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新經濟催生了新的職業。 換娃老師、塔羅牌老師、陪診醫生、芳香老師、網路配音師、AI提示詞工程師、人工智慧培訓師、碳排放管理師、......許多新的和有趣的新職位正在陸續建立。
最直接的是,這不僅為新青年提供了更豐富的就業選擇,也體現了社會經濟發展的新活力。 更實際地說,它們相對小眾,甚至得到官方認可,但它們直接改變了新青年的精神面貌。
在“新素質生產力”成為高頻詞的時代,新職業成為洞察新經濟、新產業、新生活的視窗和鏡子,我們每個人都直接或間接地參與其中,並可能與之長期共存。
氫氣消費“新時代,新專業人士”系列主題希望記錄正在發生的變化。 這篇文章是為去寺廟工作的年輕人準備的。 他們為什麼做出這樣的選擇? 進廟後真的可以平躺嗎?
作者:邱宇。
編輯 |李克欣.
年輕人在上樓和上班之間選擇香火“這個網路模因正在成為現實,現在當你走進寺廟時,你會發現來這裡燒香的人中有百分之六十是年輕人。
攜程資料顯示,2023年,中國寺廟景區訂單量一度同比增長310%,小紅書“抄經”“禪”相關條目累計接近30億。
而去寺廟“為佛工作”,也成為年輕人找工作的新選擇。
在內卷時代,禿頂失眠不再是中老年人的標準,一些身心疲憊的“髮際線男孩”和“禿頭女孩”厭倦了現有的生活,他們渴望從另一種生活方式中尋找出路。
去寺廟“為佛工作”,被年輕人賦予了“靈桃花樂園”的想象,朋友圈裡的寺廟招工啟事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 光是浙江某名廟的社會招聘,就收到了3000多份簡歷,其中既有來自大廠的白領,也有來自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名校的碩士、博士。
但是當你進入寺廟時,你真的可以平躺嗎? 答案可能沒有那麼簡單。
他住在一座寺廟裡,**受訪者提供
上山
說到寺廟,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皈依佛法,從此六根清淨,綠燈俠為伴,佛食齋戒。 不過,網上發布的寺廟招聘資訊幾乎每年都在,提供的崗位並沒有那麼簡單:廣州光孝寺招聘會計、採購員、倉庫管理員,杭州靈隱寺招聘新編輯和網路工程師,法華寺招聘短**編......和董事還有許多寺廟為社會工作者提供英語翻譯、建築工程師等工作。
“上班不出僧,對宗教信仰沒有要求”“9點上班,5點下班,提供午餐”“沒有KPI,一切都順著命運”......比起工資倒掛和“996是福氣”,寺廟的工作顯得親切多了。 無論是出於對寺廟的好奇,還是作為“逃避內卷”的過渡選擇在寺廟工作,各大寺廟的招聘啟事一出,很多年輕人都迫不及待地嘗試和申請。
我來的時候不想離開“是住在寺廟裡的第一感覺。 Yiwen 原本是一名新**編輯,由於工作繁忙,沒有正常的作息休息,經常凌晨三四點就睡著了,長期緊張和工作休息紊亂,體重從 120 磅飆公升到 180 磅。 這些因素促使他緊急尋找乙個乾淨的地方休息去聖殿當圖書管理員成了個好去處。
