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提出“建立健全重點領域合作機制”、“建立各市場主體協同聯動機制”、“建立區域間成本分擔和利益共享機制”,明確“支援浙江省溫州、台州開展跨區域發展政策協同試驗; 探索民營經濟參與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路徑。 “針對長三角民營企業跨區域發展現狀,分析瓶頸問題,長三角民營經濟跨區域協同發展聯盟以上海、合肥、台州、溫州、南通五大聯盟城市的高新技術企業、規模以上企業和上市企業為重點分析物件,分析五大城市民營企業的業務聯絡、投資聯絡和產業聯絡。 同時,採用代表性企業問卷調查(116名在長三角至少兩個城市投資經營的企業家代表參與本次問卷調查),分析民營企業跨區域發展的障礙和期望。 長三角民營企業跨區域發展的主要特點和現狀如下:
首先,長三角民營企業跨區域發展趨勢成為趨勢,民營經濟發展基礎與五大城市跨區域發展勢頭及其跨區域發展特點之間存在關聯。 民營企業跨區域發展是企業基於市場邏輯的自主行為,長三角一體化影響了民營企業跨區域發展的速度和方向。 從省內外總部和分支機構的分布趨勢來看,2019—2023年,上海、合肥呈現出省內聯絡相對弱、省外聯絡相對加強的特點。 上海與長三角其他省份的聯絡略有增加,與長三角以外地區的聯絡逐年加深。 合肥積極對接長三角,開放度逐步增強,與上海、江蘇、浙江等長三角以外地區的聯絡逐年加強。 溫州市和台州市逐步加強了省內聯絡,與上海、蘇州、安徽的聯絡相對加強,但進一步融入長三角的實現落後於合肥市。 從2019年到2023年,總部設在上海、蘇州、安徽的溫州、台州民營企業分支機構比例增幅增不減.55%(合肥在江蘇、浙江和上海為1。46%)。南通市的特點是省內聯絡逐漸加強,上海、浙江和皖之間的聯絡相對減弱,長三角以外的聯絡明顯加強。
(二)長三角五市跨城市資本流動相對活躍,上海民營企業投資活動高但赤字明顯,其他城市投資流出表現取決於與上海的投資聯絡。 從資金流總量來看,五大城市70%以上的投資企業和60%以上的優質民營企業投資額分布在長三角地區。 在南通、合肥、溫州、台州等民營企業投資基金中,上海投資比例與流入上海比例的差額分別為總體來看,這五市民營企業資本投資流出關係為大盈餘、小盈餘、小盈餘、小逆差。各城市具體情況分析如下:一是南通和上海的投資聯絡最緊密,投資活動最活躍,其他四市的上海投資企業一半以上位於南通,佔其他四市投資額的41%97%去了南通市; 第二個是合肥無論是投資還是資金流出,合肥民營企業佔比均在百分之九十以上,與上海相近,民營企業吸資能力明顯更強; 第三個是溫州民營企業在上海吸收的投資比例明顯更高,接近南通,是合肥和台州的兩倍; 四個是溫州民營企業在台州的資本投資,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台州的赤字。
三是民營企業跨區域發展評價仍有提公升空間,行政區劃間資源配置和規則標準不一致的障礙依然存在,限制性、歧視性規則亟待減少。 樣本企業對長三角民營企業跨區域協同發展的總體滿意度如下74.49 積分,在一般水平上。 問卷分析表明:資源要素流動共享困難、企業經營壁壘隱蔽,是長三角民營企業跨區域發展的主要障礙。 半數樣本企業認為,“資源要素共享存在行政分割和區域壁壘”是長三角地區民營企業跨區域發展的主要障礙。 具體而言,要素資訊不透明和土地資源配置不合理是民營企業反饋的主要問題,分別佔。市場監管跨區域一體化滿意度低,但重要性高,亟待重視。 不同地區監管與標準的不一致突出,提及率超過60%。 地方標準仍需進一步統一。 66.52%的樣本企業認為,各地服務標準不一致是阻礙長三角政務服務融合發展的主要問題,45%69%的企業希望進一步擴大跨省總務。 在市場准入方面,地方保護主義、市場交易規則不一致、牌照、證照跨市互認等問題的選擇率超過40%。
基於上述發現,長三角民營經濟跨區域協同發展聯盟和聯合課題組提出以下四點建議:一是以產業園區跨區域發展為突破口,推動建立以龍頭企業為核心,符合市場化資源要素優化配置的產業分工合作模式。 第二個是由於民營企業向中小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放貸較多,建議加大對中小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的政策支援力度。 第三個是借鑑東莞建設“技能人才之都”的經驗,建立健全以企業為培訓主體的跨區域產業技能人才培養與合作機制。 四個是重視行業協會和龍頭企業在跨區域協同中的作用,提高行業協會在產業政策制定、技術標準協調、產業生態服務等方面的參與度和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