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診所裡建議患者最常說的一句話是“多喝水”,另乙個是“注意休息”。
我想其他醫生,不管是哪個科室,“注意休息”一定是最常見的詞。
但你知道嗎?
每天告訴病人“休息一下”的醫生從來沒有得到好好休息。
醫生最清楚,“過度勞累”是對生命的毀滅,但“過度勞累”是醫生的常態。
近日,杭州市心內科的孫醫生受到了廣泛的關注。 孫醫生晚上12點下班,他在**中說:“我今天看了40個病人,做了5個手術,其中4個是心房顫動,最後一次心房撲動很難做。 我想知道什麼樣的人會成為醫生? 可能是他對自己的生活要求不高,沒有愛好,又是乙個每天都在工作的人,這樣的人可能適合當醫生。 ”
乙個多月前,孫醫生自己也接受了甲狀腺癌手術。 在自己手術的前一天,他還上台做了3次手術,出院第三天,他就坐上了全天門診。
孫醫生代表了中國絕大多數醫生。
2018年1月,中國醫師協會發布《中國醫師執業狀況》,顯示醫院醫師平均每週工作51次05小時,二級醫院醫生的平均工作時間為每週51小時13小時。
2021 年,一項研究對 22 個省份公立醫院的 1,719 名醫生進行了實證調查,結果顯示 846%的醫生處於中度至重度過度勞累狀態。
醫生的“超勞”不僅是工作時間長,而且“不規律”的影響更大。
永不停歇的“夜班”,對每個醫生來說都是一種折磨,一周乙個夜班就已經很幸福了,一周三班並不少見,夜班連連白班24小時甚至48小時,絕大多數醫生過去都經歷過, 現在和將來仍然會經歷,這是不可避免的。
這就是醫生的命運。
我在診所裡半天都沒時間喝一口水,更不用說上廁所了,手術當天13點以後吃午飯或者根本不吃飯是很常見的。
哪個醫生不是這樣的?
令人震驚的是,醫生的平均預期壽命低於整個社會的平均水平,這是理所當然的。
根據印度醫生協會發布的一項研究,印度醫生的平均預期壽命僅為 59 歲,而印度的平均預期壽命為 72 歲。
這低了 13 年!
據不完全統計,2024年至今已有4位專家級醫生去世:
2024年1月10日,習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知名教授、重症監護醫學學科帶頭人王雪因病逝世,享年59歲。
2024年1月12日,南通大學附屬醫院麻醉師朱翔因病去世,享年45歲。
2024年1月16日,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岳陽市中西醫結合醫院**醫學中心副主任、**醫學教研室主任張紅因病去世,享年55歲。
2024年1月20日,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姚樹橋因病逝世,享年65歲。
從進入醫療行業的第一天起,醫生就走上了一條“超勞”的不歸路。
沒有後悔,也沒有時間後悔,責任就像一根無形的鞭子,不斷鞭策著醫生前進,前進,再前進。
看病的責任、追求最佳結果的責任、寫病歷的責任、手術的責任、奉獻的責任......溝通是責任,是律師責任,是財務責任,是......責任犧牲和奉獻醫生的責任太多了。
獨自承擔任何一項責任都可能令人筋疲力盡,更不用說所有的責任都推給了醫生。
有多少醫生為了責任而放棄了自己的健康,忽視了家人,失去了生命?
在這個社會裡,對醫生的要求遠遠高於其他職業,護理和護理總是在路上,總是在紙上。
燒超人阿寶“說他想通了,和自己和解了,可是他真的能和解嗎?
我不相信!
脫掉白衣,你就是你自己,你想怎麼想就怎麼想,只要你穿上那件白衣服,你就不是你自己,你是醫生,你只有眼裡和心裡的責任。
夜深人靜,可以想想自己的人生,進院的時候怎麼還能想起自己呢? 更不用說你昨天的想法了?
努力工作和奉獻精神是一種習慣。 習慣往往是非自願的。
如果你不談論它,如果你說得更多,你能做什麼? 這只不過是喚起醫生的苦澀。
醫生就是醫生,再怎麼努力和奉獻都是醫生的責任。
就這樣! 最後,借用孫醫生的話來說,什麼樣的人適合當醫生?
可能是他對自己的生活要求不高,沒有愛好,又是乙個每天都在工作的人,這樣的人可能適合當醫生。
你們都很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