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戲曲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和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形式,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深刻反映著當地人民的生活、情感和思想,是地方歷史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 與京劇、崑曲、戲曲在宮廷中上演、在亭子裡跳舞不同,地方戲主要活躍在大街小巷、田野的鄉村生活中,是一種能夠表達集體情感、建構集體記憶的藝術形式。
2022年,某直播平台戲曲直播覆蓋231種型別,直播量超過80萬次,觀眾總數超過25億人次。 地方戲曲正在逐步克服“地方性”帶來的時間和空間限制,再次成為人們日常藝術生活中的重要選擇。
大銀幕到小銀幕:被遺忘的本土劇再次可見
地方戲劇的根源在於地方。 早期,地方戲曲一般是草地戲,舞台一般直接搭建在田間或村口,演出主要在農閒或節慶期間演出。 在舞台上唱歌和演奏的人可能是專業藝術家,也可能是熟悉的村民。 他們穿上戲服,說著熟悉的當地口音,充滿親昵感,成就了戲曲的藝術和當地人民的日常生活。
然而,地方劇“地方”性質的另一面是狹隘和單調的,在沒有網際網絡,甚至沒有電視等傳播媒體的時代,觀眾缺乏比較和選擇的可能。 與歌劇演員在舞台上的個人交流相比,戲曲的媒介化表演要複雜得多。 從最初的電影,到電視和現在的移動網際網絡平台,從大銀幕到小銀幕,地方劇通過這些媒體與觀眾有著千變萬化的關係。
對於大多數中國人來說,熟悉非本地電視劇集基本上是通過電影(包括後來在電視和網路平台上重播的電影或片段)。 20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國出產了一大批地方劇,如越劇《紅樓夢》《五個女人的生日》、河南戲《花木蘭》《朝陽溝》、黃梅戲《天仙裴》《女妃》《平劇》《柳巧兒》《花媒》等,將地方劇傳播到全國各地,地方戲從此走出地方,被打上“中國”的標籤,成為普中國人的文化記憶。
但隨後,媒體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和電視的普及對地方戲劇的狀況產生了更為複雜的影響。 一方面,除了電影之外,戲曲演出和戲曲綜藝的現場直播進一步加強了本土戲曲的親和力和與觀眾的粘連。 另一方面,電視上豐富多彩的節目也分散了觀眾對本地戲劇的注意力。 與精彩的電視劇集相比,本土劇的競爭力並不強,有些甚至瀕臨被遺忘。
在移動**時代,儘管媒體內容更加豐富,但觀眾的注意力分散,文化產品之間的競爭日趨激烈,本土劇被看的機會也大大提公升。 2023年11月30日晚,直播平台上一場長達兩個半小時的戲曲直播吸引了938萬戲迷,演出的劇目不僅包括京劇、黃梅戲等知名戲曲,還有楚劇、荊州花鼓戲、武學文曲等非常小眾的地方戲曲。 另乙個突出的例子是,在某知名短片**平台上,某使用者發布以拍攝短片為主要內容的雨東調劇團演出,有187個70,000 名關注者,以及它發布的 759 個短 ** 中的 3,112 個60,000個“贊”。 顯然,以短平台為代表的移動網際網絡,給本土劇的關注度和好評度帶來了歷史性的變化。
從展示到互動:將不同的使用者群體聚集在一起
在鄉村的草地舞台上表演時,地方戲本質上是一種互動藝術,表演者和觀眾在同乙個物理空間中,形成乙個戲劇表演的共同體,觀眾通過面部表情、手勢、掌聲等與演員互動。 相反,影視中的戲曲更像是藝人的片面表演,表演之間有媒體的螢幕,表演者在演播室表演,觀眾是隱蔽的,看不見的。 “螢幕”不僅是表演的舞台,更是隔離的屏障。
然而,進入像短**這樣可以實時顯示受眾反饋和互動的移動網際網絡平台,雙方的受眾共同轉化為平台使用者,雖然他們身份上的差異並沒有消失,但這只能說明各種使用者參與平台活動的方式和深度是不同的。 以地方戲曲為主題,使用者觀看或表演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實現了跨地區、跨專業身份的連線和互動,從而啟用了地方戲本身。
以某直播平台的使用者為例。 雖然其評論是“**人”,但從瀏覽其頁面上發布的短篇**可以看出,她只是乙個普通的南音閩南閩地方戲迷,首頁頂部的三段話,一段是南音《三千兩金》的演唱片段,另一段是她帶著南音口音的《羅剎海石》《盲戲》。 就是這樣一位普通使用者,目前擁有80,000名粉絲,並獲得了46個“贊”。40000次,風扇IP位址廣泛分布在世界各地。 在南音歌唱版塊**下,有網友表示,“南音,閩南文化瑰寶”; 有網友還談到了南音歌唱詞和普通話的發音的區別; 一些使用者評論說:“我想起了我的母親。 **的“相關閱讀”進一步鏈結中央電視台、海峽衛視、西瓜**等平台的南音歌唱欄目。 從這個普通使用者開始,移動直播平台連線了乙個多使用者、多內容的南音世界。
由此可以看出,與影視的大屏不同,手機和短播平台的小屏的意義更多的是連線。 與草地舞台類似,平台最大程度地將藝術社群與當地戲曲作為媒介連線起來,藝術社群通過平台進一步連線成乙個生活和情感的社群。
萌萌噠可見:讓土劇在日常生活中生機勃勃
手機和短**直播平台至少為本土戲曲的回歸提供了三個機會:便攜性、互動性以及基於這兩者的日常生活。 平台所依據的手機是使用者最常用的物品,不得遺棄。 直播平台中本地戲曲的日常生活,不僅意味著使用者可以隨時隨地使用平台欣賞戲曲,更意味著他們的行為與日常生活無縫銜接; 也指**過程中的使用者互動話題,不僅涉及地方劇,還涉及多層次的日常生活。 平台的直播和短**,為本地劇開啟了連線日常生活的渠道。
正如電影《白鹿平原》和中國尹老花《將震動山河》的原生態表演所展示的那樣,地方戲曲本來是人們在生產和生活之後休息和表達情感的一種方式。 即使是最熟練的表演者也經常以友好的方式在平台上吸引粉絲並獲得關注。
在直播平台使用者的鏡頭中,河南戲曲表演藝術家劉忠和拿著快餐盒,享受著簡單而近乎破舊的混合麵; 在黃梅戲曲大師吳瓊的平台頁面中**,吳瓊本人蹦蹦跳跳,唱著跳著跳著,可愛得像是廣場上領舞的鄰家小姐。 在這些藝人發布的**中,可以看到他們精彩的歌聲、耐心細緻的談吐,以及各種搞笑的生活笑話、老師和朋友的八卦。 傳統歌劇、流行和流行文化的混合也很常見。 至於在二次元遊戲中翻唱《女神劈眼》演唱片段的戲曲藝人,則是本土戲曲主動拉近年輕人的著名案例。
去年,90後的越劇女郎陳麗君在越劇《新龍門客棧》中單手抱圈走紅全網,她帥氣大方,被網友譽為女裝的“天花板”,讓越劇備受關注。 這也為學習新時代本土戲曲如何走進人群,樹立親和藹可親的新形象提供了很好的體驗。 無論是藝術家帶領歌劇走向生活,還是生活與藝術的雙向奔波,通過新平台讓本土戲曲回歸日常生活,不僅是正直的,更是一種創新。
*: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