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越焦慮,他需要的安慰就越少

Mondo 心理 更新 2024-02-23

有人說,養孩子就像買彩票一樣。 如果上帝給你分配了乙個容易緊張和焦慮的孩子,那麼你一定很累——從小,你睡得比別人淺,哭得比別人多,情緒比別人更強烈,比別人更粘人。 同樣是拿出門去玩,別的小孩看到操場就衝了過來,卻縮在你身後,左右看敵人偵察; 去看電影也是一樣,其他孩子興高采烈,卻怕銀幕上黑暗、嘈雜、陌生的人物,恨不得躲進你的懷裡......全時

圖源丨 《成為你》紀錄片 面對膽小、慢燃、哭泣、粘人、玻璃心腸、情緒失控的“焦慮體質”寶寶,你一定在疲憊不堪的時候被如此安撫——“別緊張,勇敢一點,這是什麼! “別哭,別哭,打針一點都不疼!” “沒事,沒事,跌倒就起來吧!” “如果你輸了,你就輸了,再來一次!” “但是,我必須告訴你,這些很可能是無效的綏靖政策。 不僅不能讓孩子平靜下來,反而會讓孩子更加焦慮。

成為孩子眼中的“淡定二妞”雖然我們都知道,每個孩子都有自己與生俱來的性格特徵。 有些孩子的焦慮警報過於敏感,在不確定時容易出現緊張、敏感和恐慌。 但實際上,你養育你的方式同樣重要。 因為父母與孩子之間的互動模式,以及看待問題的育兒策略,都會影響孩子能否主動調節情緒,應對成長的挑戰。 1.父母的行為是孩子情緒的參考

勞倫斯,《遊戲力量》的作者。 科恩曾經用“兩隻小雞”做過乙個實驗:

小雞出生幾天後,科恩輕輕地把它抱起來,盯著它的小眼睛,就像乙隻老鷹盯著它的獵物一樣。 當科恩把它放下時,小雞嚇得倒在地上,開始裝死。

大約1分鐘後,看到周圍沒有動靜,小雞跳了起來,又走了一圈。 這是乙個從恐懼到恢復的迴圈。

在第二個實驗中,科恩同時嚇唬了兩隻小雞,它們一起玩了大約5分鐘。

換句話說,他們一起玩死的時間比他們在第乙個實驗中要長得多。 在第三個實驗中,科恩嚇唬乙隻小雞,同時讓另乙隻小雞四處遊蕩。 結果,受驚的小雞只在地上躺了幾秒鐘就跳了起來。

實驗的結論是,受驚的雛雞會通過旁邊的雛雞來判斷他們的環境是否安全。 而作為成長中最親密、最值得信賴的人,父母的態度是孩子的參考點。 2.父母的情緒線影響孩子的焦慮焦慮是會傳染的,父母言行中流露出的情緒,比一百句安慰更有影響力。 孩子越是敏感和焦慮,父母言行背後的情感潛台詞就越微妙。 你自以為的安慰可能正在揭示危險訊號,讓你的孩子更加焦慮、更加恐慌、更加懷疑自己——“結束了,很危險! “這絕對很難! “我受不了。”

例如,當你說:“不要緊張,要勇敢,有什麼意義! 但那隻手一直推著他,不給他後退的機會。

那麼孩子“聽到”的是:“這種需要勇氣的事情會讓人害怕,父母只能逼我去。 ”

當你說,“別哭,別哭,打針一點也不疼! 但他的眉頭緊緊地鎖著,雙手卻壓著他。

孩子“聽到”的是:“打針會疼得讓人想哭,父母很捨不得面對。 ”

當你說:“沒關係,沒關係,跌倒起來就好了! 行動是迅速將他扶起來並檢查傷口。

孩子“聽到”的會是:“明明有事,大人害怕,一定是個大問題。 ”

當你說,“如果你輸了,你就輸了,再來一次! 他的臉上露出無奈的苦笑。

孩子可能會“聽到”這個問題:“你贏不了,大人很失望。 ”

