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元宵節的一年。 農曆正月十五的晚上,人們不僅要吃元宵節、放烟花,還要出門賞燈。 許多孩子會精心挑選吉祥燈籠,掛在家裡或拎在手裡漫步大街小巷。 絢麗多彩的燈籠相得益彰,呈現出一幅如畫如夜、如大海、人如潮水的動人畫面。 真是令人眼花繚亂,將春節的歡樂祥和氣氛推向了高潮。
燈籠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獨特的象徵,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傳承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 潮州燈籠是我國民間燈籠藝術的一大流派,一直很受歡迎,燈籠也成為潮州民間喜歡看的傳統手工藝品。 在潮州戲《麗京記》的傳統劇目中,有一句“三街六巷都是好燈籠”的歌聲,證明了潮州燈籠的興盛。 潮汕燈籠分為吊燈和屏燈兩大類,吊燈是以竹條、引線、木板等為原料,製成各種燈色骨架,貼在白紙、紗絲上,然後塗在上面,還有圓燈、宮燈和果燈, 魚燈、馬燈、双喜燈等動物,各種果瓜等燈飾。屏燈是一種集彩領帶、繪畫、刺繡、泥塑、剪裁於一體的綜合造型燈屏,以戲曲和歷史人物故事為主要表演主題,以亭台樓閣、山水園林、動物形象等為一體,製作出一幅風景屏風,再組裝燈光襯托。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燈籠的款式很多,新穎獨特。 在保留民族風情、審美品位和貼紙技藝的基礎上,將各種光聲融為一體,使古老的燈籠藝術煥發出新的光芒。
我國有“十**除夕不結束”、“正月來正月,正月十五掛紅燈”的傳統習俗。 一年一度的元宵節,夜幕降臨,造型各異的燈籠照亮了城市的每乙個角落,照亮了千家萬戶,在烟花的襯托下,彷彿整個夜空都染上了五彩繽紛的色彩。 燈籠不僅是照明工具,更是人們希望和平和祈禱的象徵,就像一幅聲色畫,一首詼諧的詩歌,乙個生動的故事,延續著美好而溫暖的記憶,一種普遍慶祝的喜悅。
農曆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乙個滿月之夜,也是回春之夜,天上明月,又大又圓,地上千燈籠,像散落在大地上的閃亮星辰。 俗話說:門前燈火通,後廳不繁華。 燈籠的光芒溫暖柔和,在燈籠的映照下,人們的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心中充滿了對未來的美好希望,彷彿千百年來一直如此璀璨。
注:鏈結中的**此前拍攝於潮州市廣濟門樓一側的燈展。 燈籠之初,廣濟大廈內外如織,熙熙攘攘。 在城門兩側,在裝飾傳統燈籠的同時,還融合了幻影、頻閃、雷射等科技表現形式,“扶雲虎咆哮新潮年”、“風起潮州”、“虎聖威”、“潮人與潮藝”等主題燈依次閃爍,帶給人們極致的視覺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