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思維因其可量化、可交易和槓桿的特點而經常在許多地方使用。
比如消費和投資這兩個經典維度,我們經常按時使用,誰讓時間=錢?
時間也可以用來消費和投資,如果純粹是為了當下的體驗,那就是消費,如果是為了未來的收益,那就是投資。
至於體驗算不算收入,收入算不算體驗,沒必要細分那麼多。
但是,在不同的場景下,理論的運用是可以拓展的,時間的運用其實是可以細分的,人生就只有幾十年,你把時間花在哪裡的答案太多了,我們也可以細分為:消費、浪費、生產、投資。
消費是為了獲得經驗,那麼生產就是創造價值,而消費和投資的區別在於現在或未來。
例如,如果你抽出時間工作一天,賺取一天的工資,它就會產生,並在下班後開始學習新技能,這是一種投資。
如果你下班後花時間去上課,卻發現你什麼都沒學到,什麼都沒懂,那就太浪費了。
當然,人是主觀的動物,很多浪費可以解釋為“經驗”。
但也有高低體驗之分,多巴胺的體驗不如內啡肽的體驗,基於本能的快感不如挑戰帶來的成就感。
而因為決策失誤而浪費的時間,能否被解釋為經驗,就看你在這段時間裡是否做出了更好的選擇。
比如,當你買了票,走進電影院,發現電影很醜,你會為了不浪費幾塊錢的電影票而繼續看下去嗎?
如果你堅持下去,那麼在電影院裡乙個半小時就被浪費了,因為那乙個半小時你有更好的娛樂選擇。
其實我們也可以從另乙個角度來看待學習,學習也可以分為四種學習型別:浪費、消費、投資和生產。
浪費學習的原因可能有很多,就是花費的時間為零,可能有很多原因,比如選錯了課程,學習方法錯了,學習熱情不高,或者學習是一種自我安慰。
基於消費的學習呢? 我每天聽的專欄是消費者學習,每天我都會聽我感興趣的領域正在發生的事情,獲得一些新資訊,並開闢一些新的視野。
但是這些資訊和知識對我沒有多大幫助,我不打算用它做任何事情。
很多時候人們會問,為什麼他們讀了那麼多書,但收入還是不高,生活不好? 因為他們所謂的閱讀就是消費者的學習。
消費者學習的目的不是為了學習東西,也不是為了開闢任何視野,而是為了享受獲得新知識的樂趣。
既然學習的目的是為了快樂,那麼這種學習方法也會延伸到朋友圈,寫下閱讀後的感受,通過閱讀結交朋友。
相反的學習方式是生產和投入學習,從上班的例子中可以看出生產學習,其實是為了工作而讀書,為了創造什麼。
比如,我每天都會聽一些書的解讀,那些讀者讀書的目的就是要創作這樣的手稿來傳遞。
相反的是長期的、有目的的學習,即基於投資的學習。
投資是時間維度上對價值的期望,你現在的學習行為與對未來收益的明確預期背道而馳。
學習一門技能、一門課程、閱讀某個領域的書籍,都是為了對未來的自己有乙個明確的期望,而有乙個期望就是一種投資。
當然,有些學習方法很模糊,你很難分辨它屬於哪一類,比如閱讀,閱讀可以是一種浪費——我只是拍了一張照片,或者可以消費——我很開心看**,或者可以生成——我看完後寫評論,可以是一種投資——每一部作品都有開啟你視野的可能。
分類學習不一定對,畢竟每個人的學習方式都不一樣,但分類的視角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學習這件事,從而調整最適合自己的學習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