從出生開始,孩子就具有閱讀文字和感受的能力,並會根據周圍的環境、人們的表情和行為來決定他們應該做什麼和不應該做什麼。

這也是我們通俗地稱呼的“社會參照性”。

上面關心和鼓勵的話語,加上大人焦急的表情,不僅沒有撫慰作用,反而無形中強化了孩子對“脆弱和受傷”的自我認知,刺激了孩子內心的恐慌和焦慮。 因此,越是安撫,就越是焦慮。 要消除孩子的焦慮,在處理問題時,需要在孩子眼裡扮演“冷靜的第二隻雞”的角色。 他帶著悠閒漫步的冷漠,驅使受驚的小妞“誘導”他冷靜下來。

用積極的強化行動來培養更自信的孩子蒙台梭利,一位著名的兒童教育家,說

孩子不評判自己,他通過別人對他的態度來評判自己。

兒童是天生的觀察者、模仿者。 他們通過他人對他們的表情、語氣和評價來描繪“我”的外表,並找到在這個世界上生存的方法。 在孩子最初的大腦中,所有的行為都是中性的,行為的好壞是根據外界給出的評價來判斷的。 求利避弊的原則,會形成他們的自我保護色彩,也會影響他們與世人打交道的方式。 可以說,父母的言行塑造了孩子未來的容貌。 1.不要把你的焦慮放在你的孩子身上

中國親子關係存在“焦慮的反向傳導”

父母看似想解決孩子的問題,但實際上卻存在著顛倒的焦慮傳導,進而讓孩子承受著父母的焦慮。

承載著父母殷切希望的孩子,也背負著期望背後難以承受的重擔。

例如,乙個擔心輸掉一場比賽的孩子,不僅擔心面對比賽的恐慌,還擔心父母的內疚感。 這時,父母不斷幫他收拾東西,安慰強調“沒關係”,或者憤怒地訓斥“怎麼了,有什麼好緊張的”,這會讓孩子的注意力無法集中到當下最重要的事情上,反而厭倦了應付父母的愛或責備。 這些緊張和壓力的感覺會加倍啟用孩子的焦慮機制。

在“凍臉”實驗中,嬰兒已經可以對父母的表情敏銳敏感,而《北鼻的幻想世界》的馬修·桑德斯教授提出的“去情緒化”,就是輸出出一種不摻雜太多情緒的反應。 例如,溫柔地傾聽孩子的聲音,將他抱在懷裡,溫柔地幫他按摩緊張顫抖的小手,用無聲的接納讓孩子把注意力放回當下,整理自己的情緒感受,培養識別和調節焦慮的能力。 當面對焦慮的孩子時,父母的作用是充當過濾器。 讓孩子的焦慮被看見和包容,讓被捕捉和轉化的情緒,過濾掉負面能量,讓正能量帶來孩子成長的力量。

來源丨《成為你》紀錄片。

2.用行動向孩子解釋天不會塌下來南韓曾經做過乙個改進版的“懸崖實驗”,將乙個剛學會攀爬的嬰兒放在乙個看起來很危險的平板電腦上,當不確定是否安全時,嬰兒會下意識地看著母親的表情並尋求幫助。 如果媽媽的表情很嚴肅或擔心,寶寶就會緊張猶豫,停止移動。 如果母親此時對她咧嘴一笑,那麼似乎是受到了鼓勵,即使下面有火崖,嬰兒還是毫不猶豫地勇敢地向前爬。

