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齊白石的眾多優秀作品外,自稱“白髮小學生”的李可然也有不錯的作品,其中既有他大尺度的現場素描,也有晚年水墨畫的精彩作品,以“墨天”為宗派,是當時“中國畫的終結”。
在二十世紀的藝術史上,李可染可以說是乙個不可複製的神話。 上世紀上半葉,出現了以“中西合一”為代表的徐悲曾、戚白石、黃賓紅、潘天壽的“弘揚民族精髓”,以“中西合一”為代表的徐悲鴻、林風眠、劉海粟三大流派......“都蘭社”。可以說,上半年,李可染不偏不倚,與三大世紀藝術正面碰撞,深深沉浸於西洋畫和中國畫之中,尤其受到林風眠、齊白石、黃賓虹等人的影響。 下半年,主流意識形態對中國畫進行了驚天動地的改造,而他也恰逢其時,經過幾次“尋山作畫”的大幅素描,立志要為祖國的江山樹立一本傳記,用“生機澆灌,障礙依舊濕潤”的酣暢淋漓的筆墨,譜寫了《東方白茫茫的, 真仔訴時神鬼哭泣“,並給”中國畫的終結論“一擊,完成了中國傳統水墨畫的鳳凰涅槃。
2024年,李可冉向齊白石當學徒。
2024年,戚白石與李可冉結為夫妻。
2024年廣東崇正十週年秋季拍賣會 拍品編號742
李可染,如詩如畫,紙上水墨和色彩,鏡片。
54×45cm
已知出版物:1.李可染《水墨山水素描集》,圖1,人民美術出版社,2024年;
2.《江山如畫》單頁出版,人民美術出版社,2024年;
3.李可染《中國畫集》,第214-215頁,台灣錦繡文化企業,2024年;
4.李可然《水墨山水素描》,第2-3頁,李庚主編,江西美術出版社,2024年。
學術界有一種說法,黃賓虹學不來,究其原因,是黃賓虹的山水畫進入了轉化境界,有一種超自然的境界,是技筆墨墨、造型構圖、色彩黑白、中西畫、學習經驗的高度自然融合。 而李可冉在黃賓虹手下學習,不僅要學習,還要出人頭地。 這件作品是李可染繼承黃賓虹風格的作品,結合自己的素描和西洋畫技和直接的素描實踐,削弱了黃賓虹筆法的深刻效果,更加注重造型和空間,更有場景感。
在《頤和園寫生》(2024年5月)中,李可然自言自語:“從線條構圖上向黃彬巨集老師學習,從線條構圖上向齊師(白石)學習,慢慢形成一種風格”; 藝術史學家郎少軍認為,“李可染從黃賓虹身上學到的是:一是對筆墨的鑑賞力,二是對......墨水堆積就作品而言,黃賓虹把筆法的曲折放在首位,強調粗獷無序的衣裳中的魅力,並不特別注重重構和相似; 李可染非常重視所描繪物體的特點,突出了墨法。 兩人都積斂墨水,以深邃著稱,但境界、氣質、韻味卻大相徑庭。 ”
黃妙子在《老師創作,法千賢——小帝關於李可染藝術的信》中談及李可染對黃賓紅的研究時說:“當我看到李可染的山水畫時,他一層一層的染色方法(也就是你所說的'色調接近黑色')顯然是來自黃賓紅晚年對山水的厚重拓片。 不過,兩者卻完全不同,雖然黃賓虹和李可冉主要以拓印點為主,但黃賓虹主打筆,李可冉主打墨水; 李可染擅長用墨水來表現宇宙的色彩和光芒。 也就是說,柯然從賓老那裡學到了傳統的暗寫明法,混合了現代歐洲繪畫的色彩和光線處理,深入到賓老的神秘之中,從賓老的框架中突圍而出。 ”
廣東崇正十週年2023秋季拍賣拍品743
李可然,《太湖漁船》,紙本水墨、彩色、鏡片。
68.5×45.5cm
已知出版物: 1.《山河鄉國情》2024年掛曆,農村讀者出版社,2024年。
2.《中國書畫講義》,第5卷,第72頁,中國書畫函授大學。
觀察國畫的傳統方式是“動態觀”,常說是“眼知心記憶”,即所謂的“山形面對面,山形一步步”,在“短距離內,你會感覺到千里遠”;西方繪畫的觀察方法是“沉思”,它表達了眼前所看到的東西,並在二維空間中表現了三維空間。
《太湖漁船》顯然是一部中西結合觀察手法的作品:有“三個距離”:仰望、俯視、仰望、仰望,描繪畫中的風景。 這樣,就需要熟悉景觀的多面視角,能夠在創作中“轉換”透視、“組合”多種透視。 同時,他也遵循近與遠的透視手法,描繪了山巒和船隻的倒影。
