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主力的名稱最早是在1946年的軍改組會議上提出的,是指抗日戰爭結束後國民革命軍戰鬥力最強、裝備最精良的五支部隊。
他們是國民革命軍第18軍、第74軍、第5軍、新1軍和新6軍。 雖然他們都有在抗外戰爭中屢戰敗強敵的光榮歷史,但軍隊的發展方式卻不同。
當時,軍中有人總結說,新1軍裝備齊全,新6軍是雙胞胎,打74軍,練5軍,18軍寵。 今天我們就來談談5大主力是如何產生的? 他們的戰鬥力有多強,他們在歷史上的成就是什麼?
第十八軍是國民黨五大主力中最早、軍事實力最強、實力最強的王牌部隊。 1930年中原戰爭後,陳誠晉公升為第18軍司令員。 當時,第11軍只有乙個第18師,陳誠既是軍長又是師長。
巧合的是,十八號合起來是漢字的木頭,而第十一合起來就是漢字的土,土木工程稱號由此而來。 陳誠一生都追隨蔣介石,善於摸清蔣介石背後的深層含義。 蔣介石也把陳誠視為絕對的知己,第十八軍也紛紛效仿。 起初,第18軍只有乙個師,但經過不斷擴充,最多有8個師,相當於3個軍。
無論是人員還是裝備,第十八軍都是**中最強的,因此被譽為五大主力之王。 抗戰爆發後,1937年8月,陸軍司令員羅卓英率第18軍赴上海參加淞湖戰役。 面對國危,陳誠只能忍著一陣陣痛,嚴令部隊完成任務,十八軍不惜一切代價戰鬥。 淞湖之戰時,第十八軍與羅甸交手4次,羅甸也因此戰役聞名於世。
1943年,第18軍參加了鄂西戰役,其中石牌要塞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被重慶司令部比作中國的史達林格勒。 當時,第乙個重要的地方是第11軍胡連第18師,戰鬥激烈的時候,陳誠問他有沒有把握守住要塞。
胡連回答說,成功雖然不確定,但成仁是堅定的。 此後,第11師官兵英勇作戰,誓死守住要塞,為鄂西的偉大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 戰後不久,胡連因功被提公升為軍事統帥。 抗戰勝利後,第18軍改編為第11師,後併入第12軍團,在淮海戰役中徹底失守。
戰後,第十二兵團重建,胡連在兵團訓詞中說,我們就像大鵬鳥,現在我們復活了,需要時間休養生息。 傷勢痊癒後,我們又要遠行千里之外,可以這麼說,但是軍隊的實力不如以前了,退到台灣,最後不飛了。
除了第十八軍,還有哪些王牌部隊? 第74師團的改組,前身為第74軍,由抗戰初期在漢口的國民**組建,於吉石為第一任司令員。
當時,國家**在淞湖戰場投入了太多的師級單位,為了方便領導,於是將兩三個師編成一支軍,即當時成立的第74軍,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名字震驚了淞湖。
之後,第74軍參加了南京戰役。 1938年,在萬家嶺戰役中,以第74軍為主力,給日軍造成了重大損失。
1939年6月,王耀武被提拔為陸軍司令員,為了感謝蔣介石的提拔,他決心對第74軍進行整編訓練,使之成為一支紀律嚴明、聽命聽命、不怕死的部隊。 1941年3月,在歷時近乙個月的上高戰役中,第74軍殺傷日軍15000餘人,日軍第33師團、第34師團、獨立混成第20旅團損失慘重,殷田大佐聯隊長巖永少將率領的數千名日軍士兵喪生,並擊落一架飛機。
軍務部長何英欽說,這次行動是抗日戰爭以來最精彩的一戰。 第74軍被授予全軍最高獎勵旗幟——飛虎旗,被譽為“抗日鐵軍”。 1943年底,第74軍參加常德戰役,部隊拼命決戰,殺魔萬餘人,再次發揮抗日鐵軍威風。抗日戰爭勝利後,第74軍被空運到南京,接受日本投降,駐守南京。
之後,第74軍改編為第74師,重組完成後,老兵比例高達85%,被稱為百戰師,張靈甫擔任中將司令。 當時,美國陸軍馬歇爾將軍在訪問期間稱讚重組後的第74師是蔣介石的御林軍。 蔣介石還下令所有部隊的教育和訓練都要改組第74師。
1947年,在孟良谷戰役中,解放軍主力佯裝撤退引誘先行,第74師重組突圍,最後被解放軍重兵包圍,最後第74師葬在孟良谷。 但隨後第74師進行了整編和再訓練,卻在淮海戰役中被殲滅,這是我軍兩次殲滅的國民黨“王牌軍”。
隨著張靈甫第七十四師團的失敗,它還有什麼戰力? 第5集團軍;
第5軍是中國抗日戰爭以來第一支現代化裝甲部隊,擁有黃埔軍官、英美德裝備、蘇聯顧問,是中國唯一一支以全國實力作戰的機械化中隊,以“鐵馬師”為名,始建於1939年1月, 黃埔誕生於一期,杜玉明擔任第一任司令官。
建軍後不久,第5軍參加了1939年11月的崑崙關戰役,與日軍第12旅團作戰,戰鬥持續了18天,戰鬥空前激烈。 在這場戰役中,日軍第12旅旅長中村正雄少將陣亡,第12旅團軍官陣亡8 5%以上,陣亡4000餘人,崑崙關之戰為第5軍贏得了極大的榮譽。
