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鬥持續了14分鐘,我小隊的14消滅了敵人的79人,俘虜了19人,占領了敵團的總部,殺死了敵團長,並奪取了連旗,而我軍只受了輕傷1人。”
也許很多人看到這段話,會下意識地認為這是來自某個軍事題材**。
只是文中描述的內容與《雙文》無異。
畢竟在實戰中,要想完成這樣一場少勝多勝的戰鬥,幾乎是不可能的,除非雙方的裝備存在巨大的代際差距。
縱觀我軍組建以來所經歷的大大小小的戰鬥,一直以來,我軍在裝備方面一直處於弱勢地位。
因此,一些不了解歷史的朋友可能會認為這樣的戰鬥並不存在。
然而,這真的不是虛構的劇情,而是志願軍在朝鮮戰場上的一次漂亮的“斬首行動”——對白虎軍團的突然襲擊。
早在1953年,經過三年的戰鬥,中美兩國都打算在朝鮮戰場上達成停火協議。
在目睹了中國和朝鮮人民軍隊的英勇之後,美國人現在不願意繼續捲入這場毫無意義的戰爭。
就在朝鮮和南韓人民熱切期盼和平到來的時候,南韓的李承晚卻以“當場釋放”為藉口,強行扣留了被俘的朝鮮人民軍人員。其中超過70,000人,並表示即使美國人不願意戰鬥,南韓也會繼續戰鬥。
6月20日,得知訊息的彭總統建議推遲簽署停戰協定,再給南韓軍隊一擊,錦城戰役爆發。
雖然“停戰協議”尚未簽署,但以美國為首的聯軍已不想涉足朝鮮戰場的渾水摸魚。
1952年上甘嶺戰役後,美軍明白,在軍事上打敗志願軍根本不可能。
而在戰鬥的頭兩年,美軍的飛速崛起,讓美帝國主義難以向公眾交代。
所以,這個時候,李承晚還想把美帝國主義綁在自己的戰車上,這顯然是痴人做夢。
“晉城之戰”打響後,美帝國主義根本就無意幫助南韓,除了按照雙方的軍事條約提供一流的彈藥和軍事顧問外,不願意實際派美軍參戰。
美國人還想用志願者的手給這個不聽話的李承晚乙個教訓。
顯然,彭先生和***是知道這種關係的。
於是他準備通過“晉城之戰”打一場漂亮的仗,讓那些心懷不軌的西方國家看到今天志願軍的實力。
經過近三年的戰鬥,此時的志願軍已經不是初入朝之時。
**裝置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從“錦城之戰”開始,志願軍就一直在向南韓軍隊施壓。
為了打好晉城戰役,志願軍從戰役一開始就集結了1480多門火炮、20多輛坦克、6個工兵營和11個步兵團修路橋梁,動用了2000多輛汽車運送了1輛50,000噸物資。
僅在7月13日夜間,志願軍第20軍團的進攻中,志願軍就動用了1100門火炮向敵人陣地傾瀉了1800噸炮彈,敵人還沒來得及反應就已經失去了陣地。
除了加強重型火力外,志願軍的個別裝備也發生了明顯變化。
大量半自動和自動槍枝的使用使志願軍戰士的戰鬥力成倍增加。
戰爭初期,志願軍可以用他們的舊水連竹步槍擊敗美軍,但現在他們已經用半自動和自動火器取代了它們,但他們遇到了李承晚的部隊,他們是“戰爭的五敗類”,結果可想而知。
晉城之戰之夜。
楊玉才帶著偵察小隊的12名士兵,喬裝打扮後深入敵後。
當天,楊玉才偽裝成“美國顧問”,偵察小隊其餘士兵換上南韓軍裝,偽裝成一群護送美國顧問的南韓士兵。
一路上,偵察小隊的士兵們用他們近年來學到的朝鮮語在敵後行進,欺騙敵人的哨所,直奔敵人駐紮的高地。
本來楊玉才一行人進行這次行動,並不是為了查清再次進駐的南韓“白虎團”的部署情況,而是沒想到,在穿插的時候,竟然有一名南韓士兵誤入了他們的隊伍。
楊玉才發現這名誤入的南朝士兵後,立即命令手下抓捕他,並逼迫他詢問當晚敵人陣地的密碼。
隨後,楊玉才等人按照這個命令,暢通無阻地通過敵陣地,直奔二清東“白虎團”團部外圍。
“白虎軍團”的團部位於韓軍防線的中心,對方萬萬沒想到,志願軍的偵察隊會出現在這裡。 有好幾次,敵人隱約發現了偵察隊的蹤跡,但他們只是象徵性地開了幾槍來測試一下。
