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是 2024 年,F-22 已經服役了 20 年,30 歲左右甚至要退役了。 在過去的20年中,F-22得到了許多改進,但基本的空氣動力學形狀沒有改變。 而且我們的殲-20雖然剛剛服役了7年,但它的改進更大,甚至空氣動力學的形狀也已經外科手術了。 那麼,如果這兩架飛機繼續改進,誰更先進,“終極猛禽”還是“終極威龍”?
讓我們從航空電子系統開始。
殲-20雷達的T-R部件由氮化鎵製成,比F-22的砷化鎵領先一代,但在即將到來的“中期公升級計畫”中,F-22將被最新的氮化鎵雷達取代。 但是由於J-20的機頭直徑更大,可以安裝多達2200 T R元件,超過了F-2000的22,因此就雷達潛力而言,J-20更大。
當然,雷達的效能不僅取決於前端元件,還取決於後端資訊處理系統,這又取決於晶元的水平。 但好在,戰鬥機沒有手機那麼小巧玲瓏,空間就在那裡,功率也不用擔心,晶元的體積和功耗也不高。 例如,早期的 F-22 CPU 使用了 600nm 工藝,只有 8 M 的記憶體! 這麼差的晶元(當年是最好的),F-22堆了6件,滿足了需求。 因此,美國的晶元優勢無法體現在戰鬥機上。
F-22航電裝置公升級的最大侷限性是難以安裝光電系統。 在隱身時代,沒有光電跟蹤瞄準系統(EOTS),戰鬥機是半盲的,因為大家的隱身性都不錯,而F-22和J-20之間的距離只有七八十公里,所以必須輔以光電系統。
戰鬥機EOTS的最大探測距離超過100公里,可以有效彌補雷達的侷限性。 此外,EOTS還可以使用雷射來指示目標並引導雷射制導炸彈,F-22一開始並不具備攻擊地面的能力,因此遭受了沒有EOTS的損失,後來安裝的小直徑炸彈也是GPS+慣性導航,精度遠不如雷射制導炸彈。
光電分布式孔徑系統(EODAS)更是有用,它由分布在機身各處的6個光學感測視窗組成,可以為飛行員提供360°無死角的球形全景檢視,大大提高了飛行員的態勢感知能力,為戰鬥彈丸的大離軸發射提供目標引導。 使用EODAS,戰鬥機的駕駛艙不必設計得那麼高,這大大降低了阻力。 例如,F-35放棄了後視鏡,而J-20的最新改裝也抬高了駕駛艙的後部,減少了低壓區域的阻力,增加了內部空間。
F-22研製得太早,美軍的EOTS和EODAS當時還沒有研製出來,最後才用在了F-35上。 這兩個光電系統都是內建的,這對於裝置密度非常高的猛禽來說根本不可能。 當然,猛禽也可以附著在光電吊艙上,但這會破壞**,得不償失。殲-20得益於作為後來者的優勢,它一開始就設計了EOTS和EODAS,這是F-22永遠無法追趕的。
現在F-22的發動機仍然有優勢,F119的推力從原來的15增加了9噸,增加到17噸大約 7 噸,比 J-20 的渦扇-10C 大得多。 但是,渦扇-15可能已經安裝,即使沒有安裝,F-22也將在未來服役20年,並且它將永遠趕上渦扇-15的服務並面對我們18憑藉 5 噸的推力,F-22 的優勢完全喪失了。 F-22早就停產了,未來還會少退役一架,美國也不太可能繼續為它公升級F-119。
一旦渦扇-15投入使用,殲-20將彌補F-22的最後乙個缺點。 由於採用了3D列印技術,殲-20機身雖然更長,但整機空重幾乎與F-22相同,而且發動機功率更大,推重比立即超過F-22。 再加上更先進的空氣動力學布局,殲-20的最大速度、超音速巡航能力和超音速機動性將超過F-22。 更長的機身也被換成了更大的內建炸彈艙,攜帶射程更遠的空對空飛彈,這架F-22無法更換。
當時,殲-20唯一不如F-22的地方可能是亞音速機動性,畢竟殲-20的機身設計得太長了,換來了大航程和超音速減阻,代價是俯仰率等亞音速機動性的下降,即使有推力向量, 要彌補它並不容易,畢竟F-22也有推力向量。
當然,美國也很清楚F-22的侷限性,所以很早就開始了美軍第六代戰機(NGAD)的研製。 NGAD去年發起了招標,今年決定了誰將贏得比賽,現在是1985年美國第五代機的階段。 1986年,美國給了洛馬和挪威合同,兩名示威者在90中進行了首飛,洛馬在91中獲勝,然後花了14年才投入使用,也因為蘇聯解體,所以不著急。 NGAD有殲-20的壓力,所以它的速度自然更快,所以中國的第六代機也必須抓緊時間,如果能在美國之前投入使用,那絕對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最重要的標誌之一。
Project Sword (劍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