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英華、獵龍之旅、龍族文物中的文化認同

Mondo 文化 更新 2024-02-20

獵龍

龍族文物中的文化認同

紅山玉龍、桃寺盤龍紋陶盤、凌家壇龍頭形玉、三星堆青銅頂張龍頭、漢代盤龍紋龍玉、東晉玉仁御龍紋金珏、唐代鎏金龍、晉朝銅坐龍、清朝九龍牆......龍遺物令人眼花繚亂。 自新石器時代以來,龍作為中國廣袤土地上神秘而莊嚴的文化符號,一直活躍在人們的信仰、藝術、建築乃至日常生活中。

自古以來,“龍”就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吉祥獸”,中國兒女自稱是“龍的後裔”,中國龍也成為中華民族多元團結的民族身份象徵。

龍的形象第一次出現**?目前,中國最早的龍形象更為學術界所認可,早在8000年前就出現在遼寧省阜新市的察海遺址。 這條石樁龍的長度是19在7公尺處,龍的身體由規則堆疊的紅褐色石頭製成,據推測,這是部落祖先用來集會和崇拜的圖騰龍神。

新石器時代最具代表性的龍是紅山文化中的C形龍和覺形龍。 在內蒙古赤峰紅山文化遺址發現的玉龍,全身蜷縮成C形,也被生動地稱為“C形龍”,它有著美麗的姿態,集了鹿眼、蛇身、豬鼻子、馬鬃等動物特徵,身體中間有乙個小洞, 只要用線穿過小孔再懸在空中,龍頭和龍尾就會在同一條水平線上,造型獨特、別出心裁,是目前發現的紅山文化玉器中最大、最高階別的文物,被譽為“中國第一龍”。另一塊玦形龍,長得像熊的高耳朵和大環眼,豬突出的外顎,蛇形蜷縮的身體,有環尾形,有人說它代表的是人類胚胎或昆蟲的幼蟲,可能有或羽化再生的意思。

在其他新石器時代的遺跡中,雖然地理上相距遙遠,但它們都具有共同的文化意識和聯絡。 趙寶溝文化陶器上的飛禽走獸圖畫,以及器皿上鹿、豬、鳥的圖案所蘊含的文化資訊,讓三個祖先部落的原始龍圖騰以一種親密與疏離的關係匯聚在同一幅畫布上。 良渚文化玉器上最早的龍頭紋飾,頭尾緞帶被後世命名為“鉬優環”。

幾千年來,龍的形狀一直在演變,但我們總能在龍中找到真正的動物元素,如蛇、鹿、豬和鳥。 歷史上有龍這樣的動物嗎? 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動物考古學專家呂鵬介紹,從動物考古學的角度來看,其實並沒有龍這樣的動物,但是從考古遺址中發現了龍的動物原型,我們中國的龍其實就是基於這些動物原型, 而植物、自然現象等的集合,形成了這樣乙個神化的複合體,這些細節上的差異和動物原型上的差異,代表了不同時空的祖先在創造龍的過程中,都是他們自己的關注點。幾千年來,中國龍的形象或姿態在不斷變化,但始終如一,代表著多元融合文化的融合與共生。

在河南濮陽有6000年歷史的西水坡遺址,有一組用蚌殼精心擺放的龍虎圖案。 這只蚌龍的頭高高的,脖子彎曲,身體駝背,看起來就像是翱翔。 龍和虎的方向和角度,對應四象中的東宮龍和西宮白虎,古人對星空的想象在這裡得到了證實。 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士、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馮石說,這是一種標準的天象,叫做“在田野裡見龍”,民間諺語形容龍抬起頭來。 今年2月2日是龍抬起頭來,十年後還是這樣,百年後還是這樣,時間是最誠實的,也就是古書上說的“以信為時”,我們和時間沒有約定,但它永遠不會欺騙我們, 四季輪迴也是這樣,春秋之序,該冷的時候就冷,該暖的時候就暖,每年都不違背這個規律。通過這種基於時間的觀察和時間教學活動,人們培養了以“信仰”為道德核心內涵的人,建立了文明。

在山西香汾道寺遺址,還發現了一座距今已有4000年歷史的古天文台,這也是中國已知最早的天文台。 以天文台為中心,自西向東排列了13根土柱,古人利用土柱之間的縫隙,觀察記錄日月星辰的變化,推測春夏秋冬的變化,實現天人對話。 同樣在道廟遺址,龍的形象出現在直徑40在乙個 7 厘公尺長的大陶盤上,龍的嘴裡有乙個類似於莊稼的尖刺。 龍的出現預示著豐收,龍的天象指引著農耕時間,千年前祖先的精神世界與農產相結合。