小芷去寺廟工作的機會非常巧妙,當她因為研究生入學考試不及格而陷入崩潰之中時,除了每天找工作,還陷入了無限的內耗之中,這期間她還生了一場大病。 當她得知有實習機會時,她毫不猶豫地接受了。 這份工作恰好是以講解員的身份去寺廟。
慶玲在網際網絡行業工作,工作壓力大,晚上10點以後回家是家常便飯,頭髮越來越稀疏。 去過寺廟做過幾次志願者後,去年10月她一直在關注寺廟的***,在***上看到乙個帖子要招募乙個平面設計師之後,他毅然決然地遞交了辭呈,申請了寺廟的工作。
她的小組負責寺廟的宣傳工作,**直播,通常一周休息一天,有活動的時候她還要加班,這並不像想象中的那麼容易。 然而,在這裡工作的人大多是佛教徒,“他們彼此很有禮貌”,“人際關係很簡單”,慶齡也找到了她久違的幸福。
與大多數不小心闖入寺廟工作的年輕人不同,陳平進入寺廟似乎是命中註定的事情。他出生於乙個虔誠的佛教徒家庭,是“從子宮裡開始的素食主義者”,當他告訴父母他要去家鄉的一座寺廟工作時,他的家人說“這是一件非常有福的事情”。
2022年,他從一所二等師範學院畢業,當他看到寺廟的招聘資訊時,他毫不猶豫地投遞了簡歷。 以往,農曆新年的第一天和十五天,陳平和家人經常來寺廟供香,採訪當天是他第一次跨過小側門,走過寫著“遊客停靠”的牌子,走進工作區。
與寺廟前的喧囂不同,這裡格外安靜。 在採訪中,他被問及是否對佛教感興趣,“正好他的家人都很虔誠,信佛,從小就被培養出來,所以他們很自在地談論這個話題。
陳平是寺廟裡的文玄剛,他從另外兩個同事那裡聽說,能進來的,都是和睦相處的。 他的工作是:新的 ** 操作,每天更新兩條推文***,協助寺廟開展公益活動,負責拍照、撰寫文案、排版、發推文等工作。
而對於誦讀和皈依的次數,聖殿的要求也很少。 “只要閱讀量不是特別低,就可以過得去。” 除了偶爾需要加班的週末公益活動外,我通常可以按時下班。
至於以後如何選擇,他說他可能會在寺廟工作到退休。 畢竟背靠群山綠樹,鳥鳥花香,辦公室也很古樸,還有專門的茶咖啡區,早上可以喝咖啡,下午可以喝茶,每天午休兩個小時。
有人去寺廟逃跑還有一些人,經過深思熟慮,打算在寺廟裡度過餘生。 慧慧就是其中之一。 她在浙江某寺院工作了五六年,工資低,五險一金。 她的帖子是:文化活動的策劃和運營平時,我們策劃禪修體驗、禪修抄經、主題展覽、文化研究等活動,傳播佛教文化和傳統文化。
因為涉及到策劃、聯絡、執行到現場控制等一系列工作,所以一忙的時候,我會連續加班兩三個星期。 即便如此,這份工作對慧慧來說還是比她以前的工作容易得多。
寺廟沒有KPI,只需要在年中和年末提交工作總結,每次舉辦活動,都能感受到參加活動的人的尊重“,這也給她的工作帶來了更多的價值感和成就感。
而且,這份工作有很多閒暇時間,如果是夏天,還可以一邊聽蟬鳴,一邊聽著**的吟唱,婉轉悠揚,心很快就會平靜下來。 ”
下山
有人把寺廟想象成與世隔絕的淨土,彷彿去寺廟,就能找到迷失的自己。 但寺廟真的是避風港嗎? 年輕人會湧向聖殿以恢復自我,還是更加困惑?
