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8日,台灣《聯合報》刊登了陳豔橋撰寫的《花開的花朵:海峽兩岸回望》。以下是文章的摘錄:
內地電視劇集《花兒》在海峽兩岸熱播。 電視劇集描寫了30年前充滿機遇與希望的上海,同時台灣也欣欣向榮,金錢氾濫(指當年台灣經濟發展,錢一放地就能蓋住腳踝——本站注)。 《花兒》帶兩岸人回顧上世紀的90年代,也引導年輕人對未來繁榮的期待。
1987年,台灣開放大陸探親後,上海成為台灣人赴大陸的第乙個大城市。 從此,上海與台灣有著密切的聯絡,台灣人把資金、技術、人才甚至文化都帶進了上海,他們開辦了工廠,成立了公司,甚至落戶了。 在《花》中,黃河路、外灘、南京路,以及各類餐飲、外貿商業、社會發展,都有台灣人民的參與。
《我的未來不是夢》《冬天的火》《安妮》《愛為贏而戰》《我是乙隻小鳥》《再回頭看》等劇中的台灣經典歌曲,深深扎根於當下人民的心中,場景也喚起了許多台灣人熟悉的回憶。 在劇中50多集的劇集中,《再回頭》多次出現,或許成為過去30年來兩岸的寫照。
從政治角度看,從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兩岸開始的政治接觸和談判,到90年代末在上海和平飯店舉行的辜王會談,再到錯綜複雜的兩岸交往,兩岸一路走來都布滿了荊棘。
從經濟角度看,在建中的東方明珠塔在劇中多次出現,代表了當年上海的大發展。 黃浦江上多座橋梁的建設,市區多座高架橋的建設,上海港的擴建,都是在當年進行的。 在劇中的最後,鮑先生在浦東川沙(現上海迪士尼度假區)的最後立足點也蓄勢待發。 回頭看台北,有捷運(地鐵)專案和信義規劃區(城市更新,即城市改造——本站注),但隨著台灣對兩岸經濟合作的限制,亞太運營中心胎死腹中。
從文化的角度來看,台灣人來到上海,重新認識了大陸這片土地,了解了他們的思維和生活習慣,也帶來了不同的生活方式與管理方式、時尚與流行、文化創意。
從社會角度看,正如鮑先生在劇中所說:“我們要感謝這個時代,只要我們有遠見,只要有手,我們就有未來。 而這,正是30年來被老繭化身、奔赴大陸打拼的台商的真實寫照。
《花》通過吃男女,呈現山河歲月和時代變遷。 很多台灣觀眾(尤其是那一代台商)看完後感動了很多,他們回想起當年在太平洋百貨相遇的時光,從蛋糕店帶來點心,嚷嚷著要去錢箱KTV唱歌。
經過30年的艱苦奮鬥,大陸的跨越式發展令世界人民驚嘆不已,台灣過去的優勢早已被取代。 大陸從電動車、無人機的硬體,到微信、抖音、小紅書的軟體,再到影視文化娛樂,都已經超越了台灣和香港。
展望未來,希望能如《花兒》所言,“孩子的心永遠在,期待下乙個冬春”。
1月17日,人們在上海黃河路的一家商店品嚐美食。 電視劇集《花兒》的播出,給上海黃河路上的各類美食帶來了火熱,不少人專程“打卡”品嚐。 (新華社記者張建松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