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石碑揭示了鄭和西遊的真正目的
鄭和的西洋航行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最大的遠洋航行,持續時間長,航行規模是世界航海史上最大的。
然而,其真正目的和航行範圍的問題在海洋和歷史界仍然沒有定論。 但是,從印度洋的斯里蘭卡城市打撈出的一塊明代石碑,經過翻譯,似乎為我們回答了這個問題很多年。
1911年,在斯里蘭卡西部的加勒市,發現了一塊明代石碑,揭示了三寶太監鄭和西遊時留下的歷史痕跡。
這一發現證實了鄭和在西洋航行期間確實訪問了斯里蘭卡,為中斯兩國的歷史聯絡增添了新的證據。
1405年,三寶太監鄭和首次出海西洋,來到錫蘭山,也就是現在的斯里蘭卡。 然而,由於艦隊的規模,斯里蘭卡人對這支陌生的艦隊表現出警惕和不友好,因此鄭和不得不率領艦隊離開。
1409年,鄭和第三次西遊時,為訪問斯里蘭卡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除了大量的金銀首飾、絲綢瓷器外,他還隨身攜帶了一塊刻有三個字的“武士錫蘭山佛寺牌位”。
這塊石碑後來被發現,作為明朝與斯里蘭卡友好交往的見證。 據明朝的舒玉周志祿說,鄭和來到斯里蘭卡,向當地的寺廟贈送金銀禮物,以展示明朝的強大力量。
斯里蘭卡王國位於印度洋上,以其美麗的地理構造和重要的地理位置而聞名,科倫坡被譽為“東方的十字路口”。
無論是從馬六甲海峽航行到印度,沿著海岸還是橫跨孟加拉灣,斯里蘭卡都是不可或缺的交通動脈。 斯里蘭卡王國的歷史文化價值使其成為國際關注的焦點,也使明朝與斯里蘭卡的互動更加重要。
斯里蘭卡國王曾利用自己的地理優勢掠奪過往船隻,但他貪婪到對鄭和的艦隊發動戰爭,並試圖發動戰爭掠奪船隻的財產,結果被鄭和的船員擊敗。
明成祖朱棣認為他是“蠻族,不足以受到懲罰”,但將他囚禁了一段時間,然後換了斯里蘭卡國王,最後把他送回了中國。
斯里蘭卡歷史記載,鄭和之所以沒有這樣做,是因為他看中了錫蘭山寺廟中的佛骨遺物,最終導致了戰爭的爆發。
儘管缺乏歷史和邏輯證據,但明朝與斯里蘭卡的關係不能用幾句話來窮盡。 據史料記載,1459年,斯里蘭卡國王派塞利帕親王帶著大量財寶前往中國進貢,以加深兩國關係。
然而,此時,明成祖已經死了,鄭和也已經死了很多年了。 於是,斯里蘭卡王子只好去氣候溫暖的泉州休養,休養了很久,準備動身前往斯里蘭卡。
然而,就在這個時候,斯里蘭卡國王病逝,他的侄子趁機發動政變,不僅消滅了國王的後代,甚至還派人到中原刺殺太子。
雖然最終沒有成功,但太子不得不留在中原。 後來,他派人回國打聽訊息,但負責調查訊息的隨從不幸落入敵人之手,太子知道回國無望,只能定居在中原。
因此,明朝與斯里蘭卡的關係,一時無法解釋。
歷史學家和航海家一直對鄭和西遊的歷史事件保持著濃厚的興趣,他們的關注點各不相同。 歷史學家更關注鄭和向西航行的真正目的,而航海家則更關心鄭和向西航行的航程。
在今天的史學界,關於鄭和西遊的真正目的,有各種說法,其中最廣泛支援的觀點是,為了提公升明朝的國威,擴大外交,加強與海外國家的聯絡。
有一種觀點認為,明成祖朱棣入侵南京時,建文帝朱雲文已經親手放火燒毀了自己的宮殿,只留下一具燒焦的屍體。
傳說建文帝沒有死,而是從海上逃往海外。 因此,鄭和去西方,表面上是為了提公升國家威望,促進交流,其實是為了尋找建文帝的蹤跡。
雖然這兩種觀點都有很多人支援,但後者缺乏直接的歷史支援,只是專家通過間接史料進行邏輯推理得出的結論。
在斯里蘭卡出土的“鄭和捐贈牌位”揭示了鄭和的船隊在寺廟施捨的原因。 他們的願望是寺廟裡的神靈保佑他們的船隻安全,這也反映了明朝廷對與海外國家建立友好關係的願望。
然而,由於年代久遠,大部分銘文已被風化,無法看清。 儘管如此,銘文還是記錄了銘文的時間和目的,並以三種語言書寫,目的是讓西方國家的人民能夠理解其含義。
今天,這塊石碑是斯里蘭卡最珍貴的歷史遺跡之一,並被很好地安置在當地博物館中供人們欣賞。 這一事實無疑印證了鄭和西行的目的之一——促進海外國家友好交往。
《明史》和《鄭和傳》也記載,鄭和去西方的初衷,是為了提公升明朝的威望和美德,防備帖木兒帝國,獲得海外貢品,是出於宗教信仰。
關於尋找建文帝,明朝的顧啟元曾引用別人的話,聲稱建文帝流亡,所以朱棣派鄭和西下,可能有尋找建文帝的意圖,而這個猜測得到了鄭驍、沈德福等人的支援。
從查繼作的《罪記》和傅蔚蘭的《明書》,到清代《明史》中的《鄭和傳》和《胡 胡傳》,再到徐立群、范文蘭等現代學者的採用,都承認這種說法的存在。
然而,這種說法也因缺乏確鑿證據而受到批評,尤其是考慮到鄭和西遊的時間跨度和遠航的距離,以及明朝先祖朱棣已經登上皇位的事實,為什麼還要找以前的下屬呢?
