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0日,“2023年中國新考古發現”在北京公布,四川省資陽市蒙西河舊石器時代遺址、福建省平潭縣貝殼秋頭新石器時代遺址群、湖北省荊門市曲家嶺新石器時代遺址、青澗縣寨溝商代遺址、 陝西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番市西部唐宋時期景窖寺遺址,內蒙古自治區巴林左旗遼上京皇城南部建築遺址。
由中國社科院主辦,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承辦的“中國考古新發現”被業界譽為“六大”,每年評選出6個極具價值的考古專案。 在中國社科院考古論壇上,此次評選出的“六大專業”共同為我們勾勒出一幅生動的古人生產生活圖景。
四川省資陽市孟溪河舊石器時代遺址:重新整理對舊石器時代的認識
該遺址位於四川省資陽市樂治縣,主要文化層已有7-5萬年歷史,是世界上舊石器時代遺址中最清晰、最系統、全元素的遺址。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館館長鄭哲軒介紹,之所以被稱為“全元素遺址”,是因為該遺址不僅發現了石器,還發現了骨木生產工具,這在舊石器時代有機材料的加工利用中是世界上罕見的; 該地點的動植物資源利用是“大、中、小、水、陸、空、食肉、食草”,從大樹到小植物種子,從地上的熊,到天上的鳥。
這裡發現的接骨木果和肌肉草比例較高的是中藥的藥用植物,這意味著在“神農嘗百草”的傳說之前,古人類對植物資源就有了了解。 同時,在現場發現了明顯的火災痕跡,以及骨頭上的切割痕跡和劃痕。 其中,雕刻等行為在舊石器時代非常罕見,反映了早期古代人類對精神世界的最初探索。
北京大學考古與博物館學院教授王友平說:“對於公眾來說,孟溪河遺址是對古代生活場景的還原,觸手可及。 數萬年前生活在這個地方的祖先,他們的認知和控制事物的能力,極大地重新整理了我們對舊石器時代社會生活的認識。 ”
福建省平潭縣貝殼秋頭新石器時代遺址:完善中華文明形成與發展中的“海洋之謎”
殼牌秋頭遺址群包括福建平潭島的殼牌秋頭、西營、東華秋、龜山等遺址,其歷史可追溯至7500-3000年前。 福建沿海地區被認為是早期南島語族群形成和傳播到台灣的重要起點。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歷史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周振宇說,這組遺址展示了早期南島人衣食住行:他們的生計模式既有大陸又有海洋,在各個時期的遺跡中發現了豐富的海洋和陸地動物資源; 7000多年前的植石稻遺骸也被發現在西營和殼魚頭遺址,這是中國東南沿海島嶼最早的水稻遺跡。 他們的禮儀性公共活動發展良好,這可能與航海、捕魚和狩獵的生計模式有關。
早期南島語族的海洋和大陸特徵都與起源於大陸並傳播到海洋的南島語系的邏輯特徵是一致的。 周振宇說。 分子生物學的初步研究表明,平潭史前人群與華南和東南亞的族群有著較為密切的遺傳關係,這也表明了早期南島語族的大陸性質**。 對植物的考古研究發現,大公尺和小公尺是在 4,800 至 4,600 年前引入台灣的。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歷史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李新偉指出,平潭島的一系列考古發現,加深了我們對中華文明海洋性質的認識。
湖北省荊門市曲家嶺新石器時代遺址:5000多年前江漢平原治水智慧
曲家嶺遺址位於湖北省荊門市曲家嶺管理區,以曲家嶺為核心,是集銀家嶺、中家嶺、尊子壩、陽灣等十餘個遺址於一體的大型新石器時代遺址。
近年來,考古學家發現了一批因情況而建成的大型史前水利系統,並對雄家嶺和鄭家兩大水利系統進行了詳細的考古調查。 首都師範大學歷史學院教授戴向明說:“水利系統的發現,實際上將曲家嶺遺址連線成乙個整體,使其成為證明長江中游文明起源的重要遺址。 ”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館館長楊濤表示,在大壩的建設中,很多細節都體現了古人的智慧,比如古人利用自然分布的基岩面作為溢洪道,展現了“因地制宜”的科學建設理念。
曲家嶺遺址複雜的水利系統集抗旱防汛、生活用水和農業灌溉等多種功能於一體,標誌著史前祖先的治水理念從最初的被動防水、耐水到主動控水、用水,實現了從順自然到改造自然的飛躍。
陝西省清澗縣寨溝商代遺址:陝北與中原商文明共存的方州
寨溝遺址位於陝西省榆林市清澗縣界家溝鎮寨溝村,面積約300萬平方公尺,是陝北最大的商代中心聚落遺址。
銀旭的甲骨文記載,商朝晚期,商朝被諸國包圍。 陝北高原曾是商代的重要集散地之一。 寨溝商代遺址首次發現殷商文化圈外規模最大、數量最多、等級最高的A型貴族墓葬。 出土的金耳環、蛇頭匕首、陶器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反映了黃土丘陵地區與商代密切的經濟文化交流,以及商朝對周邊地區的影響。 陝西省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孫佔偉介紹。
該遺址還發現了一批具有突出陰墟風格的陶器愛好者。 北京聯合大學教授雷興山說:“成熟精細陶器的發現證明,至少有一部分青銅器來自這裡,而不是在銀旭鑄造的,這也顯示了這裡青銅鑄造技術的高水平。 ”
新疆吐魯番西部唐宋景教寺遺址:見證中華文明的包容性
西邊的景窖寺遺址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番市火山南麓,遺址年代約為唐宋,是國內外現存的景窖遺址之一。
在唐朝時期,景教沿著絲綢之路傳入中國。 中山大學社會與人類學院教授劉文鎖表示,西部景窖寺(寺院)建築儲存較為完好,結構完整,近年來出土了大量重要文物,尤其是多語文文獻。 初步鑑定有漢文、敘利亞文、粟特文、維吾爾文等,也有一些雙面書面文獻,一面是中國佛教或道教經典,一面是維吾爾景教或敘利亞景教文獻。
近年來,該遺址出土壁畫碎片186件,“壁畫的顏料和風格與新疆許多地方發現的壁畫非常相似,是不同宗教相互學習的痕跡。 劉文鎖說。
多種語言、多種宗教在這裡同時出現,是中華文明包容性的體現。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歷史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郭武說。
內蒙古遼商井皇城南部建築遺址:遼商井建築中國化的證據
遼商井遺址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巴林左旗林東鎮東南部。
近年來,考古學家對遼上京皇城南部大型建築遺址進行了考古勘探和發掘,主要發掘了正殿、側廳等兩個大院和四座單體建築,以及廊道、院牆等附屬建築。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歷史學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王瑩介紹,在以往發掘中看到的遼朝大型宮殿建築,都是坐西朝東,而這次發掘的院落是遼朝首次在遼上京皇城發現遼朝, 並發現了建在北面和朝南的大型建築物。“契丹人與中原漢人接觸後,接收了大量的漢文化,新發現的朝南的大型建築應該是契丹人接受漢文化的重要證據。 北京大學考古博物館學院教授秦大樹說。
結合文獻,此次發掘的皇城南部大型建築遺址規模大、層次高、突出,可能與《遼史》中遼朝早期的帝廟、孔廟、國子監、官輾等重要建築有關。 王瑩介紹道。
*: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