這種招數對付百戰百戰的楊玉才等人,顯然是無效的,每次遇到敵人的火力偵察,楊玉才等人都能用自己熟悉的朝鮮語逃脫。
就這樣,楊玉才等人大方的來到了“白虎團”駐紮的“415高地”。
在“415高地”的外圍,有一處用鐵絲網圍起來的區域,楊玉才等人透過鐵絲網看到了兩排整齊的木屋。 屋外停滿了大卡車和吉普車,一些南朝鮮士兵正在運送軍用物資。
看著這一幕,白虎軍團似乎正在準備撤退。
在與小隊士兵商量後,楊玉才決定潛入敵團部,咬住敵人,以免在總攻前讓部隊逃跑。
於是楊玉才和小隊的士兵們砍斷了鐵絲網,爬到了這兩排整齊的木屋外面。 透過木屋的門窗,楊玉才等人發現裡面坐滿了“白虎軍團”的高階軍官,似乎在開會。
從他們的領章來看,應該是白虎團團長和營級以上幹部在開會。
於是楊玉才立刻向隨行的士兵示意,一起闖入對方團部會議室,然後立即發起攻擊。 南韓官兵猝不及防,在楊玉才等人的槍口下成排倒下,一名團長當場被擊斃。
擊斃敵方團長後,楊玉才等人停止了射擊,用韓語對著躺在地上,已經嚇得渾身發抖的南韓官兵喊道“舉起手來,開槍或殺戮! ”
隨後,這些南韓官兵整齊地將槍舉過頭頂,自覺排成一列,等待被楊玉才等人俘虜。
簡單一問,原來這裡不是白虎軍團,而是機甲軍團的駐地,而白虎軍團的駐地就在二清洞,離這裡不遠。
於是楊玉才等人趁著敵人的恐慌,衝過公路,直奔二清東的“白虎團”駐地。
到達二清洞後,楊玉才讓手下士兵分成三組,分別趕往敵人的警衛室和會議室。
分兵作戰的偵察小隊士兵,猶如天降神,所過之處,毀滅性強。
那些已經被嚇壞了的南朝士兵,根本就不是對手。
戰鬥在很短的時間內就結束了,前後大約花了十分鐘。
眼看敵人打不過志願軍,只能四散逃竄。
由於我軍人數有限,追擊不方便,最後只能讓敵人逃跑。
戰鬥結束時,楊玉才等人在清理戰場時進行了統計,在這場戰鬥中,敵機甲團團長以下共有97人陣亡,俘虜了敵軍軍科長、榴彈炮營副營長等19人, 我們單位有一人受輕傷。
儘管敵軍副師長,"白虎軍團"團長等人逃跑了,但這場戰鬥的結果卻算得上是軍事奇蹟。
戰鬥結束後,楊玉才等人回到了軍隊。
知己在得知此次戰鬥的戰報後,立即給楊玉才等人頒發了“特別功”獎,並廣為宣傳“偷襲白虎軍團”的戰鬥故事。
當然,敵方也從這廣為流傳的宣傳中得知了這場戰鬥的來龍去脈,一時間整個南韓軍隊都抬不起頭來,成了聯合**的笑柄。
韓戰結束後,楊玉才於1954年被授予“一等戰鬥英雄”稱號,朝鮮還授予楊玉才“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稱號和金星勳章和一等國旗勳章。
1957年,中國人民志願軍京劇團的李世斌、方榮祥、李桂華等人講述了楊玉才偵察隊的故事,並請劇作家孫秋超編寫了現代戰爭京劇《偷襲白虎團》。
“文革”期間,《偷襲白虎團》也被定位為革命八大典範劇之一,《智取虎山》《沙家浜》等劇目成為當時中國文藝界的巔峰之作,影響了整整一代人。
1964年,我在演電視劇集《偷襲白虎軍團》時,很感興趣,問起了當年指揮戰鬥的人物原型。
**年輕時,他是一名軍事戰略家,擅長游擊戰、體育戰。
看完顏偉才這個角色後,我突然產生了興趣,想了解原型人物的現狀。
結果,工作人員和一旁的其他人在聽完***的問題後,都無法回答其中任何乙個。
所以***說:“當你回去時,檢查一下,不要埋葬英雄。 ”
這次調查的結果實在是出乎意料。 原主人公楊玉才回國多年後,一直當連長。
可惜這樣的戰鬥英雄就這樣被埋葬了。
此後,在黨和國家領導人的照顧下,楊玉才先後擔任中國人民解放軍連長、營長、副團長、師副參謀長、副師長,並擔任四、五屆全國人大代表,直至5月26日在北京逝世。 1999年。
2月** 動態激勵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