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人們以食為天,春節“家宴”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 近年來,我們發現預製菜越來越多地出現在農曆除夕夜的餐桌上。 如果“除夕飯”變成“預製年菜”,還能有那種味道嗎? 這是調查開始的地方。
在去超市拍攝和採訪的過程中,節目組最大的感受就是預製菜很豐富,大家的購買慾望也非常強烈。 然而,長期以來,預製菜衝上熱搜,不是因為熱銷,而是因為各種爭議和負面報道。 2023年9月,江西省贛州市榕江新區多位學生家長反映,當地多所中小學、公立幼兒園開始使用**廚房餐飲,“預製菜進校園”的話題熱搜。
從那時起,關於預製菜的爭論從未停止過。 2024年1月,有主播在社交**上表示“預製菜最應該給孩子吃”和“奶粉和老教母都是預製菜”,一時間,“預製菜”被徹底推到了**的風口浪尖,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機。
一方面是超市裡預製菜的熱銷,另一方面是網路上對預製菜的安全性存在疑問,哪乙個才是真相?
在我們對預製餐具的各種資料的收集中,我們發現,在過去幾年中,預製食品行業的發展呈現井噴式增長趨勢,行業規模迅速擴大。 據人民日報網研院《預製菜產業發展報告》資料顯示,2022年我國預製食品市場規模將達到4196億元,同比增長213%,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有望發展成為萬億級市場。
事實上,預製菜已經滲透到今天每個人的日常餐飲消費場景中:餐廳、超市、便利店、......等等不管是不是**,只要有預製菜的商機,相關軌跡都有可能被捕捉到。 可能有人不想吃預製菜,但他們無法避免。 甚至很多人都不知道,他們買了預製菜之後才買了。 那麼,究竟什麼是預製菜呢?
在中國網路上,網友們對“什麼是預製菜”有各種各樣的看法。 根據不同的分類方法,預製菜含有不同的食物,可以稱為保羅的千。但是,最常見的分類方法之一是將其除以食用方法,一共分為四類。 第一類稱為即食菜餚,開封後即可食用。 第二類是即熱菜餚,加熱後可以食用。 第三類稱為即食菜餚,經過比較深的加工後,在室溫下分批冷藏或儲存,可以立即放入鍋中,以減少烹飪時間。 第四類是配菜,經過過篩、洗、切、分,最後自己煮熟調味。
登入中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和中國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的官方網站後,我們沒有找到預製菜的官方概念。 目前,對於預製菜的定義,業內認可最多、應用最廣泛的是中國烹飪協會和多家單位起草的《預製菜》團體標準。 該標準將預製菜品定義為以一種或多種農產品為主要原料,經預加工(如切割、攪拌、醃製、滾揉、成型、調味等)和預煮(如炒、炸、烤、煮、蒸等)和預包裝製成的成品或半成品菜餚。
但是,這不是官方標準。 如果中國沒有人,國外還會有嗎?
“預製食品”最早起源於美國。 20世紀80年代,日本、加拿大和一些歐洲國家也開始出現預製食品。 在調查過程中,我們發現,在歐美,其實並沒有預製食品這種預製食品這種通用術語,他們的預製食品有很多分類和類似的名稱,比如預製食品、即食食品、冷凍食品等,在這些類別中,包括我們通常認為的預製食品, 如三明治、沙拉、速溶熱漢堡。在英語世界,他們唯一的統一名稱是“工業化食品”。 因此,預製食品實際上是工業加工食品的另一種說法。
不過,似乎你嘴裡吃的東西,加上工業化,會讓人覺得不健康。 但如果你不買,你不一定能吃到它,餐館和外賣似乎以預製菜為主。
登陸批發**,一些商家會在這裡購買預製菜餚。 如果你搜尋“預製菜”,你會發現蓋飯是最受歡迎的,並且有各種各樣的烹飪套件。 經過粗略統計,我們發現,佛跳牆、酸菜魚、五花肉雞等餐廳的常見菜品都是預製菜佔據的“重災區”,銷量非常高,比餐館便宜很多。
2022年8月3日,中國連鎖店及特許經營協會發布《2022年中國連鎖餐飲行業報告》,調查了國內多家餐飲企業使用預製餐具的情況。 結果顯示,近80%的樣本企業使用預製配料。 其中,16%的樣本企業使用清潔蔬菜或預加工食材,比例高達75%和100%。 在樣本中,只有22%的公司表示他們根本沒有使用乾淨的蔬菜或準備好的食材。 此外,報告還指出,約70%的外賣企業正在使用烹飪套件。
我們可以理解為什麼一些餐館和外賣企業使用預製菜餚,節省時間、精力和金錢,主要原因是通過流水線操作來確保質量控制。 尤其是消費者去餐廳吃飯,趕上就餐高峰,一桌菜,從切菜到做飯,10道菜可以花幾個小時。 然而,如果預製菜餚可能消耗更少的時間,消費者將能夠體驗到“快節奏”的用餐體驗。 但問題是,消費者真的願意花“明廚明檔”的錢吃一碗預製菜嗎?
