術帶頭人,並培訓合作農戶,全村134戶共1072人種植雜交水稻。 如今,林格四個村的水稻產量提高了136%,人均年糧食產量超過900公斤,全村脫貧。
他家是第一批示範戶之一,“這個家剛剛蓋了新房......說起林閣四村的發展,楊華德就像是寶貝一樣。 看到村民約翰走了過來,楊華德指著身後一棟漂亮的小樓說:“那是他家新建的建築,對面是他建的大公尺加工廠。 ”
約翰有12個孩子。 “我們有很多孩子,以前這麼多人吃飯是個大問題,一天吃兩頓飯也不容易。 “現在,家裡不僅有飯吃,而且還有加工廠,孩子上學。 ”
我們的生活確實不同了。這位33歲的年輕人說,中國專家總是在現場指導,如果遇到任何問題,每個人都會及時得到幫助。 “我家以前只種半公頃普通水稻,年收成不到兩噸,不夠我自己吃飯。 在中國專家的指導下,我們種植了雜交水稻,種植面積擴大到1個5公頃,每公頃產量增加到七八噸,不僅吃不了,還能賣,季度收入1500萬蒲隆地法郎(約合5244美元)。 ”
對於像林格4號村這樣的示範村,中國在蒲隆地高階別農業專家組已經建設了36個,未來還會繼續開發20個。 不久前,在距離林格四村不遠的林格六村舉行了盛大的儀式,村民們載歌載舞,慶祝村里雜交水稻示範工程落地。 “我相信雜交水稻會讓每個人都走上扶貧致富的道路! 楊華德堅定地說道。
中國農業專家組對我進行了培訓”。
中國農業專家組對我進行了培訓”。蒲隆地國家合作經濟發展局局長恩達·伊基(Nda Ikki)經常這樣說。
幾年前,Ikki還是乙個失業的年輕人,大學畢業後找不到工作。 2016年,27歲的他被中國雜交水稻地方試種專家組選為農業技術員,開始向中國專家學習種植技術和管理知識,逐漸成長為推廣雜交水稻技術的專家和蒲隆地知名的創業模式。 由於他的出色表現,Ikki進入了**工作,現在是一名大四學生**。 Ikki說,他一直很感激中國專家組的好心培訓。
楊華德表示,專家組一直堅持培養像池基這樣的青年領袖,“光靠專家組的力量是不夠的,一定要培養當地的農業人才。 青年領袖通常需要在示範村接受一年以上的理論和實踐培訓。
阿利斯特也是一位青年領袖。 在中國專家團隊的帶領下,他種植雜交水稻,不僅解決了自己的糧食問題,還被派往錫比托克省指導該省雜交水稻的種植和推廣,成為當地的專家。
僅在2023年,中國專家組就將培訓48名青年領袖、3600戶示範村農戶和450名大學生。 當記者問他在蒲隆地教了多少學生八年多時,楊華德想了想,笑著說:“我數不清了。
我經常聽到專家組提到一句中國諺語:“授人以漁,不如授人以漁”。 在中國專家的指導下,許多農民學會了“捕魚”。 “中國專家為他們提供了謀生手段和技能,雜交水稻的種植是一種非常有效的幫助,”Yikeji說。 ”
在中國專家組的幫助下,Ikki多次前往中國進行培訓和檢查。 “我希望蒲隆地和中國繼續深化農業合作。 他表示,近幾十年來,中國也經歷過貧困,實現了快速發展,“以中國為榜樣,在中國專家團隊的指導下,我相信蒲隆地也能實現糧食自給自足,擺脫貧困,走向繁榮。 ”
相信再過三年,蒲隆地水稻的雜交率將達到70%”。
來非洲參加援外工作的人,有一種感慨。 楊華德說。 今年,中國專家組第六次三年工作已經開始。 11名成員中,有水稻、果樹、畜牧業、漁業等各個領域的專家,其中一半是上一時期遺留下來的。
楊華德從第三階段開始就一直在蒲隆地,團隊的幾名成員在援助蒲隆地之前也參與了援助其他非洲國家的專案。 畜牧業專家、中國專家組副組長劉長輝曾在衣索匹亞提供農業技術培訓,水稻專家吳志平自2004年以來一直在奈及利亞提供農業援助,在烏干達工作了五年。
雖然從中國專家組駐地到布瓊布拉市只有20多公里,但由於道路顛簸,往往需要乙個小時左右的車程。 下雨天,土路泥濘不堪,泥水能蓋住半個輪胎。 在這種情況下,專家平均每月花費25天進行商務旅行和下鄉旅行。 集團的多輛車輛常年在坑坑窪窪的道路上行駛,平均每四年必須報廢一次。 “每輛車每年至少要行駛6萬或7萬公里。 楊華德說。
蒲隆地氣候條件良好,一年四季都能種植水稻,中國專家組幾乎沒有時間休息。 早上 5 點起床,早上 6 點開始新的一天已成為所有專家的習慣。 “每年春節,除夕夜,大家聚在一起吃飯,熱鬧非凡。 劉長輝笑著說:“第二天我就回去上班了。 ”
在蒲隆地,生活條件確實艱苦,工作艱鉅。 楊華德說,“這裡的自然條件這麼好,我們可以推廣更多的農業技術,為當地老百姓創造更多的價值,無論我們有多累,我們都願意。 ”
2022年5月,蒲隆地**恩達伊施公尺耶向楊華德頒發榮譽證書,以表彰他為蒲隆地農業發展做出的傑出貢獻。 恩達伊希公尺耶說,中國專家團隊已成功將布拉希納水稻產量從平均每公頃3噸提高到10噸,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這位59歲的老人即將退休,但他想留在蒲隆地。 “按照目前的發展速度,我相信再過三年,蒲隆地水稻雜交率將達到70%,全國基本可以實現糧食自給自足。 楊華德說,他有信心這一天會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