多元融合的中華文明包容,中華龍文化貫穿始終,不同地域的圖騰文化和英雄傳說最終隨著歷史程序和文明演進而匯聚統一。

河南省偃師二里頭遺址出土的綠松石龍,由2000多塊綠松石拼接而成,年代約在3700至3600年前,每塊綠松石的厚度只有1公釐左右,鑽石的主要圖案象徵著全身的鱗片, 而綠松石龍的中間有乙個銅鈴,推測這件文物可能是用來祭祀的,是一面龍旗。《詩經》中有雲,“龍旗陽陽,靈陽陽”,講的是祭祀時龍旗隨風飄揚、銅鈴叮叮噹噹的場景。

繼母武定號是目前可見的商周時期最大的國重船,車身分布著龍紋、獸面紋、虎紋、人面紋等圖案。 它們不是簡單的裝飾設計,它們包含非常特殊的文化意義。 國家博物館研究館員翟勝利介紹,繼母武定身上的龍紋很特別,每一張臉上都能看到兩條龍直立著。 當你改變視角,走到兩面牆相交的角落時,你會發現,其實兩個龍紋一起構成了乙個獸面圖案,而這些獸面圖案和龍紋在傳達祭祀者對神靈的要求,與神靈溝通,表達他們的訴求方面,承載著重要的媒介作用。

國祭器的龍形莊嚴莊嚴,設計立體生動,上面的龍渾濁霧濛濛,傳達著祭祀者對神靈的精神訴求。 其實,龍還是典型的圖案象形文字,三千年的時間流逝,今天,龍鼎上的龍字形,依舊是那麼生動,調皮可愛。 紫龍鼎因其器皿上刻有“紫龍”字而得名,“紫”字比較小,是單行陰雕,而“龍”的字型體積比較大,是陰線的雙鉤,像個孩子,兩隻胳膊乙個接乙個地伸出來, 彷彿在奔跑。紫龍頂的銘文代表了商周時期典型的裝飾和書寫風格,是目前可以看到的青銅鼎上最早的“龍”字。

曾厚義於1978年在湖北隨州出土的曾厚義墓立鼓底座。這個高50cm,直徑近80cm的巨大鼓的底座,從遠處看就像是燃燒的火焰,但當你近距離看時,卻是一群上下翻騰的龍,給人一種變化、動感和靜止感。 據說盧溝橋上的獅子數不勝數,但實際上,沒有人能夠數出這個鼓底上有多少條龍。 最初,每條龍都鑲嵌著綠松石,青銅本身的金色光澤使其更加華麗。 從春秋末到戰國時期,龍與鼓的“象”形成了比較穩定的組合,比較有名的有安徽省蜀城的九里墩墓和河南省鄴縣九縣四號墓。 它反映了中國早期文化觀念中樂器與自然界“大象”的對應關係。 湖北省博物館學術研究中心主任楊立生介紹,鼓代表春雷,雷聲起,蛀蟲恢復。 因為鼓聲一響,龍就醒了,不再冬眠,代表著冬去春來,各行各業興旺的狀態,給人一種非常澎湃的力量。 在春秋戰國時期,石氏以階級身份登上歷史舞台,他沒有像商朝那些貴族那樣拜鬼神,也沒有像西周貴族那樣遵循禮儀體系,而是追求進取和自我表達,這也與我們龍的精神息息相關。 我們今天談文化復興,其實很大程度上是一種創意,而易侯墓鼓底所體現的創新精神,對今天的我們很有啟發性。

在漢代,龍的形象與中國大一王的形象一起穩定下來。 自漢代以來,絲綢之路作為重要的交通要道,連線著古代世界,而中國龍作為繁榮發展的象徵,早已成為絲綢之路上東西方文明交流互鑒的見證。 新疆作為古絲綢之路上的必經之地,在歷史長河中成為東西方文明交流的見證人,而龍作為中華文明的象徵,也早早地在西域這片沃土上生根發芽,龍的形象也被引入到新疆所在的西域,至少在絲綢之路上是這樣。漢代。

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中,與舉世聞名的“五星出東方造福中國”錦緞臂與文物一起出土,有一面帶有龍紋的漢代銅鏡,這面帶有四獸紋的銅鏡出土於民豐縣尼雅遺址, 新疆,別看它的直徑只有不到十厘公尺,背面卻鑄有龍、虎、鳥和麒麟的形象,專家介紹,這是中國早期象徵“四象”的四個方向,具有珍貴的歷史價值。龍紋的構圖非常精緻,僅用幾筆就將龍的招搖和昂揚的風態描繪得淋漓盡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館長于志勇介紹,這面銅鏡反映了當時漢代中國人的宇宙觀,可能是以獎勵的形式來到了新疆這個古老的綠洲國,這樣一種文化觀念和價值觀的表達也應逐漸得到當地人的認可, 而這種銅鏡,在漢代這一時期,融入了當地的生活,進而激發了人們對漢文化的崇敬和追求。

