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經濟的概念延伸到:以可持續發展理念為指導通過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產業轉型、新能源發展等手段,盡可能減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的消耗,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實現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共贏經濟發展形式。 它的本質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潔能源發展、追求綠色GDP的核心,是能源技術與減排技術創新、產業結構與制度創新、人類生存與發展理念的根本轉變。
生態資源可持續發展與低碳經濟一方面就是積極承擔環境保護責任,完成國家節能降耗指標要求; 另一方面就是調整經濟結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發展新興產業,建設生態文明。 這是摒棄以往先汙染後治理、低端後高階、粗放後集約的發展模式的現實做法,是實現經濟發展和資源環境保護雙贏的必然選擇。 低碳經濟是以低能耗、低汙染、低排放為基礎的經濟模式,是繼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之後人類社會的又一重大進步。
“低碳經濟”的背景是全球變暖對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嚴峻挑戰。 隨著全球人口和經濟規模的不斷增長,能源使用引起的環境問題及其原因不斷被人們認識,不僅是霧霾、光化學煙霧和酸雨的危害,還有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增加引起的全球氣候變化。
**10,000粉絲獎勵計畫
過量的二氧化碳排放對全球氣候產生了不利影響,減少和控制碳排放迫在眉睫。 碳市場可以通過市場化手段對碳排放總量和碳配額進行調節,例如,重汙染企業的碳排放量難以在短時間內大幅下降,配額往往不足; 清潔工業或節能企業將擁有剩餘的碳配額,兩者都通過碳市場交易,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
此外,碳市場調節碳排放總量的機制是,當它提高時,它會增加企業的成本,從而迫使重汙染企業尋求更清潔的替代要素進入生產,以減少碳排放通過技術進步調整要素投入比例,促進產出。從長遠來看,改進低碳技術將有助於降低減排成本,這不僅會減少碳排放,而且有可能從超額碳配額中獲益,進而激勵企業投資低碳技術,從而實現成本驅動型低碳技術投資最小化和減少碳排放的良性迴圈。 從而帶動整個工業部門的產出績效。同時,在環保法規的壓力下,那些負擔不起減排成本的高汙染企業,難免被淘汰,生存下來企業將擁有更清潔的技術支撐和更強的創新能力
在環境壓力和市場競爭機制的作用下,淘汰落後產能,刺激新動能,從而促進高汙染高耗能產業轉型公升級和低碳發展,降低其在工業部門的比重,提高低碳產業和轉型適應性強的產業比重; 優化工業產業布局能源密集型產業在碳交易市場中處於成本劣勢,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實現高產出增長的無節制模式已成為過去,激烈的市場競爭迫使它們加速轉型。同時,產業結構的改善將促進清潔能源行業的發展,為具有創新性、適應性和生存能力的企業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反過來,它促進了產業結構的公升級和整個行業的低碳轉型。
碳市場的建立使碳成為一種可交易的商品,為實現減排提供了具體可行(或合理)的途徑,即如果企業的碳排放量大於其排放配額,可以通過碳市場購買碳配額來實現碳排放,另一種如上所述, 通過成本驅動的技術創新,可以減少企業的碳排放。這兩種方法之間的權衡取決於成本和收益的大小當碳價高或波動較大時,將激勵企業選擇第二種方式進行技術創新,以降低減排成本。
中國低碳經濟發展狀況如何?
在碳市場方面
全國碳市場的第乙個合規週期為2021年1月1日至12月31日。 截至12月22日,共納入發電行業重點排放企業2162家,覆蓋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約45億噸。 碳排放配額累計交易量為14億噸,累計成交量582億元。
行業方面
2021年,新能源產業快速發展,綠色電力建設為實現轉型、加快高質量發展貢獻越來越大。 國家能源局公布資料顯示,今年1-11月,我國新能源發電量首次突破1萬億千瓦時,達到10355千瓦時7億千瓦時,同比增長3297%,佔138%。同時,2021年我國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容量歷史性突破10億千瓦,水電和風電裝機容量均超過3億千瓦。
在企業方面
“雙碳”目標的提出,讓綠色產業走上了“出口”。 在支援綠色企業上市融資方面,科創板發揮著重要作用。 截至2021年12月26日,已有221家綠色企業入選科創板,支援先進環保、電子芯等多個細分行業。 其中,14家企業來自廣州、湖州等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初始資金共計161只1億元。
更多關於碳達峰、碳中和的資訊,請關注:臨環炭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