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人民**。
張鐵. 人物** 2024-01-31 版 05)。
在陝西省習安的兵馬俑博物館,總是有遊客拿著雙筒望遠鏡,從遠處仔細觀察。 “我想看看古人在兵馬俑上留下的指紋”,有人說。
在兵馬俑身上,確實有製作者的指紋。 在秦嶺百戲武坑28號仰臥俑腹部彩繪面上,考古人員發現了3處指紋痕跡。 不僅兵馬俑和戰馬俑,在河南勉池的一處仰韶文化遺址中,還發現了大約5000年前的乙個陶罐碎片,還發現了清晰的指紋。 這不僅僅是指紋,還有瓦匠用來在許多漢唐磚上“簽名和繪畫”的掌紋。 拍攝兵馬俑“證件照”的攝影師趙震曾形容自己看到兵馬俑嘴唇上的指紋時的震驚:“當我看到這種景象時,時間已經消失了。 ”
穿越時空的指紋,又如何打動人心? 工匠或許沒有多想,但時間卻在不經意間被泥土定格,留下了千年不可磨滅的密紋,在歲月的深處迴盪。 瞬間和永恆的重疊在乙個小指紋中。 如此渺小而脆弱,卻也能跨越千年,而人類創造力的力量在小細節中更是體現得淋漓盡致。 當我們在時間流逝後遇到它時,似乎還能感受到泥土的柔軟和堅韌,手指的力量和觸感,以及那個時代人們生活和工作的快樂和艱辛。 以指紋為中介,我們可以在更遠的距離上與更多的人建立聯絡。
小小的指紋引起的共鳴,也有著廣泛的歷史背景。 縱觀人類文明史,唯一“永恆新”的就是中華文明。 我們之所以有緣,正是因為我們一起啜飲著這文化之水,一起站在這片文化土地上,被共同的甘泉滋養,流入同一條長河的深邃暗流。 從這個角度來看,指紋從未消失過,留下指紋的祖先也從未遠離過。
讓中華文明無窮無盡的,不僅是語言、文字、器皿、文學藝術,還有無數出生、成長、工作、哭泣的普通人。 他們是被培養過的人,也是創造文化的人。 世代相傳的日常生活中的保護、傳承和發展,是中華文明最深、最廣博的基礎。 古代文化遺址中的穀物和動物骨頭,寫在竹簡上的邊防士兵的書信和賬簿,磚石上的工匠名字,沉船中水手的鍋碗皿,以及......沉船中水手的鍋碗瓢盆這些最日常、最平凡的事物,折射著無數人在漫長歲月的日常使用,猶如一盞盞小小的星光,形成了乙個燦爛的文明星系。 工匠無意中留下了指紋,但後世卻看到了文明的長春脈搏和民族的源源不斷的傳承。
在考古學中,有一種“微痕分析”,其中使用顯微鏡仔細觀察物體製造和使用留下的痕跡。 例如古代石器,如果微痕大多是縱向的,則用於切割和鑿刻; 如果主要是水平線,則用於切割。 可以說,文物作為文物,有著遠不止其外表的密碼。 從這個角度來看,當下的博物館熱和文物熱,那些“網紅”展覽和“明星”文物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仔細體驗時間和距離的回聲,對歷史有一種“理解的同情”。 一位考古學家曾經說過,博物館展品中的杯子從來不盛茶,但在研究那個杯子時,你一定會想到茶。 或許,我們普通人在欣賞文物的同時,也可以將文物還原到其歷史語境中,學會通過文物更好地與歷史文化對話。
乙個指紋,穿越過去和現在,留下了歷史的印記,也留下了文化的密碼。 有一種深刻而持久的力量激勵著我們走向未來。 只有樹立共同的文化情懷,儲存共同的歷史記憶,才能讓中華古代文明獨一無二、璀璨奪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