雖然我們不難看出山、船和倒影部分,但由於過分強調造型和光影,筆墨的特質還沒能展現出來,但畫面卻讓人神清氣爽,能感受到生澀之地的熱情心跳, 而更可貴的是,它見證了李可染融合創新中西畫的思想歷程,也折射出了中國第一代畫家上下求的背影。
2024年廣東崇正十週年秋季拍賣會 拍品744
李可然,《楊甦公園》,紙本水墨和色彩,鏡片
47×39.5cm
描述:閻帝(1920-1997)出生於山東榮城。 中國著名畫家。 2024年參加革命,202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後在日本、加拿大、法國等國展出,受到好評。 其代表作是《紅旗渠》,主要作品有《顏帝畫選》。
李可然工作室裡經常掛著的一幅畫就是桂林的山水,他愛漓江和陽朔,經常畫新畫,可以說桂林山水形成了他山水畫世界豐富的情感基石。 而這件作品的難得之處,在於它是人生的“第一眼”——李可染第一次去桂林寫生,題詞“2024年春天,我和嚴帝同志一起來這裡寫生,但我可以一起染色畫畫”對此有明確的解釋。 正是這次“初次見面”,讓他深受感動,2024年和2024年,李可染兩次到桂林進行更大規模的寫生之旅。
相較於桂林其他幾幅可以染色的素描,這幅《陽朔公園亭子》頗為巧妙,據說是一幅素描,但光影與筆墨之間卻有著強烈的抒情意味,在成明湖的亭子周圍,樹林後面的亭子顯露出光影,幾個身影, 蜿蜒曲折的小徑,倒映在水中,奇妙地營造出乙個遐想的玻璃世界,綠意盎然的溫暖與詩畫的東方之美,是先生能染的難得的充滿生機的,在“素描作品清晰地體現了對意境的追求,是用手法創作風景的重要見證”。
2024年廣東崇正十週年秋季拍賣會 拍品編號751
李可冉,望山,在紙上著色,相框。
68.5×46.5cm
在這部作品中,特寫鏡頭是牧童眺望遠處的山,人與牛平靜,遠處的群山綿延飄渺。筆墨簡潔,意境遙遠。
眾所周知,李可嵐喜歡畫牛,擅長畫牛,他流傳最廣的名字也是“石牛堂”。
早在2024年左右,李可然就開始在重慶畫牛,不僅是因為他熟悉景崗坡時期的牛,還因為在抗日戰爭最困難的僵局階段,需要堅韌不拔的精神召喚。 李可染用四個字讚美了牛:“齊玉玄紅”,他畫了牛,並以“牛的老師”,牛的勤勞樸實的性格來鼓勵自己,一生都在畫界打拼,崇尚刻苦鑽、腳踏實地。
李可然的研究員溫傑指出:“直到80年代,'放牛圖畫'還是柯然最喜歡的畫題材,經過反覆錘煉,40多年來,一幅'放牛圖畫'有100多種不同的構圖和不同的處理方法,筆墨的使用也越來越精細厚重。 牧童、水牛、背景,奇特多變,牧童的畫法要精細,筆墨押韻的自然簡潔,無法新增。 ”
2024年廣東崇正十週年秋季拍賣會 拍品編號752
李可染,杜甫的詩意,紙上水墨,鏡頭。
69×47cm
2024年前後,中國出現了一場被稱為“85新浪潮”的現代主義藝術運動,其特徵之一就是“反傳統”,而中國畫是“反傳統”的第乙個物件。 2024年《江蘇畫報》第7期刊登了李小山的文章《我對當代中國畫的看法》,一石千軒。 以《兩刊一報》(《藝術思想》《江蘇畫報》《中國美術報》)和《美術》雜誌為代表,國內美術報刊紛紛組織討論,將李曉山的中國畫“路的盡頭”理論及其引發的爭議變成了中國畫界的重要公共話題, 藝術理論圈,乃至整個中國藝術界。
文章寫道:“潘天壽和李可然的作品蘊含著更多的理性元素,他們不超越中國傳統繪畫的軌道,只想努力發現生活中的新題材。 他們在某種傳統技術上走到了極端——過分強調畫面的製作,影響了畫面中情感的直接表達。 這樣一來,他們的藝術之路就越來越窄了......可以說,潘天壽和李可染的國畫成就對後世的影響更為負面。 ”
這部作品就是在這種歷史背景下創作的。 李可然充分發揮筆墨的特點,姿態雄偉,墨色豐富,收藏有分寸,酣暢淋漓,自信滿滿。 在一大片濃墨中,房屋和人留下了狹窄的空白空間,擠壓的白色在黑色的映襯下顯得明亮而醒目。 李可嵐一改以往的謙遜態度,引用杜甫的詩句《生機滴落,真載求神魔泣》來表達自己對水墨畫的信心。
