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潔能源和新能源儲存推動能源產業公升級,人工智慧和元宇宙賦能......新增醫療服務近日,工業和資訊化部、科技部等七部門聯合印發《關於促進未來產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從全面布局未來產業、加快技術創新和產業化、打造標誌性產品、 做強產業主體,豐富應用場景,優化產業支撐體系。
尖端技術與現代工業的緊密結合,正日益改變著人們的生活。 多位專家在接受採訪時表示,發展未來產業是培育發展新動能、增強新競爭優勢的重要途徑,是對傳統產業轉型公升級的有力助推。 積極推進未來產業創新發展,有利於加快形成新的優質生產力,增強區域發展的新動能。
政策引導激發未來產業發展潛力。
在前沿技術的驅動下,未來產業是乙個具有前瞻性的新興產業,具有顯著的戰略性、領先性、顛覆性和不確定性潛力。 大力發展未來產業,是引領科技進步、推動產業公升級、培育新素質生產力的戰略選擇。
《意見》提到,要把握全球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趨勢,著力推動產業向未來製造、未來資訊、未來材料、未來能源、未來空間、未來健康六個方向發展。 打造未來產業瞭望站,利用人工智慧、先進計算等技術,精準識別和培育未來高潛力產業。
未來產業本身具有巨大的增長潛力,也具有較強的帶動擴散效應,可以拓展新的發展空間。 中國社會科學院專案評估與戰略規劃研究諮詢中心主任、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研究員王巨集偉表示,未來產業旨在滿足當前和未來人類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可以有效拓展新的投資和消費需求,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
業內專家表示,未來產業具有高增長特徵和強賦能屬性,有效促進技術與產業深度融合,廣泛滲透到產業鏈上下游環節,賦能千行百業孕育新業態新模式,是推動產業體系智慧型化的重要驅動力。 綠色環保,一體化。
未來產業是代表未來科技和產業發展新方向的前瞻性產業和主導產業,對基礎研究、原創性創新和顛覆性創新的依賴性高,發展潛力巨大,是未來把握主動權的關鍵,有助於塑造區域發展的新動能和產業競爭的新優勢。 中國電子資訊產業發展研究院未來產業研究中心主任韓健說。
技術創新驅動未來工業產品公升級換代。
人形機械人、量子計算機、腦機介面、6G網路裝置、......中國未來產業正在科技新軌道上加速發展。
在合肥的一家量子技術公司,研發人員正忙著進行實驗。 1月6日,中國第三代自主超導量子計算機“起源悟空”在合肥正式啟動。 近年來,一批量子科技企業在合肥誕生,量子資訊未來產業科技園在這裡應運而生。
未來產業的前瞻性布局,對支撐我國中長期經濟增長、打造競爭新優勢、引領現代產業體系建設起著引領作用。
據了解,對於落實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和重大科技攻關專案,我國正在加快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充分發揮國家實驗室、國家重點實驗室等創新載體作用,加強基礎共性技術供給。 著力加快技術創新和產業化,推動智慧型終端和資訊服務產品公升級,打造人形機械人、量子計算機、超高速列車、下一代大飛機、綠色智慧型船舶、未來無人船高階裝備等標誌性產品。
為什麼我們需要創造標誌性的產品來發展未來的行業? 王巨集偉表示,智慧型終端產業是人工智慧、大資料、元宇宙等新一代資訊科技向實體經濟轉型的未來產業重點領域。 資訊服務產品是推動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位化的基礎; 製造業是國家之本,高階裝備製造業是強國之本,代表著國家工業製造業的先進水平和實力。
加快產業發展,提高產業競爭力,將為我國產業轉型公升級提供關鍵支撐,提高國際市場競爭力,助力我國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佔據主導地位。 “王巨集偉說。
多方合作助力未來產業構建良好生態。
未來產業也成為經濟和長遠發展的亮點,對於培育新的增長點、開闢新興賽道、推動產業轉型公升級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北京、上海、浙江、深圳等地牽頭制定實施未來產業發展規劃、行動方案、實施方案及配套政策措施,以未來產業的前瞻性布局為經濟亮點、謀求長遠,提出未來產業中長期發展藍圖, 帶動國家掀起未來產業發展的良好勢頭。
目前,全國約有20個省份聚焦類腦智慧型、量子資訊、基因技術、未來網路、深海航天發展、氫能與儲能等前沿技術和產業轉型領域,布局未來產業發展,未來產業規劃發展勢頭方興未艾。
有專家認為,隨著未來產業頂層設計的不斷優化,我國先進通訊、量子資訊、人工智慧、衛星網際網絡等重點領域的企業已經啟動了新一輪的戰略布局,但仍存在產業實體薄弱、競爭力不足等問題。
《意見》圍繞高層次企業梯隊培育、構建特色產業鏈、構建產業生態等,提出了多項做強未來產業主體的措施,包括引導龍頭企業規劃未來新賽道、培育未來產業新主體、加快培育未來產業新企業、梯度培育專精特新、 專項和新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和“小巨人”企業。
相關措施不僅著眼於我國未來產業主體的現狀,強調現有優秀企業應提高技術創新水平,積極布局未來產業領域,也為未來產業領域新企業的孵化和培育指明了方向。 “王巨集偉說。
上述專家表示,圍繞未來產業產業鏈建設、產業生態建設和產業鏈安全,我國正積極推進產業特色發展,加強產學研應用合作,構建未來產業創新聯盟,構建大中型融合發展生態圈企業,產業鏈上下游協同創新,構建產品匹配和軟硬體協同的產業生態。(實習生Chen對本文有貢獻)。
*:人民日報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