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結束後,1945年,秦繼偉接替李達出任太行軍區司令員,太行軍區與太越軍區、河南軍區、河北-山東-河南軍區一起,隸屬於山西-冀-山東-河南軍區。
此外,還形成了 1 列、2 列、3 列、4 列,後來形成了 6 列。
解放戰爭初期,秦繼偉作為二級軍區的軍政首領,負責後方建設。 雖然他在土地革命和抗日戰爭中有值得稱道的戰績,但他在這些時期的表現並沒有達到可以被評為準軍團的標準。
直到 1952 年,當他被評定時,他只被評為普通士兵。 但是,這並不影響他在解放戰爭中的重要地位。 解放戰爭中,他與陳庚、陳再道、王金山等同級野戰縱隊軍政首領一起負責前線作戰。
抗日戰爭初期,雖然在主力部隊中沒有參加過很多戰鬥,但在1940年調往冀南擔任主力旅副師長後,參加了百團會戰,擔任太行軍區第一師師長。
抗戰結束後,他擔任太行司令,承擔了與陳庚同等重要職責,比王金山、杜一德早一步晉公升為縱隊級職務。 此時,杜一德只是冀南軍區副司令員,而王金山還是第六縱隊的副司令員。
王金山、杜一德指揮的第六縱隊在定濤戰役、河北戰役、西南魯戰役中先後取得勝利,作出突出貢獻。 與他們相比,秦繼偉主要負責當地的支援和協調行動。
1947年8月,太行軍區部隊晉公升為第9縱隊,他也成為第9縱隊司令員。 不過,這支部隊的戰鬥力稍弱,更負責與其他主力部隊配合。
直到1949年渡江戰役後,第9縱隊在陳庚的指揮下,在河南西部根據地展開激戰,與當地部隊發生衝突,參加小規模戰鬥,配合第4縱隊進行艱苦的戰鬥,才逐漸嶄露頭角。
雖然秦繼偉的戰功略遜於陳庚、王金山和杜一德,但這並不影響他在1952年10月發生的上甘嶺戰役中的出色表現。
值得一提的是,1952年對軍銜的考核,不僅是以解放戰爭中的職位為依據,而是以往的職位、資歷、綜合職位、戰鬥成績等因素為依據。
例如,莫文華、李天歡、郭華若、魏國慶、張震等都曾在正規軍服役,但都被評為副兵團。
“準軍團軍銜”是乙個獨特且極具挑戰性的關卡。 這個級別的考核,需要參考幹部的資歷、成績和以前的職位,最後選出的53名準軍團級幹部,雖然有的不是最高的,但是他們以前的職位很高,比如孫毅。
1932年任該師參謀長,還任抗戰師山察冀軍區參謀長,解放戰爭期間長期擔任河北中部軍區司令員。 秦繼偉雖然擔任了較早的縱隊掌門人,但還是比不上他在三個時期的綜合戰績。
不過,他仍然被評為正規軍,這是完全合理的。 這再次證明,準軍團軍銜的考核,需要綜合考慮幹部的方方面面,而不僅僅是單一的成績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