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去朋友家吃飯,隔壁剛買的房子正在裝修,誇張的是,因為電視機的尺寸太大,不可能從樓梯上搬上去,最後把客廳的窗戶都砸碎了,才把電視放進客廳。 這件事當時也是上了新聞,當時覺得有點誇張,後來仔細打聽了一下,才知道房子的主人是搞新**的,怕不會有流量,故意買一台大電視來吸引眼球。據說這傢伙前年賺了幾十ws,去年準備捲起袖子幹大活,花了幾十萬塊錢裝修房子,準備辛苦掙100w。 結果到了年底,我哭著愁眉苦臉地說,我怎麼覺得這錢不如往年好,裝修費到現在還沒收回來。
我們都知道有乙個詞叫“量”,在中國,似乎很少有行業不滾動,行業越賺錢,銷量就越大,除非行業無利可圖。 如果你出生得夠早,記憶力很好,你還記得上一次中國人大規模賺錢是什麼時候嗎? 那是90年代的潮流。 體制內大批人員和國企員工辭職出海,無數億萬富翁和企業家在那股浪潮中誕生。 之後就是那個瘋狂的煤老闆,家裡有礦,已經繁榮多年,連家裡有礦都成了梗。 後來,是網際網絡行業,催生了今天幾家龍頭企業,至今仍是蒸蒸日上。再往後就是電商行業,多年來一直很繁榮。 這幾年,老網際網絡不是很好,電商也不是很好,直播又興起了,像某薇、某齊這樣的一批人發了財。 但這裡有乙個規律,那就是一旦發現某個行業盈利,就會立即吸引大量的人才和資金集中,最後大家都要激烈競爭,也就是我們描述的量,直到大家都有小利小利。
我們都知道,人類生存最基本的元素是空氣、水、陽光和食物。 不過,從這些東西中賺錢似乎並不容易,因為這些決定人類生存的物質,顯然不能用商業思維去思考和操作,否則會導致嚴重的恐慌。 除了這些基本的生存手段外,其他需要用錢購買的產品大多不是生活必需品,所以會被卷起來。 在發生嚴重自然災害或戰爭的地區,甚至可能為了這些基本必需品而爆發暴力衝突,一碗水決定一生並非聞所未聞。 但是,您很少聽說由手機或計算機引起的衝突。 生活物資越基礎,擴大產能越困難,也難以批量生產,更難以製造成商品。 因此,我們只能專注於賺錢,專注於那些改善人類生活的產品,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有現代工業和最好的系統。
無論你生產什麼樣的產品,都很難說沒有你的產品人們就無法生存。 所以,到頭來,你不可避免地要競爭,也就是說,你必須和你的同齡人一起卷起來。 對這些非必需品的需求是什麼? 是偶爾的情緒宣洩嗎? 還是受到某種東西的刺激,產生了購買的衝動? 當你用商品開啟任何乙個購物**或直播間時,如果為了生存而刪除所有不必要的物品,恐怕沒有**或平台可以倖免。 這就是問題的關鍵所在。 為什麼賺錢難? 因為人們的需求普遍減少! 三年的疫情,看似只有三年,卻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大多數人的思維習慣。 你會知道,在生死面前,那些膚淺的風景並沒有你想象的那麼重要! 誠然,房子不好賣,但你發現,就算不買房,也不會露宿街頭! 誠然,車子不好賣,但你也發現,就算不買車,也不需要因此而走出去! 奢侈品、珠寶和珠寶都賣不出去,但你也發現,即使沒有這些包包和珠寶,你也不會覺得自己失去了什麼!
大多數業績下滑、利潤萎縮的行業,其實都處於虛榮的狀態! 即使乙個人完全脫離了現代工業和**制度,獨自生活在深山古林中,他仍然可以自給自足! 歸根結底,是人們慾望的突然集體減少! 所謂疫情只是乙個導火索,但由此帶來的意識形態變化,才是當今世界變化的根源。 世界經濟就像一列原本高速行駛的火車,高速行駛時,車上的每個人,即使一動不動,也和鐵軌一樣。 但是,當一些外部因素導致列車停止時,重新啟動並恢復到原來的速度需要大量的精力和時間。 有趣的是,以前人們不得不接受火車的高速,但現在人們發現,即使火車執行慢了一點,甚至很多人不上火車,他們仍然做得很好!
