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通威刺獸被列為甘肅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它不僅是權力的象徵,也是驅邪祈福的聯排別墅的寶藏,多見於寺廟、寺廟和住宅樓。
桐威棘獸的生產始於唐代,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是桐渭地區標誌性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造型不僅具有秦、漢、唐三代的餘暉,還融合了宋、元、 明清時期。
通威的脊椎獸,尤其是最有名的那些,是老爺子李忠賢放出的。 李忠賢,1963年出生於通威縣梅營鎮瓦房村,是省級通威刺獸生產技藝傳承人。從1981年開始,他就從叔叔那裡學習製作棘獸,從1986年開始,他開始自己創作,憑藉對脊椎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嫻熟的手工技藝,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
他的作品在充分結合馬營傳統文化元素的同時,創造性地融合了古代神話傳說,造型生動、栩栩如生、趣味十足。
每天早上,和西北許多老人一樣,喝了幾罐茶後,李忠賢老人就開始了一天的工作——揉捏脊椎獸。
走進李忠賢的脊椎獸作坊,總能看到各式各樣的棘獸作品,龍鳳刺、麒麟送行、蓮花送行、飛龍吻、玩珍珠的兩條龍、牡丹蓮花刺等泥塑刺獸擺放在作坊的空地上,除了冬春天氣寒冷, 他一年中的大部分時間都在製作脊椎野獸。
在李忠賢看來,刺獸的製作既艱苦又細緻,每乙個生產環節都要精益求精,一件作品從選土、浸泥、成型、捏、繪、雕、燒,需要兩個月的時間。“這種藝術必須是一種藝術基礎,一種藝術愛好。 沒有一點藝術基礎,學習起來是非常困難的。 李忠賢說,除了學習刺獸的本領,還要有藝術基礎,還要能忍住寂寞,慢活才能產生好作品。 無論製作什麼樣的動物或圖案,都要有“胸中變獅子”、“胸中鳳凰”、“胸中成龍”的氣勢,這樣才能一氣呵成。
在生產過程中要考慮創新,不僅要考慮廟宇的脊獸,還要考慮鄉村振興中路邊的藝術圖案和沙盤。 李忠賢說,他還打算雕刻出民俗和農耕文化人物的陶土,以便更好地傳承泥塑手工藝。
對於如今的李忠賢來說,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他最大的心願就是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繼續傳承這門手藝。 只要他還有一口氣,只要他的身體允許,他就永遠是刺獸。
通威 |通威融合傳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