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第十一條殺人法”? 這是一項古老的法律,它是如此殘酷,以至於人們都在談論。 它已有2500年的歷史,但令人震驚的是,這項法律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只執行了四次。 這是什麼殘酷的懲罰,為什麼很少使用?
西元前 471 年,羅馬國王薩賓對軍隊的失敗懷恨在心,他認為這是由於缺乏軍事紀律造成的。 結果,他建立了殘酷的軍事制度來懲罰戰敗的將軍並威懾軍隊。 這就是“十一殺法則”,在歷史長河中留下了可怕的傳說。
根據這個規則,被擊敗的將軍被分成小組,小組成員必須在他們的同伴面前抽籤決定乙個人是生是死。 被抽到的不幸者將受到最殘酷的處決方法,例如在眾目睽睽之下被棍棒毆打致死或用石頭砸死。 這無疑是薩賓國王心中燃燒的憤怒的可怕後果。
西元前471年,“十一殺法”首次在古羅馬實施。 此時,羅馬正在與鄰近的沃爾斯基人進行激烈的戰鬥。 在這場戰鬥中,羅馬軍隊遭受了慘敗,士氣低落,軍事紀律被削弱。
薩賓國大怒,決定用新頒布的《第十一殺人法》來樹立榜樣。 13名戰敗的將軍被迫站成一排,臉上頓時露出了笑容,意識到生死攸關的機會即將到來。 一名身穿戰甲的士兵手裡拿著乙個簽名箱,手中握著將軍們的命運。
國王的聲音冰冷而平靜。 人們的臉像灰燼一樣死去,他們什麼也說不出來。 這一刻,時間彷彿靜止了。 無數雙眼睛盯著士兵的一舉一動,一顆心昇到了嗓子眼。
士兵的名字劃破了死一般的寂靜,宣告了這個人的終結。 圖利烏斯將軍的臉色變得蒼白,雙腿無力地跪倒在地。 雖然其他人的臉上閃過幸福的表情,但他們的眼睛卻難以置信地瞪大了。 國王大聲吩咐道。 兩名士兵走上前來,手持沉重的石錘。 他們面無表情地走到圖利烏斯跪著的身邊,舉起了手。
一時間,布料撕裂的聲音和骨頭破碎的嘎吱聲此起彼伏。 我們不禁想起這位戰敗將軍所忍受的痛苦和絕望。 當所有的聲音都安靜下來時,圖利烏斯已經死了。 國王平靜地吩咐道。
人們的臉色蠟黃,整個空氣中瀰漫著死亡的寒冷。 他們並肩站著,卻掉進了冰窖裡,久久無法回過神來。 這是《殺戮第十一條法》首次執行時的悲慘場面。 乙個戰敗將軍的生命在殘酷的懲罰下匆匆結束,他與十個同伴之間的生死悲喜劇成為羅馬軍隊集體記憶中的血腥印記。
“十一粉碎法則”的第一次執行震驚了整個羅馬軍隊,羅馬軍隊在一段時間內保持著高水平的戰鬥力。 然而,它的殘酷本質也在士兵們的心中投下了陰影。 在隨後的幾年裡,這種可怕的軍事規定在羅馬歷史上又出現了兩次。
西元前71年,著名的奴隸戰爭在羅馬爆發。 在這個動盪的戰爭時代,羅馬軍隊又遭受了一次慘敗。 面對嚴重的軍事紀律問題,羅馬指揮官克拉蘇不得不恢復“十一殺法則”,以清理軍事紀律並恢復士氣。 這一次,抽籤儀式同樣殘酷而可怕。 最後一位不幸的戰敗將軍被可怕的石錘處決殺死。
更令人尷尬的是,西元前36年,“十一殺法”第三次在羅馬實施。 這一次的懲罰是針對馬庫斯·安東尼(Marcus Anthony)手下的將軍們。 在與屋大維的戰鬥中失敗的安東尼在他的指揮下大多是一名經驗豐富的戰士。 這些人是安東尼最有權勢的助手,卻再次淪為“十一殺法則”的犧牲品。