絲綢之路不僅是龍文化傳播和弘揚的道路,也是龍文化與外來文化交流和融合的道路。 在新疆博物館的地下文物倉庫中,在絢麗的唐代絲綢織物上,中國龍的形象與各種文明的象徵融為一體。 這種唐代絲綢織物被稱為蓮竹龍紋氣,中間有兩個龍形,龍頭向下,龍尾衝上來,龍周圍有兩圈圓形圖案,稱為蓮珠圖案,在波斯文化中代表光的形象。 這件作品採用唐代中國紡織技術,體現了中國各族人民吸收多種文化的包容、包容和包容。

龍作為一種文化符號,往往被賦予多元包容的精神價值,超越地域界限,展現出文化交流與融合的可能性。 新疆伊犁是草原文明與農耕文明交匯的地方,這裡出土的兩塊元代青花瓷龍紋碗,質地溫潤,質感優美,看著它們,彷彿穿越回了繁華的古絲綢之路,看到了千年前沙漠的寂寞煙氣, 長河的夕陽,遠處傳來駱駝鈴聲,馬嘶聲。

龍與中華文明的起源齊頭並進,是中華民族祖先創造的,是結合了多種動物和自然現象的具有非凡能力的聖物。 無論是腳踏實地的耕種,還是仰望星空的浪漫,龍的歷史也是中華文明的起源、發展、融合和傳播的歷史。

*:央視新聞。

相關問題答案

    文學史 英華 杜甫川北行 永普健

    杜富川北上 蒲健.乾元元二年 年 初夏,杜甫從洛陽返回化州,恰逢旱無雨,關中大饑荒。月,杜甫放棄官職,隨家人遷往欽州 天水市 月,他去了銅沽縣 今甘肅城縣 生活更加尷尬。為了謀生,他於月日帶著家人出發,暫時住在豐州河池縣麗亭川。眷屬屬麗亭,向東行一百七十裡,經惠縣永寧鎮東,進入梁蕩縣邊界然後南下到西...

    文學與歷史 英華 “晉江邊人世難得” 晉江徐永強 歷代詩人筆

    晉江邊人間稀少 歷代詩人筆下的錦江 徐永強.成都晉江在歷史上曾被命名為都江 內江 毛金江 福河,是流經成都市區的岷江主幹江。流經梅山市郫都區 錦牛區 錦江區 天府新區 彭山區,在眉山市彭山區江口鎮匯入岷江。晉江從石堤岩到江口全長公里,流域面積平方公里。晉江是成都文化的搖籃,成都的經濟文化社會發展離不...

    春節期間的獵龍之旅,深深扎根於人民心中

    農曆新年龍園 農曆新年龍園可以是一項深入了解和體驗中國傳統文化和民俗的活動。以下是一些建議的活動和地點,您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時間進行選擇 .參觀龍神廟和龍王廟 中國很多地方都有供奉龍王和龍神的廟宇,春節期間可以參觀這些廟宇,了解龍文化和龍信仰。.體驗舞龍舞獅 舞龍舞獅是中國傳統的民間表演,在春節期...

    文史:英華《舒風人物草堂杜甫》看完徐喜平後

    與杜甫跨越時空對話,傳承詩意精神 舒風流人物 草堂杜甫 觀後看完。徐錫平.著名學者馮志先生在 杜甫傳 中寫道 人們一提到杜甫,可以忽略杜甫的生卒地,卻忘不了成都的茅草屋。改革開放總設計師 同志也說過 不去杜甫的茅草屋,就不用去成都。由此可見杜甫與成都之間特殊的密切關係。簡陋的茅草屋已成為中國文學史上...

    石溫 英華 錢立群 我讀過《燕陽楚》。

    我讀了 嚴陽楚 錢立群 苗勇 東方出版社邀請我為 燕陽楚 一書寫序。多年前,我在 志願者文化叢書 上寫了一篇短文,表達了對閆老師的實踐 理論 精神的欽佩。在世紀 年代,嚴陽初無疑是中國平民教育和農村建設運動最重要的代表之一。正如研究者所言,閻陽初領導的教育與農村改革實驗 規模巨集大 歷史悠久 組織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