母親笑的時候,面對火和懸崖,她依舊無所畏懼

母親的表情和言語對孩子的影響是巨大的

父母是孩子的鏡子,情緒是可以傳達給孩子的。

父母的“面子”掩蓋了孩子的“個性”。 父母的情緒是孩子的鏡子,通過你的表現,傳達了他們對世界的看法,影響了他們做事的方式。 作為孩子參考的“二雞”,當你處於困境時,可以冷靜地面對問題,從容應對危機,那麼孩子就會被這種冷靜所感染,內心的焦慮就會得到舒緩。 美國心理學家伯魯斯金納(Burrhusskinner)曾經提出過一種動機理論,稱為強化理論。 也就是說,當某種行為得到他人的肯定並給我們帶來好處時,我們會被鼓勵繼續這種行為。 但是當我們受到批評或傷害時,我們會產生負面情緒,然後減少或停止這種行為。 通過強化,每個人的行為都可以被塑造。 換句話說,來自成年人的積極評論和鼓勵可以在兒童中產生積極的取向,使他們能夠自發地繼續這種行為。 相反,消極的暗示也可能導致孩子對自己產生負面看法,從而導致惡性迴圈的後果。 停下你焦急的手把他扶起來,用鼓勵的眼神點頭,讓孩子真正相信自己摔倒後有本事爬起來。

來源丨《成為你》紀錄片。

焦慮只是孩子的保護色,孩子對世界的感知是建立在父母的反饋之上的。 每個父母都是塑造孩子的畫家,他們的言行影響著孩子對自己的看法。 而最好的繪畫方式,就是把春風變成雨以“愛”為背景,使用“肯定”勾勒出邊緣用“鼓勵”來刻板印象。 讓積極的引導默默滋潤孩子的成長,陪伴他們一步步走出自己人生的廣闊道路。

相關問題答案

    孩子越聰明,越容易受苦,父母該如何預防呢?

    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聰明,但聰明並不能保證他們的孩子能夠度過人生的每個階段。有時候,太聰明的孩子容易遭受一些 損失 作為父母,我們需要提前預防這些問題。.過度自信 驕傲是所有英雄的敵人。過度自信會導致孩子過於相信自己的能力,忽視困難和挑戰,以至於他們難以承受挫折。預防策略 培養孩子的謙遜,讓他們...

    精神分析 乙個人越聰明,他患“抑鬱症”的可能性就越大。

    幫助計畫 有一天,我年的朋友突然在我們幾個小組裡張貼了一張體檢單 診斷為中度抑鬱症 那一刻,我震驚了,我感覺頭皮瞬間麻木了。儘管關於抑鬱症的訊息幾乎像日常生活一樣打在我的臉上,但還不如我周圍真正患有抑鬱症的人,這讓我真的很恐慌。她很高興。孩子可愛,丈夫有錢,他漂亮,母親家裡有錢,人脈資源。她在各個方...

    相處的時間越長,越容易被有“共性”的女人迷住。

    文字 紫愛子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女人 明明沒有太多出眾的外表,哪怕已經過了女人最好的年紀,但言行之間,總會讓人感覺如春風。明明他沒什麼本事,連穩定的工作和收入都沒有,卻依舊被老公兒女捧在手心,是家裡的中堅力量。這樣的女人,總會給人一種安心踏實的感覺,也許不是家庭的 頂梁柱 但一定是 脊梁...

    相處的時間越長,就越容易依賴女性,而女性大多都有這些“稀缺屬性”。

    作者 Flower House 花屋酒店 莧菜 在前作中,孟雲曾經向哥哥抱怨過女朋友。只有乙個主題 婦女的不安全感。由於缺乏安全性,檢查帖子總是很煩人 因為缺乏安全感,我總是抓著一件小事。現實生活中,女人總是這樣,越是在乎乙個人,越是擔心對方會離開。但問題到底是什麼?他說,也許樂嘉對 安全 的定義就...

    吃得越多越焦慮的5種食物,很多人都在吃!

    即使你一點也不餓,但你一直把東西塞進嘴裡,很可能你很焦慮。現代社會很多人都面臨著來自家庭 工作 學習等的壓力,而社交 也在不斷傳播各種焦慮資訊,一旦人們的壓力無處釋放,就會越來越焦慮。為了緩解焦慮,很多人把悲傷和憤怒化為食慾,吃了大量的垃圾食品,比如蛋糕 麵包 甜點等甜食,他們也稱之為 用食物療癒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