昔日追隨安東尼的將軍們,只能臉色蒼白地等待命運的判決。 他們曾無數次並肩作戰,但現在他們不得不互相告別。 被選中的不幸將軍之一是弗拉维烏斯,他是安東尼手下的心腹。 弗拉维烏斯將軍死於石錘的打擊,鮮血飛濺,他死了。 這無疑是對失敗者的殘酷嘲弄。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這也是歷史上最後一次執行“第十一殺人法”。 在隨後的幾個世紀裡,這種可怕的軍事統治兩次改變了羅馬歷史的程序,逐漸被遺忘在歷史的塵埃中。
然而,時間已經過去了,“第十一殺戮法則”的恐怖並沒有被歷史湮滅。 在現代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這個古老的系統復活了。
1941 年,納粹德國發動了巴巴羅薩行動,對蘇聯領土進行了大規模襲擊。 在史達林格勒戰役中,蘇聯紅軍背水一戰,守住了這座城市半年。 面對德軍的猛烈進攻,蘇軍**潰敗的現象並不少見。 為了提高軍紀,蘇聯再次動用了“第十一法”。
與古羅馬不同的是,這一次的執行變得非常高效和快速。 手槍的出現,將“十一砸法”從古代石錘刑罰中解放出來。 寒風中,11名戰敗的逃兵併排站著,他們盯著士兵手中的左***,人群沉默了一會兒。
然後,第三個倒霉鬼倒在地上,鮮血在雪地裡爆炸。 這一幕嚇壞了所有目睹這一幕的士兵,也成了他們噩夢中的一頁。 雖然這是近代唯一的乙個,但它已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歷史形象。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國古代軍事文化中,也存在著類似於“第十一條殺人法”的可怕制度。 唐朝著名將領李靖在抗擊人民起義時,曾制定過“十分之三”的軍法。 根據這一規定,如果軍隊在戰鬥中失敗,十分之三的人將被殘酷處決,以樹立榜樣並威懾軍隊的士氣。
按照李靖的軍令,很多嚴重的失職行為都會引發“十有三殺”,比如洩露軍事情報、逃戰、失去軍事陣地等等。 我們很難想象,如此殘酷的制度的實施,會給李靖麾下的士兵帶來怎樣的恐慌。
從某種意義上說,李靖的《十殺三殺》和古羅馬的《第十一殺法》都體現了戰爭年代對軍紀的極端追求。 殘酷制度背後的邏輯是相似的,都是通過乙個接乙個地殺死乙個來防止士兵的分散和逃跑。 換言之,這是歷代統帥們在特定歷史條件下不得不採取的嚴酷手段。
這讓我們反思,在戰爭年代,什麼樣的人類扭曲將被推向何種界限。 同樣值得深思的是,我們是否應該尋找更寬容、更仁慈的制度來克制人性的陰暗面。
回首歷史,我們不禁哀悼那些在“十一殺法”等制度下死去的古人。 他們本可以過著不同的生活,但他們卻成了戰爭機器中可有可無的螺絲釘。 當我們反思曾經被視為“正義”和必要性的嚴厲軍事規則時,我們是否也應該審視人性本身作為製造者和旁觀者?
在“十一殺法則”重演的2500年裡,我們看到了太多的扭曲和黑暗。 它揭示了戰爭年代人性有缺陷的一面,並警告我們這樣的事情不應該再次發生。 當我們談論這樣的懲罰和制度時,我們心中不可避免地感到一種難以形容的悲傷——它使人性光明的一面難以照耀這個世界。
然而,我們不能否認,在一些殘酷的懲罰背後,也有人類對秩序的需求。 正如光明不能黯淡一樣,人性、善與惡也是如此。 我們的任務是在歷史中找到一條孕育愛、寬恕和理性的道路。
今天,讓我們停止怨恨,而是回顧歷史,吸取教訓,思考人性。 要建立更加文明、開明的制度,克制人性中的暴力因素。 只有這樣,才能避免歷史悲劇的重演。 這不僅是為了老百姓的安全,也是為了人性最後的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