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知難做
知行:知難做
知道什麼是好的,卻不能去做,這是道德最大的弱點。 因此,道德家一再強調,知識比行動容易,要求我們把知識和行動結合起來。 那為什麼你還知道什麼是好的,卻做不到呢?
古人說:
如果義不明確,如何付諸實踐? 如果你在行人路上,如果你看不到它,你怎麼能走路? - 朱習(北宋)。
知而不行,只為淺知——程毅(北宋)。
不知不知者,不知者,就是不為人知“”知行之始者,知之者知成功“——王陽明(明)。
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強調,我們無法將知識和行動統一起來,因為我們不知道什麼是好的,什麼是正確的,什麼是真的,什麼是不真實的。
同時,我們可以發現,這裡的“知識”是概念性的,指的是對理性的理解,對世界的真相的認識,而不是對某種情境的感知。 比如,如果乙個見死救命的義人知道,他知道“人要見義,勇於行”的道理,而不是看到兒子下井的事實,而那些見死不救的人也知道這個事實,他們不知道的是“人要見義,勇敢行”的道理。
我知道這麼多真理,但為什麼我不能過這種生活呢?
我們聽說過並知道生命的真理,但我們可能沒有經歷過。
生死之言,小學生把它當成新成語來學,郎朗讀得勁,直到長大,愛人離開他,直到親人離開,他才懂得深刻,理解深刻。
前一知後知不一的區別,不是知對與知錯的區別,而是知的深。
明知是邪,卻還在做,可能意味著我們只停留在“見聞知”上,沒有深刻的理解。 或者,也許,在他看來,有一種比這種惡更大更重的“善”支撐著他的行為,對利益的追求是他的真知,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一種“知行合一”。
從實踐的角度來看,只有當乙個真理深深地融入到演員的身心中時,它才是真正的知識。
由於你不了解它,所以很難真正做到。 那麼這是從哪裡來的呢? 是來自真理和理論嗎?
有時我們要先做,然後慢慢了解真相,有時我們先知道真相,然後付諸實踐。 在美德領域,就像在其他領域一樣,榜樣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有路有義”,比如一條行人路,這條路是什麼,一開始不是那麼清楚,而是先跟著別人走。
關注誰? 最突出的標誌是成功和名聲,當然,它們並不等同於卓越。 學習者總是根據自己的發展階段和理解水平來識別模型,並以這種方式緩慢成長。
如果你沒有見過慷慨的人,就很難理解慷慨意味著什麼。
行業的領導者為我們提供了榜樣,他們是現實生活中的理想,有血有肉,細節豐富。
每個從業者在自己的生活情境中發現自己的榜樣,並根據自己的情境和能力需求進行選擇和示範。
這樣的理想不同於苦練樹立的模式,可能會引起年輕人的崇敬,但難免會導致空虛和虛偽。
我們不是從教義和理論開始自己的實踐,而是從模仿他人開始。 這樣一來,用無休止的推理進行素質教育,就只是自欺欺人。
沒有敬畏的熱情來來去去。
願我們在行動和實踐中用知識來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