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戰爭中,軍事的實際需求和實戰的應用往往是刺激軍事裝備改造的主導因素。 這些天來,在紅海事件中,美國的被動和尷尬正在催化出外界沒有預料到的局面,充斥著“大國衝突”的美國海軍似乎突然豁然開朗,也患上了“火力不足恐懼症”,開始試圖擺脫自己的“臭問題”。
讓我們從正在發生的事情開始。 據美國防務新聞的“引擎”稱,紅海的緊張局勢和美國海軍面臨的困境正在促使美國改變其對船舶建造的一些原有想法。 例如,新一代“星座”級護衛艦被指出“能力不足”。
據報道,“星座”級護衛艦雖然排水量超過6000噸,擁有32套Mk41垂直髮型和宙斯盾防空系統,但它是可以兼顧防空、反艦和反潛防禦的“反手”,可以暫時充當驅逐艦和巡洋艦。 美軍此前對這類艦艇寄予厚望,甚至訂購了第一批20艘艦艇,計畫從後年,即2027年交付。
然而,在紅海事件爆發後,美軍發現了乙個嚴重的問題,面對胡塞無人機和反艦飛彈,雖然配套的近防火炮和“雷射**”確實可以擊落來襲的無人機,但由於射程問題,往往是最後一道防線, 而且根本沒有容錯。如果不阻止它,你就會遭受損失。 當時,“尼卡”號是一艘在紅海巡邏的美軍艦艇,單艘艦艇執行了37次攔截任務。 32個垂直毛單元的配置暴露了最根本的問題,那就是垂直毛單元有限,就算是“一坑四彈”,單艦能攜帶的數量也只有128枚短程防空飛彈,或者乾脆是32枚中程防空飛彈。 這根本無法滿足無人機群攻擊的防禦需求。
而基於這個顯示問題,充斥著“大國衝突”的美國海軍也開始意識到乙個真正的問題,效能低下的無人機可以通過數量優勢迅速耗盡艦隊的防空能力。 而如果面對中國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美國海軍可能會面臨更加高度自主的無人機群,這遠無法與胡塞武裝的無人機戰方法相提並論。 屆時,美國海軍將面臨垂直髮型單位和艦載庫存數量的“巨大挑戰”。
圍繞這個邏輯,美國海軍進一步認識到另乙個問題,那就是美國嚴重缺乏“海上重灌”的能力。 一旦艦上的防空彈藥耗盡,就只能返回補給。 唯一具有補給能力的是美國海軍的潛艇。 然而,這樣的潛艇補給艦只有兩艘,完全無法應對高強度的戰局。
雖然,坦率地說,在我們看來,當前的美國開始陷入更多的衝突,進一步耗盡了美國的國家力量。 但是,在非常現實的情況下,美國不是傻子,它也會從現實中吸取教訓,擺脫一些“臭問題”。 美國在紅海的經驗正在為美國對裝置的需求帶來想法。 在這一點上,我們不應該以固定的看法來看待美軍。 美軍現在正在為太平洋戰爭做準備,中國對此仍需保持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