在餐廳吃預製菜是否被視為被商家欺騙? 商家是否有必要事先告知已使用預製食品,否則是否侵犯了消費者的知情權?
饒偉(北京市律師協會消費者權益委員會副主任):對於消費者來說,他首先有知情權,他要知道我用這筆錢吃什麼。 如果他現在去餐廳花了相應的錢,但最後吃了預製菜,他會覺得自己的權利受到了侵犯。 基於知情權,可以產生選擇權,他可以選擇吃或不吃,或者選擇我吃相應的菜餚。 欺詐是乙個法律概念,即一方故意提供虛假資訊,然後導致另一方在信念中產生誤導,從而產生違背真實意願的表達。 現階段不宜明確認定商家有侵權行為,如果商家在其廣告牌或選單上明確將我列為純天然新鮮菜餚,那麼這就相當於給予承諾,實際與消費者達成協議。 在這種情況下,商家必須遵守此規則。 如果他沒有明確識別,在目前的消費場景中,除了消費者自己的口味外,我們可能無法判斷這道菜是預製的還是純新鮮的。 如果商人自己明確告知他,我認為他必須信守諾言,這對他來說是乙個基本要求。
目前,餐館預製食品的知情權問題在世界範圍內普遍存在。 如果你覺得這很難理解,也許你可以通過思考歐美對“預製食品”的統稱而感到寬慰。 “工業食品”,簡單理解,就是在工業化的發展中,調理食品的普及已經是不可逆轉的存在。 資料顯示,2011年,美國市場預製菜的銷售規模已達324家5億美元。 2021年,美國和日本的預製菜滲透率已達到60%以上,而在中國僅為13%左右。
2023年2月13日,《中共關於全面推進2023年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提到“培育和發展預製食品產業”,並將預製菜寫入第乙份檔案。 廣州、浙江等地也已將預製餐具的發展列入首批工作報告。
2023年9月,一家電器企業宣布擬跨境進軍預製食品行業,多家行業巨頭也紛紛跨境進軍預製食品領域。 當“預製食品”行業興起時,這些龍頭企業不可避免地不僅會進入遊戲。 預製菜的安全性讓中國人感到緊張。 “小孩子可以吃嗎? “防腐劑、新增劑、配料不透明”等問題,成為人們在享受“預製便利”的同時不得不看的問題。
2024年1月2日,江蘇省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發布的《2023年消費者投訴與消費者權益保護輿情分析報告》顯示,預製菜消費者糾紛持續存在,位居消費者維權輿情榜首。 從投訴內容和輿情監測來看,相關問題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一是預製菜與宣傳不符,口感不好,存在食品安全問題; 二是線下餐廳使用預製菜未事先告知,消費者知情權未得到適當保障; 三是預製菜的識別標籤上的資訊不完整,引起消費者的擔憂。
對於大家對預製菜的擔憂,饒薇律師也給出了一些解答。
雖然我國預製食品行業的相關法規尚不全面,但預製食品新國標已提交審核,主管部門也在不斷完善相關行業法規,為“預製食品”保駕護航。 相信未來是可以期待的,預製食品行業可以越來越好,為中國人的餐桌增添一道安全的“菜”。
製片人:梁寅。
編舞:楊欣業。
編輯:於二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