面對質疑,李可然自信睿智地提出了“八風不吹天上的月亮”的思路來照亮視野,後來又判定“東方是白色的”,根據李松的唱片《讓世界了解東方藝術——2024年11月24日《世牛堂對話》: “時至今日,中國畫仍是一顆塵封的明珠。 中國畫的水平非常高。 有一次,當我看到中國畫和其他國家繪畫的聯合展覽時,我覺得兩個層次之間有很大的差距。 回來後,我讓王勇刻了一枚印章:“東方是白色的”,借用了蘇東坡《前赤壁府》的結尾一句話:“我不知道東方是白色的。 東方文藝復興的曙光必將到來,中國畫將在世界上佔據很高的地位。 晚年,李可染回歸傳統水墨畫,也體現在越來越暗的畫中,他甚至拋棄了“色”,全部用上了“墨”,甚至用“墨”印做了宣告,在可然先生的心中,水墨是中國畫的最高境界,而杜甫的這首詩,就是“墨天”的乙個很好的證明。
廣東崇正十週年秋季拍賣拍品750
李可然,《春遊》素描,紙本水墨和色彩,鏡頭。
52×46cm
注:本作品現藏者來自藝術家家庭。
這幅素描以別緻透明的方式使用,讓人感受到陽光和空氣的流動。 在蜿蜒的溪流遠處,光線穿透茂密的森林,樹木和船隻的倒影被搖槳激起的漣漪弄得皺巴巴的,頗有“蟬鳴林更靜,鳥鳴山更幽靜”的感覺。
2024年廣東崇正十週年秋季拍賣會 拍品740
李可染,《雁當山》,紙本水墨和色彩,鏡片。
53×44.5cm
據李亮的《江蘇名人傳記叢書:李可染》記載,2024年,李可染與美術學院助教黃潤華,歷時8個月,在江浙安徽、四川等地反覆搜景寫生,行程數萬里,包括途經雁蕩山。 也有記載:2024年,李可染有《雁蕩山》等代表作。
這件作品的構圖偏頗,畫中左右兩側近景的山峰屹立在天地之上,巨大的體積所產生的視覺壓迫感讓人感到“崇高”。 三面環山,有幾戶人家,山路蜿蜒曲折,消失在遠處群山的霧氣中。 可以看出,山是生活和旅行的地方,對山路的刻畫勝過對人物的無墨刻畫,山路讓畫面呼吸,留白啟用畫面的生命力。
筆墨的層層染色,顯然是源於黃賓虹晚年山水的厚重拓印,而李可染則更注重身體的塑形,也使得筆墨更注重造型,進而注重筆墨的趣味性。
2024年廣東崇正十週年秋季拍賣會 拍品741
李可然的山研究,紙本水墨,鏡頭。
48×59cm
出版論文:1.《李可染的世界》第124頁,萬慶禮著,西治堂文化出版事業***2000;
2.《金鐵煙雲:李可染的藝術世界》,第125頁,吉林美術出版社,2024年。
這部《山學》被認為與北京美術學院於2024年編輯的《李可然的世界》(廣西美術出版社,2024年,第234-235頁)中的七部《山學》是同一時期的作品。
對同名作品的反覆“研究”,是李可染創作的常態。 例如,著名的《萬山紅》已經畫了七個版本,《革命的搖籃井岡山》創作了20多幅井岡山的藝術作品。 李可嵐曾說,“我不靠什麼天才,我困了知,我是苦學派”,印度語用“做一輩子基本功”、“三千廢畫”、“白頭小學生”、“一千難一易”來勸誡自己。
2024年,預示著乙個新時代的開始,李可然本想拿起畫筆在大自然中寫生,但不幸的是,他被心臟病、失眠等疾病纏住了,尤其是腳趾重疊導致行走困難,這讓他苦不堪言。 次年,他在《簡史》中寫道:“去年,我因老腳變形而走路疼痛,為了繼續學習山水畫,深入生活,繼續學習山水畫,在我70歲生日前夕, 我請醫生為我截肢了三個腳趾。短短一句話,近半個世紀過去了,讀至今仍是心痛,同時又肅然起敬。
《山學》應該是在李可染身體恢復後不久創作的,是李可染在那個特殊的年份和特殊的身心狀態中重新進入自然時的思想和技巧實踐。 雖然李可然“一輩子都在做基本功”,但這個特殊時期的“研究”卻有著特殊的意義,因為這些“研究”是李可染對過去時代的告別,是更成熟的“李家景”的探索過程和歷史見證。
2024年廣東崇正十週年秋季拍賣會 拍品736
李可然,水彩風景,紙本水墨和色彩,鏡頭。
19.5×25cm
