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9年(農曆)11月,鄭州(今河北正定)和定州(河北定州)兩鎮向開封緊急報告,稱奪取山西的北漢王朝已加入遼軍,開始進攻後周。
此時,後周皇帝柴榮已經病逝,但受託掌管孤兒令的宰相範謙不分真假,在960正月初一,決定派趙匡胤率軍抗擊, 並給了趙匡胤發動兵變的難得機會。
於是,在農曆正月初三,趙匡胤率領的軍隊抵達距離開封只有四十里的陳橋義時,也發生了兵變。
那麼,趙匡胤的兵變是有預謀的,還是暫時的兵變呢?
其實這個問題也很容易回答。 從以下幾點完全可以得出當時最真實的結論。
首先,我們來看看趙匡胤的上司柴榮在世時的一些舉動。 應該說,柴榮算得上是五代人中比較有成就的皇帝,他當皇帝的時候,不僅實施了一系列恢復生產、生產經濟的措施,而且選人才例外,嚴懲貪官,重視法制。
特別是在軍隊建設上,他還大力整頓軍隊,嚴格執行軍紀,從全國各地選拔特別強的士兵充實禁軍,從此建立了一支由第一黨直接控制的精銳禁軍。
而現在,這支禁軍,卻在趙匡胤的手中。
其次,柴榮在世的時候,趙匡胤已經是習慣了戰鬥,有突出軍事功績的將領,被柴榮多次提拔和重用。 他在禁軍中也有很高的威望,得到了禁軍大部分士兵的深厚支援。
此外,趙匡胤在軍中也非常善於培養自己的勢力,禁軍的很多將領都是他的親信(在軍中,他有“義社十哥”)。 所以,柴榮一死,後周軍中就沒有其他人可以和他抗衡了。
同樣,在五朝時期,在人們的認知中,誰擁有軍事力量,誰就擁有成為皇帝的資本。 也就是說,在鄭州、定州發出緊急報告之前,趙匡胤並沒有絕對的軍事力量,是不懂軍事的樊謙總理把所有的軍事權力都給了他。
當然,最重要的是,柴榮死後,周後期“主國疑惑”的動盪氣氛,自然讓人,尤其是軍中將士,產生了再立乙個師傅的想法(最典型的就是趙普和趙光義)。
趙匡胤此時有這樣的想法嗎,應該說他當初沒有。這也可以從趙樸建議趙匡胤撤除石守信等將領的軍事權力時對趙匡胤說的話中得到證實。
當時,趙匡胤並不想解除石守信等人的軍權,因為他們畢竟是好哥們,是功勳之人。 但趙璞卻說,如果他們的一些下屬作惡,支援他們,他們能自由嗎?
這句話其實是在提醒趙匡胤,要他記住陳橋兵變事件,避免類似事件再次發生。 這就導致了趙匡胤後來的“酒杯釋放軍力”。
所以,一言以蔽之,就是身為顧明大臣的範震等人,對趙匡胤(賦予趙匡胤最高軍權,可以調動全國兵馬)過於信任,最終導致了陳橋兵馬。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趙匡胤的部隊在走出開封之前應該是沒有預謀的。 整個陳橋兵變也是趙普、趙廣義等人在行軍期間(約三天)醞釀的。 趙匡胤一開始可能還不清楚,但至於黃袍加之前他是否清楚,就只有天知道了。
這時,黃袍的加入,成為歷史的轉折點。 對於趙匡胤來說,當著所有士兵的麵加一件黃袍,是死罪,不是死,而是死。 趙匡胤只能反轉。
對於所有士兵來說,每個人都知道支援功績的重要性。 為了他們進一步的榮華富貴,眾人只好跟著一起,他們相信趙匡胤的實力,可以平起平坐。
在這一點上,每個人都應該了解一點。
所以,關於陳橋兵變,也可以這樣概括:是軍中的趙普、趙廣義等人看到了趙匡胤在軍隊中的絕對權力,所以出來指揮這場驚天動地的兵變,一舉奪取了後周王朝的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