儘管如此,這種說法仍一再被禁止。
在鄭和的西洋之旅中,提公升國家威望是他最重要的任務之一。 當時,明朝的外交戰略主要是以“好懷柔”為基礎,而不是以武力征服其他國家。
這充分體現在鄭和對待別國的態度上,除特殊情況外,他總是代表朝廷送禮,以表達自己的友誼,彰顯明朝的民族威望。
七次西洋之旅:鄭和的艦隊在探索未知世界的旅程中,不僅宣告了明朝作為中原大國的宗主權,而且以其強大的實力贏得了海外國家的敬畏。
無論最初的動機如何,鄭和的西洋之行最終對明朝的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領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政治層面,鄭和的艦隊一方面在對外交易中保持和平,必要時使用武力維護明朝的利益。
在遠洋航行中,他成功推翻了斯里蘭卡山地王國錫蘭的統治,消滅了篡位的蘇門答臘君主蘇幹拉,懲罰了海盜陳祖義,並扶持了由中國人統治的東南亞宣威舊港。
這些行動不僅使明朝在東南亞全面確立了華誼政治制度,而且這種以“無王無外”和“懷遠有德”觀念為基礎的政治秩序,總體上是非侵略性的,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鄭和的西洋之行,除了開闢了明朝的海外**之外,也改變了明朝的禁海政策。 朝貢、官吏、民間,這些海外形式的出現使明朝得以在全球範圍內發展。
然而,這樣的舉動也帶來了經濟負擔。 船隊每次出海,都需要準備金銀禮品、**物資、沿途送給西方國家的禮物,這些都是不少的開支。
同時,明成祖朱棣對這些外貢的鉅額賞賜,也引起了一些朝廷的不滿,花費的銀兩達到了六百萬兩,還不包括兩萬官兵的賞賜。
此外,船隊攜帶大量銅幣出國購買奇珍異寶,導致明朝銅幣大量外流,造成國內“貨幣短缺”,嚴重耗盡國庫儲備,從而造成錢幣大規模貶值。
明朝的國庫儲備和國際收支受到一系列連鎖反應的影響,有學者認為,如果鄭和尋找建文帝的目的要去西方,他的努力就會失敗。
因為花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他只是在尋找乙個虛幻的目標。 但是,如果鄭和西遊的目的是提公升明朝的民族威望,擴大大西洋國家向明朝進貢的範圍,實施和平友好的外交政策,增加中國人民對世界的了解,或者開闢新的渠道, 等等,那麼從這個角度來看,他是成功的。
作為中國歷史乃至世界歷史上的一件大事,鄭和的西行之行,在近代引起了許多中外學者的注意。 然而,由於歷史資料的缺乏或差異,以及主觀和客觀原因導致的評價標準和分析路徑的差異,學術界對鄭和的西遊存在諸多爭議。
無論如何,至少這塊打撈出來的石碑揭示了鄭和西遊的真正目的之一。
探尋鄭和西遊的歷史,你會發現斯里蘭卡因此而更加美麗。 此外,《鄭和西遊之謎》、易中天的《鄭和西遊真的是“賠錢賺錢”、“鄭和西遊的真正目的》等多篇文獻,也揭示了這一事件對我們的重要性和影響。