事實上,寺廟和世界上其他機構一樣,也有世俗的一面。 劉志宇是北京大學的數學天才,13年前出家為僧,現在已婚並創業。 他曾經告訴**,與大多數人的想法相反,寺廟裡的人際關係遠比外面的世界複雜得多。 就算是高僧,有時候也逃不掉世間的煩惱。
如果說慧慧和陳蘋仁在寺廟裡的工作太過佛教,那麼莉莉在上海寺廟裡的工作則體驗到了世俗的一面。 據她在社交平台上分享,她成功申請上海某寺廟新**運營崗位後,正式加入的地方就在一棟寫字樓裡。
八點半上班,五點下班,打卡上下班,除了同事們互相稱呼對方為“師兄”,稱呼上級為“**”,在工作內容上,寺廟一方面要與時俱進,趕上時代變遷,另一方面要吸引線下信徒,同時與文化創意、出版聯動。 這與普通的新**工人沒有太大區別。
而且,進廟工作的門檻也不低。 就算廟裡的工作悠閒自在,躺平也不是那麼容易的。 慧慧加入公司時,雖然招聘公告上不需要碩士學歷,不過,經過層層選拔,加入公司的年輕人基本都是從碩士學歷開始的。 在佛法師中,也有海外留學背景、佛學院碩士等。
受寺廟氛圍的影響,慧慧開始閱讀歷史文化經典,並與同事們交流典故。 為了提公升自己,她還參加了當地一所大學的研究生考試。
近年來,培養現代寺廟管理人才已成為佛教學術界的一項重要任務。 過去,上海玉佛寺與上海交通大學合作,為僧侶提供MBA課程; 後來,杭州靈隱寺與中國濟涼院合作,推出了寺廟標準化管理體系。 事實上,寺廟並不像以前那樣“佛教”。
同時,寺廟也有很多規則要遵守比如對宗教有一定的敬畏和理解,不能吃肉不能喝,女生不能穿高跟鞋、短褲、短裙,不能把頭髮染成鮮豔的顏色,男生不能剃光頭等等。
另外,在食堂吃飯的時候,也要注意過堂的禮儀,坐在長桌前後,需要停止說話,按規定把菜筷放好,等堂(打架),在堂裡就不要說話了,用相應的手勢來表達自己多吃少吃。 對於大多數年輕人來說,很難適應這種純潔的生活。
結果,有人“上山”,有人“下山”。 那些被報道過之前離開過寺廟的人,包括杭州靈隱寺的新**趙連貴,北京龍泉寺的北京大學數學天才劉志宇等等。
2016年,靈隱寺的公開招聘風靡全國,90後出身的青年趙連貴是當時上千名應聘者中唯一的宣傳部工作人員。 在接受**採訪時,趙連貴分享了自己在寺廟裡的工作和生活:八點半上班,四點半下班,剩下的時間自己安排。
至於賬號閱讀量、流量變現等KPI考核問題,寺廟的回答是:不要勉強,一切都是原來的樣子。 每天,佛教部門都去上班,在業餘時間與師傅一起練習書法,或者在梵文聲音和綠樹環繞的寺廟中散步。 但即使有這樣安靜悠閒的理想生活,最終,趙蓮貴還是選擇了辭去靈隱寺的職務原因是他的母親在老家安徽為他買了一套房子,每個月都需要他償還房貸。
對於在網紅廟裡工作的90後女哲學大師簡寧來說,廟宇也不是乙個可以一直迴避的地方。 寺廟很適合放鬆和退休,在寺廟工作她確實很開心,但一想到以後生存的壓力,她就不能躺下了。
簡寧從小家境條件不好,物質保障感不足,萌生了去的想法後,她接受了一家遊戲公司的邀請,做遊戲劇情設計,和自己喜歡的創作有關,工資漲幅了好幾倍。
在她看來,寺廟似乎更適合那些本身沒有生活壓力,或者過著純潔的生活,物質慾望低的年輕人。例如,前一類,她的同事中有當地的拆遷戶,他們不值錢; 後一類,有兩位同班的師兄,都是受過高等教育的年輕人,能忍受他們的性情,綜合能力強,在大城市也能過上好日子,但是他們卻自主選擇了寺廟的特殊工作環境,這對寺廟生活來說,是真正的快樂。
至於大多數人,其實很難沒有慾望,滿足於現狀,即使遠離世間的喧囂,走進廟裡吃粗茶淡公尺飯,恐怕也未必有“人間之味是喜悅”。
能夠適應僧侶生活“,這不是乙個簡單的要求,它需要真正無動於衷的人。 另外,在寺廟裡工作沒有成長和發展前景的空間,大部分不屬於寺廟機構內部的人員,而是勞務派遣在大城市,工資水平不是很有吸引力,所以如果你想以逃避現實或短期娛樂為目的來寺廟,最好選擇做志願者。
陳平入職幾個月後,身邊的幾位同事相繼離職,有的開店創業,有的回到家人身邊,有的移民國外,有的重新進入主流職場。
然而,對於今天的年輕人來說,能夠從聖殿生活中短暫地獲得快樂和放鬆,並積累勇氣和信心重新上路,是無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