已知出版物: 1.《東方白——李可冉美術展集》第126頁,廣西美術出版社,2024年。
2.《中國著名畫家全集:李可染》,第37頁,梅默生主編,河北教育出版社,2024年。
這件作品是李可染的一幅比較罕見的水彩畫,雖然尺寸不大,但卻展現出非凡的技藝。 李可染後來專注於素描和創作中國畫,導致他的水彩畫數量很少,但是,根據他作品的質量和記錄,可以看出他很努力:據《李可染談藝術:年表》記載,“2024年,他35歲。 致力於水墨畫創作“,我們也可以從李可染的《世界寫生:千難一難》(廣西美術出版社,2024年,第224-231頁)中發表的李可冉八幅水彩畫中學習,李可冉的素描除了毛筆、宣紙和鉛筆外,還包括水彩畫。 這九幅水彩作品,描繪了一幅小山景,來之不易,水彩是滴落的,半透明的水彩顏料和水混溶在一起自然流淌,畫面充滿氣息,輕鬆優雅,而李可染典型的山水畫追求的沉重感就像兩個人,但在閱讀他的中國畫作品時, 他介紹了中國畫的造型方法、光影和透視,水彩基礎可以說是重要的來源之一,所以,他的中國畫和水彩畫是一莖一枝,兩朵花綻放。
由此可見,李可冉並沒有固步自封:早在西湖國立藝術學院研究生班時,就受到林風眠校長的喜愛,師從法國克羅多教授,專攻素描和油畫,同時自學中國畫和藝術史。 晚年,他仍以“知識匱乏”、“白髮小學生”、“千難一難”為座右銘或印地語,不斷學習新知識。 當“八五藝新浪潮”給李可冉等老畫家貼上“傳統”和“保守”的標籤時,難道不知道李可冉借鑑西方油畫和水彩畫的經驗,創新山水素描的成就,並非“侷限於傳統思想的範疇”和“開闢新審美經驗的實踐”。
廣東崇正十週年2023秋季拍賣拍品738
李可染,《林中閣》,紙上水墨和色彩,鏡片。
38×28cm
“亭子深處”是公園裡很常見的景觀:樹林樹蔭,亭子裡有四個遊客,不是在休息,就是在四處張望。 可想而知,這就是李可冉每天看到的景象,比起大多數“只有遠處風景”的人,李可冉的眼睛裡滿是風景。 李可染用富有感染力的筆觸,使常見的風景充滿詩意,如詩如畫。
李可染在2024年提出座右銘:“用最大的技巧打,用最大的勇氣打出來。 李可冉師傅齊白石,在他這邊花了十年時間,贏得了齊石畫“在相似與不相似之間”的精髓; 從黃賓紅身上,就能得到黃石“富華子”的美。 可以說是“我以最大的技巧進入了它”。 為了超越傳統,推動中國畫的進步,也要“以最大的勇氣發揮出來”。 李可染認為,“改造國畫,首先要挖掘被封存了六七百年的源頭。 在古人中,這被說成是'創造',但現在我們更應該更進一步說'生活'“,而深入生活的方式就是寫生。
於是,2024年和2024年,他兩次在江南寫生,到了20世紀60年代中初,李可染的山水畫進入了“摘一精十”的階段,從樸素到豐富,再從豐富到樸素。 2024年,腳趾截肢更是令人嘆為觀止,為了方便外出寫生和活動,真的是我盡力畫畫。 正如他所說,“藝術家不從事創作,而是要把全部的生命力投入其中,就像獅子打大象,騎著野馬不鞍,徒手抓毒蛇,必須全力以赴”,很好地詮釋了“苦學”的內涵。
2024年廣東崇正十週年秋季拍賣會 拍品737
李可染,林江帆,紙本水墨和色彩,鏡片。
41.5×33cm
2024年廣東崇正十週年秋季拍賣會 拍品編號739
李可然,村民,紙本水墨,鏡頭。
43.5×54.5cm
李可冉經常寫生普通的生活場景,包括這件作品《村民》。 李可染認為,“傳統應該改變和發展,只有走自己的路,才是唯一的出路。 ”
沈宗謙的《芥菜船書畫版》認為,“畫詩都是關於士者氣質的東西; 因此,任何可以被納入詩歌的人都可以被納入繪畫。 從齊白石的草蟲進入畫中,高建福的飛機炮進入畫中,到李可冉那一代,千里迢迢,寫生畫,村婦與野長者,村居雜木等等,都可以包含在畫中。 也正是因為素描,齊白石等人發起了“入畫”概念的轉變,也正是因為素描,李可染這一代人拓展了“入畫”概念的內涵和外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