情感是傳遞的,就像90年代的日本一樣,當時所有日本人都認為短暫的榮耀會持續下去。 他們痴迷於東京的房地產可以買到整個美國的事實,所以從這個遊戲中受益的人都不希望這個夢想破滅,但泡沫就是泡沫,最終會破裂。 同樣在今天,當大家的情緒和期望都降低的時候,本該破滅的泡沫自然會破滅。 價格正在下跌,因為它們本來就不應該值那麼多錢。 汽車之所以滾動,是因為本來就沒有那麼多汽車。 因為整體慾望下降了,大家都會同時感嘆,生意難辦! 乙個簡單的邏輯就是,每個人的消費慾望都降低了一點,當它傳遞到整個社會時,它會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 越是不花錢,越難賺錢,這反過來又讓大家更不敢花錢,惡性迴圈還在繼續。 相反,當經濟好的時候,這種效應是積極的,泡沫就會堆積起來。
我們都知道太多了,但在經濟中,這種傳遞效應總是會超出預期,即當經濟好的時候,它不會適度停止,而是形成泡沫。 同樣,當經濟處於低迷狀態時,它不會破泡而止步,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傷害了根本原因。 樂觀相互感染,悲觀相互感染。 所有集體行動集合都是如此,沒有豁免權! 這就好比一群沒有受過專業訓練的人跑步,當下達停止的命令時,大家並沒有立即停下來,而是因為慣性,會衝上前去,同樣,當他們再次起步時,大家也不會同時起步,而是前面的人先動,後面的人跟在後面。 在執行模式中,我們也可以通過訓練和執行命令來實現步驟的統一,但是在經濟上,不會有聖手讓每個人都服從命令。 這世上最難的,就是統一全人類的思想,否則世界早就實現了和平,人類早就統一了!
你找幾個朋友一起吃飯、喝茶、聊天,大家聊天的時候,都說錢不好賺,生意不好做。 說完就散了,可是影響還沒消除,你想想,雖然我還沒感覺到,但既然都說錢不好賺,那我還要省開支嗎? 也許這個想法沒有公開表達,但一旦你有了這種意識或情感,每次花錢時這種短暫的猶豫的影響是巨大而深遠的! 日本經濟泡沫初期,東京的餐廳再貴,總是爆滿,女人們出門櫃裡沒有幾個奢侈品包包都不好意思。 因為那時候大家的想法是,東西再貴一點也沒什麼,反正錢也好賺。 越想越拼命花錢,越會給人一種錢容易賺的錯覺,就會催生泡沫。 同樣,以現在為例,因為人們覺得錢很難賺,即使沒有實際發生,他們也在削減開支,這進一步導致了錢難賺的事實被揭示和擴大,從而導致一種普遍的感覺,即錢真的很難賺。
所以,賺錢這件事有時候是很形上學的,它不是由一些客觀事實決定的,更多的是靠人的主觀意識和情感來決定的。 都說大環境,這個大環境本來就是客觀的嗎? 除了前面提到的基本必需品外,所有商品都不是必需品,那麼強勁的購買需求從何而來? 其實,是根植於人心的情緒和心理反應! 我們總是說唯物主義,但其實,如果我們過分關注物質的東西,而忽略了內心,就會讓一些原本很簡單的事情變得深不可測,無法解釋和描述。 要想促進全社會的消費,無非就是給人一種錢好賺,花完錢又能賺到的信心和情感。 歐美一些國家在疫情期間直接向民眾匯款,雖然當時看起來會造成通貨膨脹,但從長遠來看,通貨膨脹總比通貨緊縮好。 如果將通貨膨脹比作腹脹,那麼通貨緊縮就是消化不良,其後果顯然更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