1942年3月,第5軍、第6軍、第66軍組成中國遠征軍,赴緬赴日作戰。 3月初,第200師團在第一次桐谷戰役中取得大勝,殲敵5000餘人。 中國遠征軍譜寫了光輝的一頁,但最終由於中美英的戰略矛盾和指揮混亂,中國遠征軍在第一次入侵緬甸失敗,4月底開始撤退。
第200師師長戴安蘭在指揮部隊撤退時不幸中彈,英勇犧牲。 噩耗傳來,舉國哀悼,蔣介石親自為他辦了喪事,第五軍損失慘重。 出國前,有42,000人參戰,7,300人傷亡,14,700人在撤退期間死傷,其中絕大多數死於緬甸北部的野蠻山區。
隨後,經過國內訓練,第5軍於1944年再次在雲南對緬日軍發動了第一次進攻,為滇緬公路的最終通通做出了巨大貢獻。 此後,在1948年的淮海戰役中,在陳官莊附近被我軍包圍殲滅。
中國遠征軍在第一次入侵緬甸戰敗後,部分部隊撤退到印度。 在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將軍的策劃下,新派往印度的第38師、第22師奉命前往拉姆加爾軍營休養生息,1943年初,新第1集團軍在這裡成立,鄭東國任司令員。
新一軍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支在國外建軍的軍隊,也是國民黨軍隊中第一支完全美式武裝的部隊,而人數恰好是第1軍,所以新一軍也被稱為“世界第一軍”。 這支部隊按照美國陸軍的標準裝備齊全,其絕大多數士兵都是在緬甸北部野蠻山區倖存下來的最優秀的精英。
經過國內訓練,新一軍於1944年在緬甸對日軍發動了進攻。 經過美軍嚴練的軍事訓練,加上西點軍校畢業的孫立仁指揮,新一軍在緬甸作戰中在靈安甌取得了大勝利,營救了包括英軍總司令亞歷山卓將軍在內的7000多名英軍,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在不列顛群島引起轟動。
孫立人被英國陸軍授予“帝國勳章”,被美國陸軍授予“功勳”勳章。 國際上被稱為東方的隆美爾。
1943年10月底,新一軍在緬北對日軍大舉進攻,先後在虎江河谷戰役、芒貢河谷戰役、密支那戰役中取得重大勝利,殲滅了被譽為叢林之王的日軍第18師團的大部分。
新1軍的戰鬥力超出了日軍的預期。 到1945年春,日軍在緬甸戰敗撤退,新一軍奉命回國。 最後,在遼瀋戰役中,起義的一部分; 新一軍剩餘殘餘部隊在遼瀋戰役中被殲滅。
新六軍和新一軍的關係極為密切,可以說是新一軍的孿生兄弟。 最初,新一軍在印度成立時,只轄下孫立人新建的第38師和廖耀祥的新第22師。
1944年後,中方從中國空運大批青年學生到印度接受培訓,駐印部隊總數激增至10萬人。 因此,在原新第1軍的基礎上,擴編為兩個軍,分別是孫立人的新第1軍和廖耀祥的新第6軍。 陸軍主力新22師和新1軍主力新38師在印緬戰場並肩作戰,兩軍同時來自原新1軍。
新六軍第一任司令員廖耀祥在中學時,他效仿漢代班超,跟隨榮,後來在法國逗留期間刻苦學習,深受軍事理論家江百里的影響; 1936年從法國陸軍大學畢業後,他回到中國,擔任第5機械化軍下屬的第22師副師長。 崑崙關之戰,接替受傷的邱清泉任師長。 戰鬥中,廖耀祥親自率領部隊到前線指揮,在日軍炮兵進攻時,半邊身子埋在土裡,但依舊鎮定自若,最終打敗了日軍,攻破了崑崙關。
那是1940年的上元之夜,歷史上的1052年上元之夜,是北宋將領狄清趁夜攻崑崙關,敗敵為命的時候。 所以,當時,他被拿來與狄青、袁燁相提並論,拿下了崑崙。 當時南京軍委曾評價過第5軍,在西南各軍中排名第一,新成立的第22師是第5軍的第一師。
中國遠征軍成立後,新成立的第22師團作為骨幹,參加了多次重大戰役。 1942年3月,中國遠征軍進攻緬甸,第一場戰鬥是桐沽,激戰過後,戴安蘭的第200師被日軍四面包圍。 廖耀祥奉命率領新成立的第22師團成功破困,英美報刊高度評價這兩人是世界上最精銳的兩支部隊。
1944年8月,新6軍成立,廖耀祥任司令員,1946年2月,新6軍、新1軍一起來到東北戰場,在遼瀋戰役中被我軍殲滅。
雖然這些最終因為蔣介石發動的內戰而毀於一旦,但不可否認的是,抗日戰爭中全國人民的鬥爭,五大主力,在抗日戰爭中做出了巨大貢獻,在這些成就的背後,象徵著千千萬萬中國兒女奮鬥至死的影子。
他們的英雄精神振奮了民族精神,極大地鼓舞了中華民族的雄心壯志,促進了全國人民的團結和進步。 在抗日正面戰場上,他們築起了一道堅不可摧的血肉長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